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的意思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11:43:36

禅宗的意思是什么?
禅宗的意思是什么?

禅宗的意思是什么?
"禅"究意是什么东西?事实上"禅"是不著语言,也不立文字的,能够用语言文字来解说的,就不是禅.若真要说禅的话,我一站上台就应该立即下台的.因为"禅"是只能会意不能言传的,一经书写或口说即成废话.然而我却不得不说,因为禅门有个"以指标月"的譬喻:对于一个从来不知月亮为何物的人,在苍茫的星空中,不知月亮究竟在哪里?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认识月亮的人,用手指著月亮说:"那就是月亮!".所以,语言、文字只是个标示工具,真正的"禅"是要靠自己去体会的. 此刻我是手指,那么,请问诸位,月亮在何处呢? "无处不在"(听众回答) 该打! "第三十层楼"(听众再答) 这个答案也不对,因为"动念即乖,开口就错!" 禅学的基本概念 一、"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 这是出自《楞伽经》原两句话.上一句话是说佛所说的法,是告诉我们,一切以心为根本,句句都是从清净的心性中流露出来的.语言是虚假的,唯有心性才是真实不变的. 下句指出,欲达开悟见性的境界,应以"无门"为入门的方法,所谓"无门",是指没有特定门路的意思.禅门颇似某些学校,没有特定的大门,要走入校园内,四通八达,并不一定得要通过某个特殊的大门一样. 宋代有一本慧海禅师编集的公案书,就叫《无门关》,里面记载的都是以无门为入门,因而开悟的故事,有兴趣的人,可以去参阅. 二、《六祖坛经》:"此法门立无念为宗","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 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于自己的一条门路,但是首先要把握一个原则,即是:对内需胸无成见,不得执著,对外不能有任何的分别心,这种情形叫做"无念". 无念并不是没有念头,而是这个"心",内不受自我所束缚,外不被环境来动摇.以此为基准,就能够找到一个修行的门路了. 三、"此法门,从一般若生八万四千智慧" 禅学与世间一般的学问不太一样.一般的学问乃至哲学,是要靠自己的思考,以及知识经验的累积而成."禅"却是要在放下内在及外在一切知见之后,才能激出无漏的真实智慧,那即是开悟. 所以,有人主张:最笨、最懒于做学问的人,应该来学禅.因为禅宗既不需要世智辩聪,同时也不要求博学强记.但是,相反的,也有人认为只有聪明利根的人,才够资格问津禅学.因为有大智慧的人,可以随时吸收,随时放下,因而得以日新又新.这样的人,才可能开悟. 四、"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 对一般求道学法的人而言,总以为"道"或是"法"是实有之物.因此,不断地向外去寻求.不是向佛求,就是向师求.但是禅宗却要人打破这种观念上的牢笼,直指本心,认为心外别无一法. 五、"离性别无佛"、"见性成佛" 中国的禅宗特别重视开悟见性,然而"自性"是什么呢?六祖惠能大师说:"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又说:"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指出佛与凡夫的不同,只在前者悟,而后者迷罢了.如果能够到达"无念、无忆、无著、内外不住,来去自由"的境界,即是"见性成佛". 禅宗如何修行 一、静坐不是禅,枯坐也不会开悟 释迦牟尼佛在证悟之前,曾于雪山下坐了六年.而达摩祖师初入中国的时候,也曾在嵩山面壁九年.由此可见打坐的重要性.因此,中国初期禅师们,仍不免治用印度的传统方式,特别偏重禅坐的功夫.这种情形一直沿袭到惠能大师及其门下,南岳怀让禅师时,才出现了一番变革,那就重悟不重定. 当年,马祖道一禅师在南岳怀让座下的时候,十分用功,整天在蒲团上打坐.但是怀让看在眼里却颇不以为然,便捡起一块砖头,到马祖面前用力的在石头上磨起来;由于声音很大,惊扰了正在打坐的马祖,开口问说:"和尚磨砖作什么?"南岳说:"磨来作镜子啊!"马祖失笑说:"砖头怎么可能磨成镜子!"南岳反问:"磨砖不能作镜,打坐又岂能成佛!"马祖因此便开悟了. 开悟在于放下自我执著,打坐只是身体不动,假如内心思绪汹涌如波涛起伏,或如躲在黑山鬼窟无所事事,坐得再久,也是白费功夫. 二、静坐时能觉察心中有烦恼,便是修行. 《圆觉经》中说:"如幻即离,离幻即觉."但也切忌抗拒烦恼,希企开悟,否则,喜静厌闹,欣净拒染,便不能悟. 三、平常生活即是禅的修行 禅宗有一个故事说到,有一天有位僧人向赵州请法而问:"学人迷昧,乞师指示."州云:"吃粥也未?"僧答:"吃粥也."州云:"洗钵去."也就是说,该吃粥时去吃粥,吃完了粥应洗钵,这便是佛法. 许多发心学佛的人,常误以为,只有在佛前上香、礼拜、诵经,或是到深山古洞去闭关打坐才是修行,殊不知生活就是修行.禅宗主张应该将修行落实在日常生活中,对于平常一举一动的每一个念头,都要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不管是行、住、坐、卧、吃饭、穿衣、待人接物都是修行. 所以,有一次有源律师向大珠慧海禅师请教:"和尚修道,还用功否?"慧海禅师答说:"用功"又问:"如何用功?"禅师云:"饥来吃饭困来眠."有源律师问:"一切人总如同师用功否?"慧海云:"不同."曰:"何故不同?"慧海说:"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所以不同也."可知,心无杂念妄想,不打坐也是修行,心有杂念妄想,打坐也不能开悟. 四、执著修行便不是真修行,不注意修行更不是真修行 现在我们再回到"磨砖不能作镜"的公案上.马祖知道执著于形式上的修行没有用,因而开悟.那么,如果大家都不曾练过打坐,也从来不注意修行,是不是一样可以开悟?这是不可能的!当我们年轻气盛的时候,往往如此以为:"成佛也不过如此,开悟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对我而言,开不开悟,没有什么不同!"然而一旦困境现前,烦恼缠绕时,就不免于挣扎之苦了. 五、经常保持直心和平常心,便是修行 《维摩诘经》有两句话:"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所谓直心,就是平常心,也就是完全没有主观的分别和执著,而有超越主客观的清净心,就是有大智慧的人.经常保持直心,当下就是在清净的佛国里.不过要有这种功夫颇不容易,因此,我们需要不停地练习. 有些人自以为他们的心,已经不具任何主观意识,也不带半点分别执著,其实很可能是自欺欺人.事实上没有大彻悟的人,都还有我执未曾消融,自然有人、我之别,乃至不免于内在感情的冲动. 六、清清楚楚的不思善、不思恶,便是修行,便是开悟 远在四祖道信听时候,他就曾提出如下的看法:"任意纵横,不作诸善,不作诸恶,行、住、坐、卧、触目遇缘,总是佛之妙用."他认为不用任何方法,不须行善去恶,当怎么就怎么,不作主观的分别,当下就是佛性的显现. 又《六祖坛经》里也有一段有趣的公案:当初六祖惠能为了避开夺法争衣的纠缠,向南潜逃,却被惠明追到.六祖于是对有意夺他衣钵的惠明说:"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便于言下有悟. 七、参话头,坐疑情,破疑团时即是为开悟 我有个学生是澳洲人,他经过长达八年的修行,功力达某种程度,可以连续打坐数个钟头而不起座.他自以为已入无我之境,因此十分自得且执著.直到有一天看到我所著的书,才惊觉原来他对自我的执著仍然牢不可破.因此,特地飞到台湾,跟我打了一次禅七,我教他用参分案的方法来淡化自我,七天下来,他的自我的意识果然愈来愈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