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黄河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具体注解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9:43:42

王安石的黄河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具体注解是什么?
王安石的黄河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具体注解是什么?

王安石的黄河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具体注解是什么?
罗隐
  莫把阿胶向此倾, 此中天意固难明.
  解通银汉应须曲, 才出昆仑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带小, 仙人占斗客槎轻.
  三千年后知谁在? 何必劳君报太平!
  这首《黄河》,不是真要赋咏黄河,而是借事寓意,抨击和讥讽唐代的科举制度.
  一开头,作者就用黄河无法澄清作比喻,暗示当时的科举考试的虚伪性,揭露官场正和黄河一样混浊,即使把用来澄清浊水的阿胶都倾进去,也无济于事.接着又用“天意难明”四字,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
  下面两句,作者进一步描画科举场中的黑暗.李白诗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句.黄河古来又有九曲之称,如刘禹锡《浪淘沙》词:“九曲黄河万里沙”.诗人巧妙地把这两层意思联系起来,驰骋想象,写道:“解通银汉应须曲”.表面上是说黄河所以能够通到天上去,是因为它河道曲折.可是“银汉”在古人诗词又常用来指代皇室或朝廷,所以这句的真实意思是说,能够通到皇帝身边去的(指通过科举考试取得高官显位),必是使用“曲”的手段,即不正当的手段.唐代科举考试,特别是到晚唐,主要不是在考查学问,而是看士子有没有投靠巴结当权人物的本领,正直的人肯定是要失败的.
  古人误以为黄河发源于昆仑山,所以作者说它“才出昆仑便不清”.这也是有寓意的.“昆仑”同“银汉”一样,是指朝廷豪门贵族甚至当朝皇帝.因为那些被提拔荐引做了官的士子,都是与贵族、大臣私下里勾结,一出手就不干不净,正如黄河在发源地就已经混浊了一样.
  五、六两句,包含了两个典故.第五句是指汉高祖在平定天下、大封功臣时的誓词,誓词里说:“使河如带,泰山若砺.”翻译出来就是:要到黄河象衣带那么狭窄,泰山象磨刀石那样平坦,你们的爵位才会失去(那意思就是永不失去).第六句说的是汉代张骞奉命探寻黄河源头.据说他坐了一只木筏,溯河直上,不知不觉到了一个地方,看见有个女子正在织布,旁边又有个放牛的男子.张骞后来回到西蜀,拿这事请教善于占卜的严君平.君平说,你已经到了天上牛郎织女两座星宿的所在了.
  作者借用这两个典故,同样也有寓意.上句是说,自从汉高祖大封功臣以来(恰巧,唐代开国皇帝也叫“高祖”),贵族们就世代簪缨,富贵不绝,霸占着朝廷爵禄,好象真要等到黄河细小得象衣带时才肯放手.下句又说,封建贵族霸占爵位,把持朝政,有如“仙人占斗”.(天上的北斗,古代天文学属于紫微垣,居于天北极的周围.古人用以象征皇室或朝廷.)他们既然占据了“北斗”,那么,要到天上去的“客槎”(指考试求官的人),只要经他们的援引,自然飘飘直上,不须费力了.
  由此可见,诗人虽然句句明写黄河,却又是句句都在暗射封建王朝,骂得非常尖刻,比喻也十分贴切.这和罗隐十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的痛苦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传说“黄河千年一清,至圣之君以为大瑞”(见王嘉《拾遗记·高辛》),所以诗人说,三千年(应是一千年)黄河才澄清一次,谁还能够等得着呢?于是笔锋一转,不无揶揄地说:既然如此,就不劳驾您预告这种好消息了!换句话说,黄河很难澄清,朝廷上的乌烟瘴气同样也是改变不了的.这是对唐王朝表示绝望的话.此后,罗隐果真回到家乡杭州,在钱镠幕下做官,再不到长安考试了.
  这首诗艺术上值得称道的有两点:第一,诗人拿黄河来讽喻科举制度,这构思就很巧妙;其次,句句紧扣黄河,而又句句别有所指,手法也颇为高明.诗人对唐王朝科举制度的揭露,痛快淋漓,切中要害,很有代表性.诗中语气激烈,曾有人说它是“失之大怒,其词躁”(见刘铁冷《作诗百法》),即不够“温柔敦厚”.这是没有理解罗隐当时的心情才作的“中庸之论”.
  第一句诗的 阿 念e,一声?
  第二句诗的 解 念jie,三声?
  第三句诗的 斗 念dou,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