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2.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3.对他沉江这一举动是否赞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16:46:59

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2.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3.对他沉江这一举动是否赞成?
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2.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
3.对他沉江这一举动是否赞成?

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2.有人说他这是一种“宗国”思想,3.对他沉江这一举动是否赞成?
1、你是如何看待屈原的爱国情感的?
综观屈原的爱国情感及其表现,我们可以知道,两千多年来,无论是何种政治势力占据中国舞台,统治者都将屈原尊崇为爱国典范而大加褒扬,真正印证了司马迁所说的屈原是“光争日月”的宏论.这种爱国情感、爱国精神之所以发扬光大至今,原因大致有三点:
其一:屈原的一生所体现出来的是一种神圣的精神状态.
游国恩先生曾在《纪念祖国伟大的诗人屈原》一文中说屈原的文学作品“充分地表现了热爱祖国的情绪”.现代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情绪一般带有情境性,比较不稳定,在某种情境条件下出现或生理需要产生时就发生.随着这种条件的变化和需要的满足,情绪就随着减弱或消失.而情感则相对稳定.用“情绪”来解释屈原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不妥,用这个概念来容纳屈原崇高的精神状态则更为不妥.
屈原没后,先是贾谊“投书以吊屈原”[22],接着,太史公为二人作传,“悲其志”[23]也.兹后,李白、杜甫、文天祥、岳飞……无数文臣武将、迁客骚人尊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就是殉汨罗之志吗?“砍头不要紧,主要主义真”,不就是屈原的爱国情感感召下,共产党人的坚定政治理想的显现吗?这种精神状态是一种稳固乃至永存的情感状态,可激励后人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奋斗.
其二:屈原的爱国情感是超时空的.
屈原忠君,也敢“怨”君犯上,对人民予以同情、肯定,对祖国的感情矢志不移,对恶势力敢于斗争.自汉迄今,华夏各民族以赛龙舟、修祠庙等各种形式纪念他,辽王室耶律楚材也说《离骚》“个中真味更何加”;1953年,他还被评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屈原是中国的,他的爱国情感则是属于全人类的.这是因为他的这种精神是全面的,古人、今人、中国人、外国人都能从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
其三:屈原的爱国情感是典型的.
屈原怨世疾俗,抒发的不仅是个人的情感,而且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人民大众的情感.屈原一生,仕途坎坷,几不得志,但他却“哀民生之多艰”;秦拔楚郢,人人各顾自命,他却在《哀郢》里说“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楚王不信任他,“党人”排挤他,他还在“恐皇舆之败绩”.读屈原作品,我们始终感觉到诗人往往将自己的安危、荣辱、生死于不顾,整个精神都担系着祖国的兴败衰亡、人民的艰难生活.这种精神在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即使在社会主义社会,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正因为他的这种感情不是私情,所以才能流芳千古而不泯灭.
2、略说屈原的“宗国情结”
在对屈原思想情感的评价上,“爱国主义”是一个现当代人使用率很高的词语,上世纪80年代初,有人曾对屈原的“爱国主义”提出了不同看法,引起较为热烈的反响,前后达六七年之久.不过那次讨论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结论,大约是肯定的意见为主流,“爱国主义”仍是屈原头上的一顶桂冠.笔者亦曾是屈原“爱国主义”的赞同者,曾有多篇论文谈及屈原的“爱国主义”.不过现在重检旧文,查找相关资料,忆及当时的那场争辩,进行深入思索,颇觉无论从理论上或是从屈原爱国的实际内涵看,泛泛地将屈原视为“爱国主义”缺乏学术上的准确性,而当年那些否定屈原“爱国主义”的先生们有破而无立,即若说以“爱国主义”作为屈原思想情感的价值评判并不恰当,那么是否有另一词语来表述更为合适呢?对此笔者略陈要点.

首先,“爱国主义”是一个现代词语.将它分而析之,“爱国”是指对生养自己的祖国的忠诚热爱眷恋之情,这种炽热之情体现在对祖国的山川、风物、人民、文化等诸多方面.“爱国”之情自古有之.在我国特别是汉唐以后,爱国成了士人和广大民众情感世界中极为重要的构成部分.当然国有大小之分,在最初人们开始有“国家”观念时,也许“国”只限于一域,但当人们已有了天下一统的观念并曾有过共同尊奉的作为国家象征的君主,那么此时人们对于国家的认识则不应再局限于该域,也就是说这时狭隘的乡土之恋并不能和爱国完全等同.同样,“国”最初也可能有种族之别,爱其宗族最初也许可以称作“爱国”.但如果当这个“国家”已经有着多种民族的融合,特别是在文化上已相互渗透融汇,那么此时这“国”也就不应仅仅局限于一族一姓,它不应是“宗国”,而应当是一个包容诸多民族的大家庭,即一个广泛的多民族的国家.认识这种“国”由单一而到多元的递变,对于我们进一步辨析屈原的“爱国主义”尤为重要.至于“主义”,是一个后起语汇,大约在上世纪初才较为广泛地使用.它是表示人们对客观世界、社会生活以及学术问题等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主张或态度.当“爱国”与“主义”构建为“爱国主义”这一特定语汇时,它显然是指人们对于祖国热烈的情感和一定的理论主张.对于作为社会个体的一个人来说,“爱国主义”不仅是指其对于祖国的忠诚热爱之情,而且也包括他在祖国问题上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和主张,即不仅是情感,还应有思想.而且既然“爱国主义”是一个现代词语,它当然体现的是现代人的理念和解读.对于上个世纪初的中国人来说,“爱国主义”应当是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对于整个中华大一统国家的热爱和系统的理论主张.出于对某一地域或某一民族的热爱是不能简单称之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爱国主义”的.对于古人的爱国之情,我们当然可以用今天的词汇“爱国主义”去加以分析辨识,如果确与今人所说的“爱国主义”相符,当然不妨以此名之;但若古人之实际与今日词语之义项相距较远,则不应似是而非地强加硬套,乱贴标签.对于屈原的“爱国主义”也应作如是观.

其次,屈原所爱之“国”只是“宗国”.当我们用“爱国主义”来考察屈原所爱之“国”的内涵时,发现二者(“爱国主义”之“国”与屈原所爱之“国”)颇不相同.在屈原的作品中“国”字的出现很少(不超过5次),更没有“国家”一词.而真正具有“国家”意义的“国”是《九歌·国殇》的篇名、《九章·惜往日》“国富强而法立”.至于《离骚》中“国无人莫我知兮”和《九章·哀郢》中“出国门而轸怀”,或以为作“国都”解.纵观屈之作,他更多的是以“皇舆”“旧乡”“故都”“故乡”来代表他的祖国——楚国,他的宗国,作为“楚之同姓”他忧虑的也只是楚国.他诗中反复的抒情对象是“灵修”“明君”“哲王”“美人”.他的忠愤主要发泄在君王身上.所以朱熹说屈原“忠君爱国”,倒是十分切合屈原的政治思想情感实际.更重要的是,在屈原的诗作中看不到统一整个中国的宏愿蓝图.天下一家的概念在屈原头脑里是很淡薄的.相反在那时许多士人的心中,特别是在一些纵横家眼里,已有很浓厚的“天下”的观念,他们游说诸侯,希望能一统天下,称王称帝.屈原没有大一统的国家观念,有的论者说屈原有楚国统一天下的想法,但无法在他的作品里找到确证.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充其量也只是写到屈原的联齐抗秦,这种活动至多只能说是维持楚国的现有局面.而在文化上,屈原早已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影响,他诗中所出现的古代圣贤君王,显然可看到南北文化的融汇,但屈原的实际行为却与此相悖逆,他的政治思想情感没有超出楚国的范畴.

第三,以“宗国情结”代替屈原的“爱国主义”最为恰当.“情结”是指人的内心深处所萦系的思想情感,它往往与人一生相伴,无法消释.屈原的政治思想情感只是司马迁所概括的八个字:“眷顾楚国,系心怀王”.这就是屈原爱国的核心内容,也是他一生无法摆脱的情结.因此,“宗国”二字抓住了屈原“国”之实质,“情结”则把握了其情感特征.不过说屈原具有“宗国情结”,丝毫不减弱他伟大的人格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何念龙,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3、对他沉江这一举动是否赞成?
屈原投江是非论
屈原,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即使在他投江之后的两千多年里,仍然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他所创造的楚辞体经久不衰,永垂史册.但是对于他投江而死却存在着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屈原之死重于泰山;有人则认为屈原之死轻如鸿毛.其实这恰恰反映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该怎样正确理解和认识人的价值.在我认为,屈原之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爱国.屈原面对楚国上下昏庸,郢都破灭,没有卖国求荣,而是凭着一颗“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的忠肝义胆,与楚国共存亡.他将国家兴衰置于自己得失之上,这种精神永远激励着爱国志士,鞭挞着卖国之人,有如此深远之影响,有如此深远之意义,怎能说死得“轻如鸿毛”呢?郭沫若同志说过:“屈原的死是为民殉国难,是一种为国捐躯精神的再现,他是为正义而死,为真理而死,死得其所.”
屈原之死,死于一种热忱,死于一种抗争.在他生命旅途的最后一站,将生命与信念的光辉和伟大展现给世人;他用生命守住他的灵魂:他用他的死告诉世人,追求信念与自由是永恒的主题;他给芸芸众生以震撼;他在“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郁闷空气中注入了一股热浪.这种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民主革命宣传家,思想家陈天华或许受了屈原之死的感染吧!他的《猛回头》、《警世钟》成为刺向清政府的两刃利剑,而他为了抗议日本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迫害,愤然投海而死.老舍也倍受屈原的感染吧!在“文化大革命”中,不堪忍受邪恶势力的迫害,愤然投湖自杀,这是对文革动乱的抗争,是对‘文革”的控诉,他们和屈原—样,以自己的生命警醒人们要奋发,要觉醒.他们把生命的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死的价值所在.
屈原之死给时空注释新的含义.这一道闪光的利剑划破了千年长空,给生与死赋予新的内容.他的精神流淌在每一个中华赤子的热血里,融入炎黄子孙的灵魂中.死已不是一种结束,而是一个伟大的起点.文天祥虽死犹生,丹心照汉青;史可法,身殉孤城,忠心可鉴;更有于谦,千锤万凿,清白人间.选择死亡,并不是平淡的沉沦,更不是无能的表现.屈原之死是一种力量,一种发奋的力量,它如长夜中划空而过的流星,闪出一生最璀璨的光辉.我说,屈原之死,价值永恒,价值无限.虽然人生的意义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人生中也有为了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在某种条件下,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续生命的音响和光彩.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峰,绝妙的音乐、多是悲壮的旋律.而高尚的情操,却在壮烈的牺牲中.人生留迹于大地之间,本应该有惊人之举.卓尔不群的泰山睥睨群峰,汪洋恣肆的长江啸傲百川,佰剑于长城的秦皇汉武,在史册中群视千秋.
生命的长短无关紧要,紧要的是生命的意义.屈原不随俗而毅然沉江,以身殉国,生命之光与日月争辉,长与短,因之失去意义.古往今来,多少生命在历史的星河中默默产生,又默默消亡,而又有几颗能够像屈原这样2000多年后的今天仍熠熠闪烁.他的死,有力地维护了他那不随波逐流,不苟且偷生的人格尊严;他的死,充分显示了他的忠贞爱国,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他的死真正体现了他那昭真理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人生价值.鲁迅曾经说过,人的生命是可贵的,但真理更可贵.屈原虽死,而真理传于四方,这样的死,死得其所.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孟子说过:“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也如裴多斐所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也就是说,为了真理,自由,正义,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值得的.但同时,我们要珍惜生命.罗曼·曼兰说过:“以死来鄙薄自己,背叛自己,否定自己的信念是世界上最大的错过.”
屈原投江是一曲壮烈的悲歌,一捶击破昏暗的响鼓,一声震撼历史长河的惊雷,屈原是矗立于人类心中的永远丰碑.
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