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汉魏晋诗想了解相关内容 它的发展 等
什么是汉魏晋诗想了解相关内容 它的发展 等
什么是汉魏晋诗
想了解相关内容 它的发展 等
什么是汉魏晋诗想了解相关内容 它的发展 等
所谓的「魏晋南北朝」,它是几个朝代统称的复合词,虽然只有五个字,但其中所包括的朝代或国家,可以多达几十个.
我们不妨就先从「魏晋南北朝」一词开始,「魏」指的是三国里的曹魏.由于曹魏受汉室禅让,在三国时代及后世被肯定为中原王朝,而「蜀」、「吴」两国为该时代的附属割据王国,所以「魏」为正统,可以称为「魏朝」.而「晋」主要指的是三国灭亡后,由司马氏所建上的西晋王朝与后来割据在南方的半壁江山东晋王朝(此时北方是「五胡十六国」时代),「南北朝」则指晋朝正式灭亡后,南北对峙形成的几个朝代,南方包括宋、齐、梁、陈四朝,北方则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直到隋朝建立,统一中国南北方后,自东汉灭亡后,长达近四百年的「魏晋南北朝」才算正式结束.
除了魏晋南北朝一词外,也有以「六朝」来指称这个时期的用法,六朝指的是孙吴、东晋、宋、齐、梁、陈,这几个朝代的时间基本上与魏晋南北朝相当,它的特点是这六个朝代都立国于江东地区,而且国都都在建康(或称建业、建邺,即今日之南京).
一.建安诗歌
1.曹氏父子
?1、曹操
?(1)题材:民歌/汉末历史/人生情怀/游仙
?(2)《短歌行》、《观沧海》
?2、曹丕
?3、曹植
?(1)前期:社会乱离/人生抱负/宴游赠答
?(2)后期:内心不平/怀疑否定人生
?(3)文人文学与民歌特点相结合
4.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
建安(汉献帝年号)时期,以曹操三父子为代表的创作反映了社会的动乱和民生的疾苦的同时,又表现了统一天下的理想和壮志,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具有 “ 慷慨悲凉 ” 的独特风格,这种杰出成就被称为 “ 建安风骨 ” ,也叫 “ 魏晋风骨 ”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高扬政治理想.魏国统治者曹氏父子都爱好和奖励文学,招揽文士,在他们周围聚集了众多作家.他们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掀起一个诗歌高潮.
5.其他
?蔡琰
?诸葛亮
二、正始诗歌
?(一)基本特点: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二)正始名士:何晏、王弼
?(三)竹林七贤:
?阮籍、嵇康、山涛、向秀、王戎、刘伶、阮咸
?1.阮籍《咏怀诗》
?2.嵇康
三、西晋诗歌
?(一)概论
?(二)“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三张”指诗人张载与其弟张协,张亢;“二陆”指文学家陆机与弟陆云;“两潘”指文学家潘岳与侄潘尼;“一左”指诗人左思. 这七人代表了太康文学的最高成就.
?(三)刘琨、郭璞
四.南北朝诗歌
南北朝时期,许多文人专力于文学创作,而主要运用的文学样式是诗歌和骈文.南朝诗歌在谢灵运手上山水诗大放光芒,其后谢眺的山水诗写得清新圆熟,世称“大小谢”.诗人鲍照出身寒微,则擅长用七言古诗体来抒发愤世嫉俗的情怀,他隔句押韵的七言歌行为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北方文苑稍嫌荒寂,但散文方面也不乏名篇,如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北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最有成就的是由南入北的作家庾信.他的诗赋集南北文学之大成,将南方精美圆熟的艺术技巧和北方刚健爽朗的精神融合,成为唐代诗风的先声.这一时期骈文统治着整个文坛,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芜城赋》、庾信《哀江南赋》是非常优秀的作品.总的来说,南朝作家们对形式声律的追求,为唐代文学、尤其是唐代近体诗的定型和成熟,作了充分的准备.
五.魏晋风骨
魏晋风度魏晋是一个动乱的年代,也是一个思想活跃的时代.新兴门阀士夫阶层社会生存处境极为险恶,同时其人格思想行为又极为自信风流萧散、不滞于物、不拘礼节.士人们多独立特行,又颇喜雅集.正是在这个时代,士夫们创造了影响后世的文人书法标杆,奉献了令人模范景仰的书圣.“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在生活上不拘礼法,常聚于林中喝酒纵歌,清静无为,洒脱倜傥,他们代表的“魏晋风度”得到后来许多知识分子的赞赏.
(一).魏晋风度的分期
1. 正始时期
2. 竹林时期
3. 元康时期
4. 东晋时期
(二).(1)魏晋风度的基本主题或特征
1. 自然的发现
2. 深情的发现
3. 玄谈
4. 越名教而任自然
5. 音容笑貌
(2)、魏晋南北朝美学命题举要
1. 王弼——“得意忘象”
2. 嵇康——“声无哀乐论”
3. 顾恺之——“传神写照”
4. 谢赫——“气韵生动”
正始时期
以王弼(226-249)、何晏(190-249)为代表.
“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为本……”.
“贵无”思想,认为老不及圣,圣人未必无情,体用如一,本末不二.调和儒道即明教与自然.
竹林时期
以嵇康(223-262)和阮籍(210-263)、向秀(227-280)为代表.(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
“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名教与自然未必相和,故崇无崇无,反对名教.
“默然从道,怀忠抱义,而不觉其所以然.”——嵇康《声无哀乐论》
“聊以娱无为之心,而逍遥于一世.”——嵇康 《达庄论》
“以无为用,不以人物为事”——阮籍《大人先生传》
元康时期
以裴頠、郭象为代表
“贱有则必外形,外形则必遗制,遗制则必忽防,忽防则必忘礼.礼制弗存,则无以为政也.”——裴《崇有》
郭象的“内圣外王之道”,明教与自然不分,或说,本无所谓的明教与自然之分,天地万物乃至人事,不过一“自然”耳.自然即是性、命,故应“无待”、“适性”.
“命也者,言物皆自然无为之者也.”——王《大宗师注》
“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王《养生主注》
“凡所谓天,皆明不为而自然.言自然则自然矣,人安能故有此自然哉?自然者,故曰性.”——王《山木注》
“圣人虽在庙堂之上,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终日挥形而神奇无变”——王《大宗师注》
圣人可以“戴黄屋,配玉玺”、“历山川,同民事”而无改其为圣人者.
“夫大小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王《逍遥游注》
魏晋玄学至郭象以至极致.
东晋时期
以道安、张湛为代表.张湛:“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例子注》
[编辑本段]三、魏晋风度与佛教的关系
佛教自东汉明帝(58-75年)时传入中国.佛教于东汉方兴之时,所谓术士养生之道,与道教的道术颇和.此间,大乘、小乘都已传入并有所发展.名僧多宗大乘.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静矣.——《四十二章经》
魏晋南北朝僧侣多好老庄,议论时多以老庄解佛理或以佛教解老庄.此时的名僧亦是名士,于佛于道,颇入其微.此间名僧以支盾、慧远、僧肇、僧璨为代表.
1. 心无义.
“心无者,无心于万物未尝无.此得在于神静,失在于物虚.”——僧肈《不真空论》(破三家之说:本无、心无、即色)
2. 即色义.
“夫色之性也,色不自有,虽色而空.故曰色即为空,色复异空.”——支盾
3. 本无义.
“无在元化之先,空为众形之始,故称本无.”——昙济《六家七宗论》
4. 不真空义.
僧肈的《不真空论》,其主旨于印度的般若学颇近.“非有非无”,即有即无,“不落二边”.物无自性,皆随姻缘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