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船歌创作背景和内涵?同题.把意境描述下.还有背景云云.
柴可夫斯基船歌创作背景和内涵?同题.把意境描述下.还有背景云云.
柴可夫斯基船歌创作背景和内涵?
同题.把意境描述下.还有背景云云.
柴可夫斯基船歌创作背景和内涵?同题.把意境描述下.还有背景云云.
最初听《船歌》是由于学曲式的缘故.正如一个京剧爱好者即使能把名角唱段模仿得几近乱真,但若分不清西皮、二黄或者散板、流水、快三眼,那就很难说他是个合格的票友.欣赏西方古典音乐是需要和声、曲式等知识作为基础的.《船歌》是典型的复三部曲式,也正因为典型,才被选中作为结构解剖的实例.当时断断续续地听它的第一部分、三声中部和再现部,然后在第一部分和再现部里分别解析出一个单三部曲式,在三声中部解析出一个单二部曲式.就像小学生在课文中先划分段落,再划分小节一样层层剖析.曲式结构是清晰了,但作品的整体美感却在这样机械的分析中淡化了.再加上当时更热衷于欣赏大型交响音乐作品,《船歌》就以一些零散的片段封存在记忆深处,直到前不久偶然又再次听到这首曲子.
船歌早先是起源于威尼斯船夫所唱的曲调,到十九世纪已成为人们喜爱的浪漫抒情曲体裁,肖邦、门德尔松等不少名家都写过船歌的钢琴曲.当年,老柴应友人之邀,以一首诗代表一个月份,创作了十二首独立的标题钢琴曲,集结为著名的钢琴套曲《四季》.《船歌》是其中的六月.
作为独奏或者协奏中的主奏乐器,钢琴与小提琴一样,音乐表现张力是非常宽泛的.但钢琴似乎天然地更适宜表现水质的音乐形象.像博姆的《喷泉》、肖邦的《雨滴》,还有贝多芬的《月光》.诗人海因里希·雷尔斯塔布在听了《月光》第一乐章后评论说:就像在瑞士琉森湖那月光闪耀的湖面上,一只摇荡的小舟一样.老柴的《船歌》也是如此.
在演奏者娴熟的指尖下,钢琴曲以柔和的小调悠然上行,再嵌几个精致绝妙的半音阶,使得曲子极富柔美的旋律性和抒情意味.织体乐句舒缓展开,主题动机渐次再现,调性节奏出现色彩对比,乐曲近乎随意地流淌行进着.此时,眼前仿佛呈现了这样的景致:空旷的湖面上,一叶小舟从氤氲雾气中静静驶来,轻轻划碎月的倒影;清风中弥散着春泥的芳香、少女的歌唱;几支船桨时疾时徐,一串涟漪摇曳荡漾······当你还沉浸在这亦静亦动、且真且幻的景象时,不知不觉地轻舟慢棹已悄然远去,湖面复归沉寂.余音萦绕中,你似乎仍不愿走出这美妙的幻境.
其实,文字是无法准确描绘这般场景的.艺术,无论是空间艺术如绘画、时间艺术如音乐,或者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结合的舞蹈,每个门类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不可能完全替代,却总能互通互动.东坡说摩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欣赏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耳边就会响起彼得·格鲁波基雄厚的男低音《伏尔加船夫曲》,正是这个道理.《船歌》就是通过音乐的语言调动起人的各种感知器官,在美感交集中给人以通透的愉悦.
康德认为,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在被视为美的对象中其实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被认识.很难说清《船歌》给人的美感和愉悦究竟是什么、来自于哪里,也许是老柴为我们描绘的这幅空灵的景象,也许是曲中那一缕淡淡的安然与怅然纠合的味道.乐曲始终徜徉在似有也无的景象和情绪之中,放纵着听者的神思自由地游移于琴声勾勒的无限空间.在短短四分钟里,它唤起了人们心底深藏已久的的莫名默契,触动了被岁月逐渐风蚀的那根心弦.使人暂时忘却城市的喧嚣和尘事的纷扰,享受超然物外、宠辱皆忘的极致体验,在音乐审美中重新返照自己的灵性.感谢老柴!
老柴是浪漫主义乐派中的世界主义者,他的音乐充满着俄罗斯深沉凝重的民族气质和文化底蕴,同时又敏锐地抚切着历史与时代的脉动,抒写人类理想与现实冲突交织中的主观体验.一些发烧友喜欢称他为老柴,开始似乎觉得总有些不恭.欣赏过他呈现于《黑桃皇后》和《天鹅湖》典雅华丽的美、《第六交响曲》深厚悲怆的美、《1812序曲》磅礴壮阔的美之后,蓦然听到这首短巧精致的《船歌》,就会惊异地发现他不同于一般印象中的另一面,体会到这位音乐巨匠细腻敏感的诗人情怀.心底感佩之余,不禁为认识了一个亲切而可爱的老柴而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