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文人包括哪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23:34:54

魏晋文人包括哪些?
魏晋文人包括哪些?

魏晋文人包括哪些?
曹操
孔融
建安七子
陈琳
刘勰
七子之冠冕”的王粲
阮籍
嵇康
兰亭诗派:
王羲之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四十一人
蔡邕.陶渊明
才女蔡文姬
文学自觉的思潮在文学发展史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过程,它总是要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它的过渡时期总是充满着迷惘和徘徊.太康诗风[11]上承建安风骨,正始之音,在文学自觉的思潮中徘徊着进行了历史的反思.作为当时文学主体的创作者认识到,创作个性的自觉总是与现世的政治与社会存在着激烈的冲突.文学是理想化的东西,而现实是残酷的,文学是否顺应统治者的现实利益直接关系到当时文人命运的变化.太康时代是一个政治动荡的时代,战乱和分裂,统治集团内部的内讧(“八王之乱”),使社会几乎没有安宁的时候,这时的文人处于战乱中为了寻找自保而投身于统治集团;而统治集团为了在争权夺利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又极力地拉拢一大批文人,依靠文人的扶持壮大势力.文人在政治与文学沉浮和互动中,在艺术趣味的追求与政治的冲突中,生与死的徘徊,仕与隐的选择,自觉意识的创作与集团利益的争夺,将他们置于两难的境地.作家既要适应战乱,又要适应朝代的更替,他们在政治与文学的夹缝中最终成为了政治集团利益的牺牲品.太康文人在当时有很强的功名心.在许多文人看来,文学成为他们寻求自保、博取功名的手段,逞才是创作的目标.为求功名,陆氏兄弟背井离乡,千里入洛,“静幽谷底,长啸高山岑”,功名未就又“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般的感叹(陆机《猛虎行》);左思之志“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咏史诗八首》其一).而当时魏晋时代又是一个门阀制度的时代,许多寒士怀抱志向,身负才学,迫切希望改变他们的政治处境,又不得不依附于统治集团.太康作家群,一开始就是一个颇为复杂的文人群体,潘,陆,左,刘等诗坛名流与不能入流的大小诗人,寒素之士与名门望族,权臣与游士,他们在政治与名利的洪流中莫名其妙地卷入,又进行了毫无道义的残酷杀夺,最终连自己也遭受到杀戮,值得一提的是太康文人是死于王侯之间的阴谋与夺杀,而他们自己又是“阴谋与杀夺”的组成部分.冷酷的现实击碎了太康诗人的功名之梦,利禄功名或政治上的失意,使他们心理处于焦虑和无计消释的境地,敏感的作家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命运的难卜,祸福的无常,在他们终其一生,临渊覆薄的人生歧路口,在经历了腥风雪雨的杀戮之后,诗人凝定为沉重的生死焦虑,他们绝望地期待消释和拯救[12],他们忍受着心灵的折磨和煎熬,为了寻求解脱和消释,诗文创作又成为他们心灵的慰籍和归宿,在人生漂泊,命运叵测的生命尽头他们不得不反思自我.陆机临刑时,“欲闻华亭鹤唳”(《世说新语·尤悔》);潘岳经历了夭子,亡妻,逝弟,丧妹的苦痛后,“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谁谓帝宫远,路极悲有余.”(《悼之诗三首》其三),太康文人最后的反思留下的沉重的一笔真实记录了文学自觉在徘徊中的心路历程,他们的反思是必然的,却又进一步推动了文学自觉思潮的前进和发展.
时代发展到后来的陶渊明,纯文学创作和文学的“自觉”可以说是发展到了极致(在当时来说).当时偏安一隅的政治格局,柳细花柔的江南山水,旷淡清远的玄学之风,已大大消解了太康文人所具有的种种冲突与焦虑,陶渊明在那个时代最独特的魅力是他对人生意义的终极追问.他不属于任何集团,却又在文学史上取得了最崇高的地位.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13].陶渊明可以说是文人对自身命运反思后要达到圆通和消逝而寻求的一种身后之路.于是,他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陶渊明作为田园诗题材的开创者,他的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对中国诗歌思想,影响非常大,陶渊明的创作是远离宫廷的,也远离了政治,文学的“自觉”在他身上是集大成者.冲淡,自然的境界和审美情趣将政治和文学严格的划分开来.“质性自然”是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抱朴”方能“含真”,在自然的状态下可以保持人的天性,从而得到身心的自由.“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最园田居》其一)般的“桃花源”境界正是他农耕社会人生理想的结晶.“桃花源”作为中国文人眼中的乌托邦,它的价值或许还在于其理想的纯粹性,而不在其是否可操作.陶渊明用优美的文学语言,在“桃花源”中展示了一片神秘而又令人向往的圣洁的天地.“桃花源”诞生于乱世,作品对现实的批判是十分明显的,但作者是否意识到,在那样腐败而黑暗的岁月,无论是理想的社会还是精神的家园,都是永难实现的梦幻[14].“桃花源”作为一个虚无的理想世界,与现实社会相比较,又永远有着现实的价值.它在批判现实,呼唤人们改造现实的同时,又可以慰籍人们的心灵,让人超越或逃避于现实.联系陶渊明之前的魏晋文人,他们多半只是在诗歌中归隐,而陶渊明则是实实在在的归隐[15],魏晋文学和人格最高境界,在陶渊明的归隐和创作中达到了诗性情致的终极.
总的看来,文学“自觉”的思潮贯穿魏晋的始终,它在各个文学派中表现的程度各有差别.魏晋文学在多元的局面中回归文学自身的特点,这是它最重要的特色,它的“自觉”不仅关系到自身在文学史中的价值和地位,而且关系到人们对这段文学的客观评价和对整个文学历程的看法.魏晋文学“自觉”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作了充分的准备,没有魏晋文学的繁荣,就不会有唐代文学的兴盛.另外,魏晋文学在文体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中国的许多文体的萌芽产生和发展成熟,都跟这个时期有关,如永明体对律诗的影响促成了唐代律诗出现,又如骈体文是中国骈文发展史上的高峰.同时,魏晋文学对文人命运的思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影响了文学观念的变化.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学史》卷二第4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国文学史》卷二第3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文学史》卷二第27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4][5]《中国文学史》卷二第4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6]《当代文学100篇》第395页,学林出版社;
[7]《中国文学史》卷二第43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8]《文学评论》九九年(1-3),第116页;
[9]《世说新语》及其注释;
[10]《当代文学100篇》第396页,学林出版社;
[11]《中国文学史》卷二第51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12]《文学评论》九六年(1-3),第116页;
[13]《中国文学史》卷二第85页,高等教育出版社;
[14]《文学遗产》九九年(1-3),第93页;
[15]《中国文学史》卷二第41,42页,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