“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 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 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 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不经凤阁鸾台,何得为敕” 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原文是“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意思是不经过中书门下,怎么好意思叫”敕”呢
这件事发生在唐朝则天皇后称制的垂拱三年(基督纪元687年,唐朝则天用事以来频繁更改年号,为了大家阅读方便,后面用基督纪元表示.)
683年的腊月,高宗崩.684年,元月,仅仅当了一个月皇帝的中宗李显就被武后废黜,改立睿宗李旦为帝.武后一共生了两个女儿,四个儿子.其中长女还在襁褓中的时候,就被武后亲手掐死,用来假货当时高宗的皇后王氏.王氏因此被废,旋即被武后虐杀.次女即太平公主.武后的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也先后被武后杀死,李弘和李贤的儿子,当然也是武后的孙子们,也都被杀.老三李显当了一个月的皇帝,就被废,流放蜀地,当时的人,基本都认为他死定了.李显的长子被废,后来也被杀掉.李显的皇后韦氏满门被杀.
可想而知,如果你是李旦,看见这么一个比禽兽凶残一万倍的“母亲”,你会有什么感觉.李旦当了“皇帝”之后,处处小心奉承着武后,实际上就是一个傀儡.
武后改中书省为“凤阁”,改门下省为“鸾台”.在镇圌压了徐敬业的反武氏起圌义之后,武后开始实行酷圌吏政治,一方面杀戮李唐宗室,另一方面杀戮忠诚于李唐的大臣.加快了篡位步伐.
当时的同凤阁鸾台三品刘炜之(同凤阁鸾台三品就是“同中书门下三品”.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加这个头衔,就相当于宋朝的“平章事”,就是事实上的宰相)说:“太后既废昏立明,安用临朝称制!不如返政,以安天下之心.”等于是反对武后乱政.武后就命令当时的肃州刺史王本立(贪圌官,曾为狄仁杰弹劾)审问刘炜之.武后的做法,事实上违反了当时唐朝的司法制度.刘炜之是宰相,宰相即便有罪,也应该由监察官员弹劾,然后被免职,再然后由司法部门派出官员审问.而武后作为“太后(当时还没篡唐)”,直接命令一个地方官审问宰相,这显然是非法的.因此,刘炜之就对王本立说了这句名言——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拒绝回答王本立的问题.王本立回报武后,刘炜之被赐死于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