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说明朝代和内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11:25:52

古代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说明朝代和内容
古代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说明朝代和内容

古代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说明朝代和内容
中央官制
  中国古代官制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连续性,即历朝官制总是前后沿袭,先后继承.二是可变性,即不同时期的官制又有所不同.每当一个新王朝出现,总要对前朝官制进行总结,斟酌损益,有所继承,同时又根据本朝情况,加以变动.
  秦汉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两个统一的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在这期间建立,作为上层建筑的官制,充分反映了这一时代特点.秦在完成统一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以及地方行政组织的日趋整齐精密,产生了一套完整的官制,汉代的官制基本上沿袭秦代而稍有改变,汉以后各代封建王朝又基本上沿袭着秦汉的官制.秦汉官制是我国官制之源,对以后的历代封建王朝产生深远影响.
  从秦代起,我国官制即分为中央、地方两支.
  中央官设三公及列卿.
  三公为,丞相:最高行政长官;太尉:最高军事长官;御使大夫:一方面为丞相之副,一方面供内庭差遣,另外又握有监察百官之权.
  列卿为,奉常:掌管宗庙礼仪;郎中令:掌管宫殿门户;廷尉:主管刑狱;治粟内史:主管财政经济;典官:主管归附各部族事务;宗正:管理皇族事务;卫尉:掌管宫门卫屯兵;太仆:掌管皇宫车马和国家马政;典属国:管理内附各部族入朝侍子;主爵中尉:主管列侯封爵;少府:掌管山海池泽之税,以供皇室享用;将作少府:主管宫室修建.此外,还有宫官,宫官是皇后、皇太子门下的官吏.
  至西汉中央仍设三公,只是丞相改称相国,列卿中又有九卿之称,九卿后指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地位一般高于其它列卿.王莽簒汉建新朝对西汉官制大事更易,有“九卿分属三公”的办法,被东汉官制吸收,“三公九卿”便为后中央官制的基本体制.
  自东汉末年起,除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中国又出现了长达三四百年的分裂动荡局面.同一时间,皇帝往往有几个,地位也不巩固,如何实现国家统一,怎样才能重新恢复皇帝在国家政权中的至尊地位,各国君主都煞费苦心,反映在官制上,就是频繁地调整,总趋向是从秦汉时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过渡,它预示着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体迈入一个更成熟的阶段.
  三省即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尚书省,秦少府属官有尚书,在内掌文书,东汉设尚书台,群臣章奏,都要经过尚书,南北朝时始称尚书省,是中央执行政务的总机构.
  中书省,魏、晋始置,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政令的机构.
  门下省,东汉称侍中寺,以伺应皇帝为主要职务,晋代改称门下省,为皇帝的侍从顾问机构.
  三省制从西晋始设渐完善确定,此后历代沿用,直至明初废丞相和中书省,才重新调整中央机构.
  六部指吏、户、礼、兵、刑、工部.
  吏部:管理文官.
  户部:管理土田、户口及国家财政.
  礼部:主管礼仪教化.
  兵部:主管军队.
  刑部:主管刑政.
  工部:主管工程建设.
  从隋唐到明初,六部虽属中央重要部门,但不直属皇帝,或隶于尚书省,或隶于中书省,责权有较大局限,明初废丞相后,六部直属皇帝,形成了以六部为主干,府、部、院、寺(司)分理政务的行政格局.府、部、院、寺(司)是与六部相配合的机构.
  明废丞相后,渐形成内阁制,在皇帝和六部之间成立内阁,内阁大学士一般五至七人,内阁权力远比不上前代丞相.
  清承明制,中央机构仍设内阁、六部等,直至清亡.
  从秦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起,两千多年间的设官分职,大体上都是一脉相承的.随着清王朝的灭亡,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制度结束,与之相应的上层建筑也解体,古代官制也随之结束.中央官制只是古代官制的一部分,可以反映出我国古代官制相沿袭、尚变化的特点.一般读者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便于宏观理解传统文化,也便于更好地阅读欣赏传统文化作品.
  地方政治制度
  1.分封制:夏\商\西周三个奴隶制王朝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
  2.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战国之际,形成于秦朝,发展于西汉,变样于东汉.
  3.州郡制:指东汉形成的州\郡县三级地方政治制度.州起源于汉武帝所建的剌史监察制度.
  4.道路制:指唐代的道制和宋代的路制.宋统一中原后,地方行政机构采取分路而治,成为路/府、州、军/监/县三级政区.
  5.行省制:源于魏晋时的行台,当时为中央政权处理军国大事时的临时派出机构.金朝曾在边境广置行台尚书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时仿金制,设尚书省统辖一个大区的路府州县,演变成地方最高政治机构.元世祖时,尚书省并入中书省,地方机构也改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