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无名小说(9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8 07:25:36 体裁作文
无名小说(900字)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无名小说(900字)作文

  晴空万里,烈阳高照。

  卢阳山上流光一闪,有两人出现于此,一人青衫长摆,一人皮夹克运动鞋,年纪都是二十三四,模样英俊潇洒。

  穿青衫的说道:“文昊,兄弟就送你送到此了,前方的路还需你自己去走。”

  穿皮夹克被叫作文昊的这位回道:“我明白!兄弟就此回去吧!”

  青衫男子顿了一顿,一伸手,不知道是怎么变的,竟然弄出来一枚青铜戒指。他将戒指送到文昊面前,又说道:“此一别怕是会十年二十年也不能见上一面,这枚储物戒是兄弟送你的,请务必收下!”

  文昊看了看青衫男子,说:“其实徐帮主已经送过……”

  但他话没说尽,那青衫男子就接嘴道:“徐阳送你的当然是高级货,但兄弟的也不差,难道你看不上?”

  “不不,没那个意思!”

  “那你就拿着!总有用得到的时候!”

  文昊只好接过,眼里尽是感激。

  青衫男子环顾四方,嗟叹不已,不知是对文昊说呢,还是自言自语,开口就是:“天玄大陆方圆不知几何,有人口千亿,帝国王国、宗门家族不胜枚举,看似混乱不堪,实则井然有序。要想立足于此成就一番事业,非有非常人之能不可!若要达成徐阳的要求,那更是难上加难!”

  文昊也随之油然而生一股惆怅,但望及这大好河山,也不再总是惆怅,好像也有一些豪情。壮志于胸,文昊当即赋诗一首:

  “三尺龙泉万卷书,

  上天生我一何如?

  但能报国平天下,

  敢笑男儿不丈夫!”

  卢阳山树也森森,山也伟壮,山溪潺潺,鸟鸣悠悠,生机盎然,本来一派祥和,只听这文昊一首诗赋来,鸟鸣乱成喳喳响,清净祥和之相也没有了。

  青衫男子听了这诗后点了点头,其实是为文昊有这番雄心壮志而叫好。他扭头问文昊:“这诗名字叫什么?”

  谁知文昊一愣,当即没有回答,等了一会才扭捏着说:“呃……其实这是我以前听过的一首诗,后面两句我还改了,具体叫什么名字我哪知道?”

  “咳!好吧!”

  青衫男子折了一条树枝,手腕手指绕花一样动了几动,树枝便如剑般挽成几束剑花,真气运行自树枝上散发开来,光晕犹如剑芒。

  他倏地将树枝一指前方,只见那树枝激发出一道水桶粗细雾茫茫光柱,前方荆棘遇着便断碎一地。光柱实为真气,将前方百米杂物清理得一点不剩,就这样,二人前方出现了一条并不长的道路。

  “兄弟,上路吧!”

  扔掉因为承受不住真气运行而断了的树枝,青衫男子对文昊摆手送行。

  文昊回了一个“好”字,然后一拱手,之后头也不再回便顺这条新生的道路离去了。

篇一:《走进小说天地》作文题解及精选范文5篇

《走进小说天地》作文题解及精选范文5篇

题解

1.小说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文体,小说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和故事。身处小说的世界中,你有过什么样的感触呢?有没有一个故事可以让你开怀大笑,有没有一个故事可以让你淌下泪水,让你激动不已?这就是小说的魅力所在,它可以震撼人的心灵,请写一篇作文,谈谈和小说有关的话题。

2.要求:题目自拟,可以谈对某一篇小说的理解。

范文

1.《西游记》读后感

《西游记》这部经典的文学名著,已经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家喻户晓了。我想不少文学家已经发表过这部名著的言论了,所以我不想对这部名著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只想对其中的人物谈谈自己的想法。

在其中,我最欣赏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情感真切,沙僧的任劳任怨,唐僧的善良待人。猪八戒是他们四师徒之中最让读者讨厌的,可是我对他却不这样认为,他结合了大家的优点,虽然他不够孙悟空那么勇敢机智,但是他也会不停地运用一些自己的思维,在困难面前为大家出主意;虽然他没有沙僧的任劳任怨,但是他在一路上仍然会帮助大家提东西;虽然他没有唐僧的优柔寡断与善良,但是他也会动真情。

在生活中,像猪八戒特点的这种人好像是比较普遍的,但是也可以说是最少见的。为什么这么说呢?证据如下:

(一)在新世纪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凡事都提倡“爱的教育”,无论对于小孩,年轻人还是成年人。小孩喜欢这样的老师(当然外表除外),因为这种老师比较和蔼,并且对外面的世界还是比较了解的(因为他以前是天蓬元帅,当然了解世事啦),交给大家很多课外知识,从他平时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是个比较幽默的人,那么就可以带给大家很多欢乐。学生都是比较喜欢这样的老师,不是吗?

(二)除了小孩以外,现代年轻人更喜欢这种人,他们总是动不动就说爱情,像猪八戒这种人就再合适不过了。猪八戒这种人对爱情有责任感,并且会用真心去爱别人,他不像孙悟空那么寡情薄意。他的真情能感动别人,所以更能取得别人的信赖。俗话说,想要别人爱你,首先就要学会去爱别人。猪八戒已经学会了怎样去爱人,所以他能获得他人的爱。

(三)成年人也就包括年轻人、老人和中年人。他们同样需要猪八戒这种人做家人或朋友, 有责任心的人总是能取得别人的青睐与喜欢的。但是生活中真的有那么多有责任心的人吗?答案没有人会清楚。我想会比较少见吧,现代人总是希望别人对自己负责,却没有想过自己是否应该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猪八戒也许是个幽默、有责任心且值得信赖的人吧。这是我对他的印象。

2.《老人与海》读后感

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

——海明威

一部不足百页的作品,却能让一代代人一读再读。我从那朴素、精确而又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描写中,进入了老渔民桑提亚哥的晚年生活。我读出了他的贫穷、凄凉,也读出了他的倔强和不甘,同时,他虽已年老体衰,对生活却仍保持那份固有的信心。他出海了,在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他捕到了一条大得惊人的鱼,这是他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事。经过了三天三夜的周旋,通过与大鱼的殊

死搏斗,他在筋疲力尽的最后关头,终于战胜了大鱼,把它绑到了自己的船舷上。在搏斗的过程中,他心中一再出现一个念头:“人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他曾这样高喊着激励着自己:“你尽可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然而,最终,他还是失败了:在归途中,饥饿的鲨鱼接二连三地追上来,他拼尽全力,一条条地杀死这些掠夺者;老人回到岸边,他带回的只是一条巨大的鱼骨,一条残破的小船和一副疲惫不堪的躯体。他失败了,但他内心的骄傲丝毫不受损伤。他英勇地失败了,他是真正凯旋的英雄,一身伤痕则成了他非凡勇气的见证。在小小的窝棚中老人安然入睡。他没有失望,他没有被打败,睡梦中又要准备出海了,他梦见了狮子。

读完这篇小说,我发现,老人的故事不仅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象征着整个人类坚不可摧的精神。在现实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在精神上,他却是胜利者,他那顽强搏击的精神,展示了人的高贵和尊严。遍顾所有的人生,谁没有经历过失败呢?哪怕再成功的人。失败的原因可以不尽相同,但无论如何失败总是一个让你难以承受的打击。关键是你会梦见“狮子”么?你还会准备“出海”么?再出海,你就会有胜利的希望。我想,这种险恶的人生环境和这种坚忍的人生态度,正是这部作品越来越吸引人的原因。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至于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马林鱼的一副空骨头架子,这都是无所谓的,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尽生命的能量,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过、奋斗过的老人,不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吗?这样的人生应该无怨无悔。

3.读 《飘》

《飘》,是我最喜爱的书。喜欢斯佳丽的勇敢坚强,喜欢瑞特的机智果断,喜欢玫兰妮的外柔内刚。

对于斯佳丽这个人物,我的感觉是矛盾的,是讨厌却又不得不敬佩她。她是个非常有个性的人物,她一生中爱了两个男人,而她却没一个是了解的。如果她了解阿希礼,那她就不会爱他;如果她了解瑞特,那她就不会失去他。她一直以来是辜负瑞特的,她只是不停追寻着自己梦中的王子——阿希礼。她只是把自己爱的特点认为阿希礼有,她只是做了一件华丽的衣服,让阿希礼穿上,而后爱上他。而事实是,她爱的只是那件衣服。

对于她,我是不得不佩服的,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对土地的执著,佩服她能在那中环境下放下以前所受的教育下田干活,佩服她能不顾社会上的言论而开创自己的事业。她生命有几个灵魂,一个是她的母亲。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能干、温柔的典型贵夫人,是她最敬佩的人。可是,母亲为了救人而被传染伤寒,去世了。另一个,是她十几年来最爱的人——阿希礼。她能在逆境中站起来,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阿希礼。她对阿希礼是异常执著的。还有一个,就是玫兰妮。在一起奋斗的十几年里,玫兰妮已经成为她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

我觉得斯佳丽就像个小孩子一样,对自己想要的东西异常执著,而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却不屑一顾。一面在拼命让自己幸福,一面又不断地把幸福推开,把爱人推向深渊。

斯佳丽爱的是阿希礼,可是,阿希礼却不要她。就像瑞特说的,阿希礼是个君子,只是生在了一个和他格格不入的时代。他还是用旧世界的游戏规则生活,只会撞得一鼻子灰。斯佳丽不了解阿希礼,所以她爱他,想尽一切办法得到他,而当她认清他时,她再也不爱他了。

斯佳丽是个矛盾体,可又有谁不是矛盾体呢?她在生命的道路上一路走来,

当她面对困难时,她选择迎接;当她面对责任时,她选择担负;可当她面对爱的抉择时,起初,他选择蒙蔽自己,当她终于认清,要面对时,却已为时已晚。而她,在无能为力时,就会告诉自己,明天是新的一天,明天一切都会好了,Tomorrow is another day.她在整个故事中,都是个充满生气、充满斗志的人。我最欣赏的,便是她的这句“Tomorrow is another day”。永远充满了希望,充满斗志,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绝望。这份精神,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所以,

每当我遇到困难、心情不佳时,我便会告诉自己:“Tomorrow is another day.”

书中另一个使我十分佩服的女性,便是玫兰妮。她是个外柔内刚的女性,她几乎拥有了女性所能拥有的一切美德。正如瑞特说的,她是他所见过的少数贵夫人中的一个。她是坚强的,她是爱国的,她用她的心爱身边所有的人。当她丈夫打仗时,她在后方默默守候,做她力所能及的事,当北佬打进城而她又快要临盆时,她依然镇定,当她身体虚弱而没人下地干活快要没饭吃时,她和斯佳丽一样,放下过去所受的教育和优越感,拖着虚弱的身体下地干活,当她看到斯佳丽杀了一个北佬时,她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帮着掩埋尸体,搜查钱财,擦拭血迹,当战争终于结束,她痛恨的北佬士兵来到她门前要求照顾而她们自己也没有过多粮食时,她还是尽她所能地帮助他们,因为她希望在远方也有一个好心的北佬女人给她正在回家的丈夫一口饭吃。

如此一位坚强的女性,却又是如此的温柔善良和善解人意。她执著地相信斯佳丽和阿希礼,即使有人亲眼看见他们搂在一起,也执著地相信他们,保护斯佳丽。她明知自己的身体无法再承受生育的痛苦,却执著地要再为阿希礼生个孩子,最终离开了她爱了一辈子的亲人们。

真的是太伟大了,看着玫兰妮,使我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代女性,她们也是如此的善良,任劳任怨,相夫教子,然后默默无名地老去、死去。

整部书中,我最为喜欢的人物就是瑞特。他勇敢、执著,他能那么深地爱着斯佳丽十几年不变。他想保护斯佳丽,宠爱斯佳丽,照料斯佳丽,让她事事称心,而斯佳丽却拒绝了。他说过,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而他的爱,是被斯佳丽,被阿希礼,被斯佳丽愚蠢的固执磨光的。他的心,死了。当他女儿离开他时,他的心,再也回不来了。他说过,他从来没有那个耐心把剪碎的裤子缝好,再告诉自己这就和新的一样,自欺欺人罢了。碎了就是碎了,再也回不去了,即使修好,上面仍然留有裂缝,再也不是原来那条了。

瑞特是个复杂的人,他有良好的家世,但却仍和旧时代格格不入,他有锐利的眼睛,可以在乱世找到自己的处身之道,他对国家有热情,即使他明知必败无疑,却仍在最后关头入了军。他爱斯佳丽,但他更了解斯佳丽,所以他从不说,只是通过行动表达,而斯佳丽却从来不想去了解他。最后,他绝望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他再也没有勇气再去尝试,他累了。

《飘》绝对是部值得再三品味的好书,文字优美,情节跌荡起伏、扣人心弦,虽然其中由于作者的主观因素,对于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并不客观和全面,但以文学角度来说,这绝对是一部绝世佳作,值得一看。

4.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鲁滨孙出生在一个很体面的人家,可因为他经不住街坊的嘲笑和父亲、母亲的责骂,私自一人来到了一艘船上离开了家乡。这艘船在途中沉了。船上的人被一只小艇救了起来,他也在这些人中间。和他一起的人都劝他回家,不过他没有回家,而是坐上一艘船出去旅行了。不幸的是,这艘船被强盗给抢占了,他也做了强盗首领的奴隶。后来,他和一个小孩逃了出来,经过了野人的海岛,被一艘

葡萄牙的船救了出来,他把所有东西以及那个孩子卖给了船主。最后,他就在那艘船的目的地——巴西办了自己的种植园。过了几个月,他又坐了船,这次,船还是沉了,只有他一个人被海浪冲到了海岛上,他在海岛上住了二十六年,他在这些年里,使一个野人变成了他的仆人,还制作了许许多多的设备,种了二百二十斛大麦和稻谷。

字没有张爱玲的“冷傲孤寂”,也没有徐志摩的“煽情精致”,但却有一种小家碧玉的亲切,清新可人。

在整篇《荷花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

篇二:作文素材——塞林格

麦田里的守望者——塞林格 1951年7月16日——《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的日子,这个日子改变了塞林格的一生。在这之前,他是个无名小卒,虽出生在富裕的犹太商人家庭,年轻时也极爱写作,但23岁参军后辗转各个欧洲战场中断了他的写作,不过也同时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1946年,塞林格退伍,回到纽约开始专心创作,两年后出版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鸣惊人,虽然当时出版后评论界曾褒贬不一,但是无可否认塞林格在商业上和口碑上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两年后,他将早前发表于《纽约客》杂志上的七个短篇加上曾经被拒的《下到小船里》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蓝色时期》以《九故事》为名集结出版。

《麦田里的守望者》小说以

塞林格的所有作品,也就是他一生的寓言。

1953年,他索性买下新罕布什尔州乡下一块90英亩的土地,践行“麦田守望者”霍尔顿的愿望:“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远离“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一闭关,就是长达半个世纪的时光。他不仅足不出户,不会见媒体,不接见出版商他隐居后写的作品如等,则更在字里行间体现出其我行我素和不管不顾的任性感觉:你爱读就读,不读就走人。”J·D·塞林格在隐居了50多年之后,2010年1月27日,在新罕布什尔州康沃尔的家中去世,享年91岁。”遵照塞林格生前对隐私的重视,将不会举行葬礼。

塞林格的隐居:

1、塞林格却坚决地逃离了本可给他带来更多名利的聚光灯,过上了近乎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置几亩农田,围一圈篱笆。虽然此后的数十年里塞林格并未公开出版过作品,但有消息称,他其实从来就没有停歇过写作,只不过怡然自乐。但,这沉默不语的墙也是他的作品,因为沉默本身就是艺术在雄辩地工作。

2、在他6尺围墙之内隐秘的居所,他专为自己建造了一座只有一个天窗的小单间,隔离于起居室。据《时 代》周刊1961年9月15日报道,脸色苍白的塞林格常常坐在这个只有一张长形桌、几个书柜和档案架的屋子里写作,他有时写得很快,其他时候,他则用几个小时把自己的记录扔进壁炉里,或者在一长串的单词里精心挑选合适的那一个。

3、脱离生活困顿的塞林格不再因生计而苦于做文字民工,甚至对名声不屑一顾,这从他对出版作品的严苛便可见一斑。即便是对成名作《麦田守望者》 的翻译或者再版,也总是要求出版方尽可能淡化自己的名声。比如一定要将书名置于作者姓名之上,字体要大于作者字体,不能有多余的后序或者其它补托等等。看 似十分繁杂,却让读者轻松抛弃了名声的左右,以更多精力直入主题。

4、他不再允许教科书和选本收入他的小说。

5、1984年,英国文学评论家伊恩·汉密尔顿接洽塞林格,打算为他写传记。毫不奇怪,塞林格拒绝了他。汉密尔顿最终还是为他写了传记。1986年,塞林格把他告上法庭,以防止他从未发表过的信件被摘录片段或转述。案件一直上诉到最高法院。出乎许多人的意外,塞林格最终获胜,但也牺牲了部分他所珍爱的隐私。

6、一天,一位妇女带着孩子停留在老塞的门前,那位妇女告诉老塞自己的孩子跟着她奔波了一天很累,而且有些发烧。就在那一刻,老塞内心柔软的部分被触动了,他让妇女和她的孩子进门,给他们食物吃,还和小孩子玩了几个小时,最后几个人还一起看了马克斯兄弟出品的《骗人把戏》和肥皂剧《我爱露西》。

深度评论:

“兼济天下”需先“独善其身”。“独善其身”是不为名利所缚,不受世俗所阻,忠于自由的心灵,忠于自我的向往。塞林格就是这样一位忠于自我的作家,他为自己写了《麦田守望者》;为逃脱世俗的侵扰,他在乡下隐居了半个世纪之久;他拒绝和任何外界媒体接触,甚至将为他写传记的英国评论家告上法庭??他近乎执拗的隐居生活挡住了好奇者的视线,但那六尺高的围墙却带给了这个伟大的作家以安全自由呼吸的空气——他的《西摩小传》、他离世后的多部手稿等,证明了他从没有停止过思考和写作,而这些,只能归结于他的一句话:“写小说只为自娱”,不为他人,只为自己,却恰恰是因为他的忠于自我、忠于本真的写作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所以,只有先能“独善其身”,才可以谈“兼济天下”。

我们的关注应是正确真诚的。现如今,眼球经济横行,我们关注太多的人和事:明星八卦,灾区人民,中国船长,乞丐犀利哥,现代隐居者塞林格??我们以为自己都是怀着善意的,至少认为这样的关注是无伤大雅的,所以,我们在施予恩惠时,放肆地满足着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将犀利哥送回了家;我们大张旗鼓地将捐助者请上舞台,高举施予的钱款;我们探入塞林格的私人领域,挖空心思地探秘《麦田守望者》背后的故事??我们按照我们的方式施予关照,我们其实是忽视了当事者本身的感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关注、我们的施恩都应是建立在尊重被关注者起码的尊严基础上,这才是正确和真诚的关注,除此之外,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和我们善意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人必须主动抵制诱惑,严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在今天这个腰封漫天飞舞,签书售书到休克,山寨文化现象层出不穷的时代,文学早已被打上了深厚的商业烙印。与塞林格、卡夫卡一辈子所作不多相比,现如今的所谓作家动辄几百万字早就司空见惯,借助商业魔力,销量扶摇直上。倍显无奈的是,只见文字商品化的游戏,几乎见不到时间沉淀后的痕迹。

在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塞林格幻想着一种远离尘世的率性自由,其实文学的境界又何不如此?若受制于自身无法摆脱的重重欲望,就像被一道道欲望绳索紧紧束缚,从与文化轨迹的初始偏移,至而裂出一道深深的鸿沟。塞林格也许是一个性格的极致,但这种卡夫卡的“非人”式坚守与迷恋,何不是矢志文学事业者尊崇效仿的典范?

记得去年底莫言现身杭州为新作《蛙》吆喝时,对于上海《蛙》首发式上郭敬明捧场一事,他直言不讳地说:不想靠郭敬明多卖几万册书。不太善言谈的莫言的率性回答看不出有什么贬低他人之意,其实这本来就是作家理应坚守的底线风骨。作家当然不一定都得做卡夫卡那样的苦行僧,但一个真至致力于人类灵魂事业的文化工作者,如果只知沉迷欲望,又怎能置身度外静心思量呢?

篇三:作文

《杀生》观后感

最近看了一部叫做,《杀生》的电影,深有感触。《杀生》改编自一部名为《设计死亡》的小说,其实这个故事更像是“设计阉割”。黄渤饰演的男主人公牛结实,我个人觉得此人是隐喻我们这个民族的男根,也就是说黄渤演的其实是一根屌,一根抽象的、精神层面的屌。这根抽象之屌是生猛活力之源,也是自由个性之源。如何阉割这根抽象之屌?这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内核。

《杀生》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名叫长寿镇的封闭小镇,这个长寿镇是封闭中国的隐喻,在这个国家,长命百岁是终极价值取向之一。哪怕像缩头乌龟一样窝囊地活着,无趣且无尊严地活着,也要努力长命百岁。而上文中所说的那根喜欢惹是生非的抽象之屌是长命百岁梦的死敌,所以长寿镇的人想要合理绞杀它。

余男饰演的哑女这个角色,是中国女性本能和天性的隐喻,长寿镇里的人曾想通过一种仪式杀死这个哑女,这是用文化压制女性本能和天性的隐喻。这个哑女因为所谓的不守妇道,被长寿镇的其他女人围攻,则说明文化可以让女性变得痛恨自己的本能和天性,进而也想用类似于自我阉割的方式,让自己看上去更正经,更有道德,更符合男权社会的期望。而余男饰演的角色被设置成是一个哑女,则是隐喻中国女性无法正常表达自己的欲望。

苏有朋饰演的那个牛医生是专制权力的隐喻,专制权力痛恨自由个性,所以专制权力设计一种文化,一种无处不在的“凝视”,进而借大众之手完成对自由个性的阉割。

任达华饰演的那个角色则是现代科学理性的隐喻,现代科学理性会不断“去魅”,即不断去神秘化和去神圣化。某种意义上,所有专制社会都喜欢利用神秘化和神圣化这两种手段来维持自身顺利运转。而在真正意义的现代社会,没有任何神秘的东西,也没有任何神圣的东西。当然,现代科学理性也是双刃剑,它有可能创造出一个貌似彻底无解的后专制社会,一个大众看似可以拥有自由个性,看似可以尽情享受性自由,但实际上被权力很隐秘地全方位合法监管、规训的社会。虽然这样的后专制社会也有其恐怖之处,但相对于大玩神秘化和神圣化的那种专制社会,它应该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随笔

今天看报道说高考制度要改革,已经上了日程。以前一考定终生将变成一年考多次。看到此报道即欣慰和担忧。欣慰的是对于某一部分学生来说多了机会,对大多学生降低了学生压力。同时担忧又接踵而来,以前的高考个人觉得还算公平公正。如果变成一年多考,那么

监管,监督是否到位,是否会把公平公正打破。是否会出现权买分,钱买分的恶果。虽然以前高考定终生,对一些失例的学生来说是很沮丧。但是这只是很小一部分人,并且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国之根本在教育,教育的根本在教师。教育的改革,个人认为还是应该改下大学教育。教育不应该产业化,搞成都与钱有关了。大学的老师有多少在关心学生的成绩。老师都在到处抓钱,搞职称,又有多少在踏实的搞学问和研究教学呢。整个环境都充满铜腥味了哪还有书香的味道?都说老师能影响学生一生的人生观,我个人至今没有遇到所谓的恩师。能对我人生有影响的,让我佩服和崇拜的老师,最多也就有一两位。现在好多学校都盖得富丽豪华。哎,还有就是教育资源的分配。全国211学校北京就占三分之一,还有地域的歧视,就象北京大家招北京本地学生那么多,可是招外省的就很少。还有很多,感恩于老师给我的一切知识。但更多的是感叹教育的现状。泱泱大国竟出不了人才,想想民国出了多少国学大师。现在呢?

无题 白天睡了一天,晚上继续实在不能寐。又起床重新打开电脑,习惯性的往窗外看了一下,在四楼往下看。整个景象也就更全貌了,晚上也实在也看不清什么,白天能看见的高楼大厦,马路上奔驰的汽车到了晚上都被一串串路灯笼罩。今晚的夜还是像往常一样寂静,当夜幕真正的时候,才能够让人产生联想。在这安静的夜晚,不知有多少人留恋于灯红酒绿,在觥筹交错间尽情的痴醉,又有多少人缠绵于温暖舒适的温床上,享受人生的乐趣,还有多少人进入夜来香,做着美好香梦,估计也还有像我一样夜不能寐的人们,你们在想什么呢?

中秋佳节倍思亲,古人如斯,何况现在的我呢?想起故乡的家人,亲戚,朋友。虽然不能相见,但血浓于水的情感更让人牵挂和思念。衷心望大家安好!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一股冷意夹杂着芳香。记忆中的小学没有中秋之忆,中学还有中秋晚会,现在想来还历历在目是某次的中秋晚会,心仪的她好像有感于什么,一直躺在桌子上,亢奋的我也和朋友敞开了心境聊了聊。嗅着桂香踏入了大学,有感觉大学之大,之自由。虽然时间渐渐流逝,但心依旧还停留在那里。感叹于分秒短暂,同样也认同一万年太少。今朝独自一人漂,身体随风飘荡,随波逐流,心灵的归属又扎地何方?现在听着伤感的歌曲,看见电脑桌面的壁纸是大海,有海滩和小岛。曾几何时也梦想自己站在小岛上向着无际的大海望去,梦依旧在做,只不过梦还在实现和清醒间徘徊。有人说梦想是异想天开,天方夜谭。也有人说梦想会梦想成真,为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终有翱翔于深邃蔚蓝的天空。不得不佩服文字和语言,能把万物说好,说坏。语文恢恢,难道也有疏而不漏吗?回过头去看后面,从古代社会的粗暴到

现代社会的文明,接下来就是文明走向没灭。我终于明白了人类是从粗暴到文明在到灭亡。又有另一种东西代替我们人类的文明。虽然下一次的文明离现在的时间很远很远,但终会有这么一天的到来。就相当于人生下来就会死一样,起点和重点再一次重合。似乎历史一次又一次的在重演,不知地球经历了多少次的文明更替在有现在的人类文明。想想人类文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经历几千年的风风雨雨。秦王当时不可一世,已有几千年了,今安在?唐宗宋祖今安在? 清灭民去,已都是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 ,我们算什么呢?我们不能和日月同辉,也不能主宰历史,只是历史长河中一粒粒可有可无的一粒沙子。不禁感到人之渺小,没有人能笑傲江湖于不败。人啊, 我真搞不懂是什么东西,你说他贪婪,他也有,你说他虚伪,他也是,你说他高尚,他也有,你说他卑鄙,他也同意,我越来越搞不懂,人类存在于这个世上到底是为了什么?更何谈人生的意义呢?想到了一句 ,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不知道怎么理解,生者要为有限的资源被无限的人们去争夺,这就体现出了人和人之间的厮杀。是否是人本性的本能,不禁想到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死者都想墓碑前有鲜花和巧克力。但也有很多很多的无名无碑。唉, 我心依旧彷徨,也依旧感叹,也许徘徊和感叹就是弱者的体现。不能主宰别人,又不想被别人主宰。不能解救他人,又不能解救自己。五彩缤纷于我何干?

钟声下的爱

当......当......当......

下课铃一响、同学们一窝蜂从狭小的前门挤了出去。最后只剩下了玉洁和霖杰,本来就很安静的教室由于两人的存在变得更加的安静。霖杰主动走到玉洁的面前递过一张纸条,纸条上写着今晚我带你出去玩。玉洁接过纸条尴尬的收了起来,由于学校今晚要开五四晚会,霖杰三五两下的吃了晚饭进了教室,大家都吃过准备着今晚的节目, 看了看时间才6点,看着同学排练着节目,心里已不知道去了哪里?

时钟已走到了晚上7点半,突然,有同学跑过来说该我们班的节目排序了,表演的同学都去排序了,霖杰也无趣的跟了出去。在下石阶的时候看见了玉洁也在看晚会,霖杰心里一惊,正不知所措时,玉洁头转了一下正好看见霖杰,霖杰只好硬着头皮下到她的面前,在舞台灯光的辉映下他们默默的对视了几秒钟。霖杰还是主动支支吾吾开口了,说,我们出去走走吧,声音小得连自己都听不见,玉洁瞪着眼疑惑的看着他,霖杰以为自己说的对方没听见,正要开口,又停住了,猛一下拉着她的手往校外跑。天已经黑了下来,天空露出

了一小弯月,撒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走夜路还得更加小心。一路上两个聊着晚会上的节目,聊着不无重点的东西,有时路难走霖杰还得扶一把玉洁。就这样在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走着,走着,女孩说了一句走累找个地方坐坐。环视了四周没有好歇的地方,只得继续往前走,终于看见了一个大石头。两人都爬到了石头上坐下了。就这样坐在一起两人的话匣子就打开了,一直聊着、聊着、从校内聊到了校外,从学校聊到了做家务,从理想聊到未来,聊到了霖杰送给她一束玫瑰花,相互都交谈着,好像似曾相识,又好像两个久没见面的熟人一见面就有说不完的东西,默默的聆听着,默默的诉说着。天黑的大地更加寂静,似乎一切寂静都是为了听清楚石头上两人的心声。同样五月的夜晚也有点冷瑟,有时一股微风吹过,田地里的麦子似乎都感觉到了冷意而晃了晃身子。更何况坐在石头上的两人呢?夜更深了,回学校似乎是不好意思在外面过夜的借口。此时学校早已铁门大锁,两人只能身体冷心不冷的坐在了石头上等着黎明到来。就这样两人

晚,一位女施主来到寺庙里,男众正在院里扫落叶,女施主走到某个僧人的面前说,师傅,我不惑,能否借步聆听解惑。僧人领着女施主走出了庙门,一直往后山走去,一直沿着石阶走啊走,不过今晚的月光很好,在美的月光,僧人和施主之间却没有言语。天开始 黑下来,同样两人也累了,找了个大石头坐了下来,不过石头旁边是个小溪,溪水顺着山上流了下来。山上没有农田,却有数不尽的树木和芳草,也能听见鸟声。坐在石头上的两人听着涓涓的流水声,听着草木传出响声,女施主打破平静。说,我要结婚了,婚礼就是明天,我想来看你最后一次。僧人没说什么,就这样两人静静的坐着,一直没有说话,到了后半夜,似乎大感觉到了冷意,一不小心接触到了对方的肌肤,两人像触了电似的,两人相拥在一起,一起亲吻着,把对方搂得更紧了...... ...... ......不知不觉中天空开始泛白,渐渐的明了起来,又一次黎明到来了, 山前的寺庙传了长长的敲钟声,惊醒了依靠在霖杰怀里的玉洁,两人在溪边洗了把脸,什么话都没说,玉洁头也不回的下了山。

追忆

岁月消逝伴人老,昔日欢颜已尽去 。

加冠之年性当强,谁晓已是心憔悴。

忆孩提童心犹在,思同窗情义犹存。

曾为佳人君欲逑,谁知笑他太疯癫。

不知离别好几载,唯有对面不识君。

忽闻伊人已成家,谁念相依共相存。

燕儿展翅向高飞,目送倩影渐消失。

友人一笑泯恩仇,谁主沉浮皆抛弃。

人们能接受精神出轨和身体出轨之一吗?

这几天天气变化很大,一会霹雷下雨一会又骄阳四射。人的情绪也因这个晴雨表而变化着。刚下了雨,太阳又出来了。一个朋友给我一支烟,我说谢谢,我不抽烟。他头一摆,我感觉他好像很失望的样子。还说什么现在的男人不抽烟喝酒就怎么怎么了,我说抽烟有害健康,这不是我凭空说的;烟盒上面有写着吸烟有害健康。跟着他又说人啊抽烟喝酒是个人问题,出去搞女人是道德问题。真郁闷他还能谈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好意思而是在我的感觉里他谈有点怪怪的。更让意外的是另一个朋友说如果以后他老婆肯定叫他可以身体出轨但是

下页 余下全文

篇四:莫迪亚诺《暗店街》:纪念无名之辈的写作

莫迪亚诺《暗店街》:纪念无名之辈的写作

1940年5月,希特勒集结军队向西线进犯,迅速聚兵于巴黎附近。城里的居民开始大规模外逃,大约有200万人乘坐马车、汽车,甚至步行,带着匆忙整理出来的行李家当,逃离巴黎。除此之外,还有大概五六百万比利时人和法国人从北部和东部仓促逃离,这些难民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车队,一直延伸到法国南部。在这支逃亡的绝望队伍中,就有我们熟悉的一位难民,沃尔特·本雅明,还有他刚从集中营释放出来的妹妹多拉。本雅明一行人先逃到了西班牙边境处卢尔德,熬过了一个夏天,等待着美国的入境许可。9月份,法国贝当元帅与希特勒媾和,要将占领区的德国公民,尤其是犹太人移交给德国处理,本雅明因为缺乏越境手续,不得已只好打算非法穿越西班牙边境。

9月26日,天刚刚亮,他们一行人出发准备越过比利牛斯山脉到西班牙,辛苦跋涉后,下午到达了西班牙靠海的一个小镇布港,短暂休息。此时,他们一路行来还是相当胜利,仿佛已经看到了获救的希望,按照原计划,从布港小镇坐火车到达里斯本即可逃离。但是没有想到,当他们跟西班牙警察说明情况时,才发现他们手中尚处于有效期的过境签证,一夜之间变成了废纸。西班牙政府有令,所有从法国过来的难民都必须立即遣返送回法国。这就意味着,等待他们的是被捕入狱,然后被转送到德国的纳粹集中营,必死无疑。本雅明再也无法承受这样的命运,9月26日晚间,他在布港小镇的小旅馆吞下了大量吗啡,自杀身亡。在写给阿多诺的明信片上,他写道:“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我别无选择,只能结束。我的生命将在比利牛斯山下的一个小村庄里停止,没有任何人认识我。”

本雅明自杀时留下的所有财产包括:一只小皮箱,一只男士手表,一支烟斗,6张照片,一张x光片,一副眼镜,各种信笺、杂志,一些内容不甚了了的纸,还有一些钱。当然,最重要的是他的手稿,本雅明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当他四处流亡的时候,总会在不同的地方,托付给不同的朋友保存手稿。在离开巴黎之前,他已经将大部分手稿交给了可靠的朋友。他自杀时,随身携带的手稿可能只是《论历史的概念》的复本,原稿藏在国家图书馆。1994年5月,布港为纪念本雅明建立一个墓园,其中有一个巨大的玻璃屏风上,上面书写的正是《论历史的概念》中的一句话:“纪念无名之辈要比纪念名人艰难得多。但是,历史的建构就是要致力于对那些无名之辈的铭记。”

确实,德国现代卓有影响的思想家沃尔特·本雅明一生颠沛流离,在他对自己的认知里,“无名之辈”恰如其分。但这随着他的去世,随着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以及汉娜·阿伦特等著名批评家的推荐,他日益成为20世纪学术史和文学批评史的重要一部分。本雅明在逃亡途中本来是匿名的—就如同200万人这个数字一样,不为人所知,他最后的明信片上的“没有任何人认识我”仿佛是一种嘲讽。但是当他去世,当他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借助于他留下的手稿,留下的碎片,他的朋友重新建立了一个新的本雅明身份。这个本雅明与真实的本雅明自然有所区别,却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读莫迪亚诺名作《暗店街》的时候,我反复想起本雅明的故事。

写作,为了缓解焦虑 要说这个故事跟刚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好像没什么关系。本雅明自杀后的5年,1945年7月30日,莫迪亚诺在法国巴黎才出生。他的父亲是个犹太人,德国占领法国期间,做过走私生意,与盖世太保有着说不清的关系;母亲是一个比利时籍的演员,也曾为德军效力过,他还有个早夭的哥哥。二战期间,尤其是在法国沦陷期间的历史,其实与莫迪亚诺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在他后来几乎所有的作品中,总会涉及德军占领期间的历史,二战和巴黎成为他作品中挥之不去的写作母题。

有的写作者可能会注意到,比如查阅法国《读书》杂志上的介绍,莫迪亚诺其实出生于1947年,他为了更加贴近过去那段历史,所以才把自己的出生日期改为了1945年。这个扑朔迷离的说法不知道有多大的真实性,但至少可以说明他对自己无法贴近那段历史的真相的一种焦虑,他曾承认自己的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寻找缓解那种无法释怀的焦虑感。他的作品中,那些失去记忆和过去的主人公总会不停地寻找,但是这种寻找只是一个无法释怀的动作和姿态,对于真相,永远不能抵达真实的过往。只能通过不同的角度进行重新的审视和建构,至于真相是什么,历史是什么,我们不能了解。这点也能解释他的小说为何总能利用侦探小说的形式进行探索。侦探的形式当然只是表面,侦探代表了一种追寻的焦虑感,这种焦虑在于无法了解自己的真实过往,而且真相永远未知。而他的小说中总是在不停地寻找、查询、回忆、探求,正如同当年获得龚古尔奖《暗店街》(1978)中的主人公一样。

探寻过去的“无名之辈”

《暗店街》的故事,就如同对本雅明最后生涯的改写一样,本雅明提供了这个故事的悲剧版本。这是一个流亡者的故事,也是一个在不断地迁徙与流亡中探寻自己过去的故事。

《暗店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失忆的侦探,他起初叫做居伊·罗朗,当最终得知自己的部分真相和记忆后,他叫作彼得罗·麦克沃伊,在寻找自己过去的过程中,他还一度认为自己是其他的某个人,具有其他的名字。换句话说,无论主人公是谁,他都是一个无名之辈,也可以是二战期间从巴黎逃亡的200万人中的任何一个人。这就是我以讲述本雅明为开篇的目的所在。

但是对于《暗店街》中的彼得罗而言,他就是一个无名之辈,他的过去只能自己去寻找。他在寻找的过程当中,通过一条条线索,寻找到的都是只言片语的碎片。他是个没有记忆和没有历史的人,他只能通过别人的讲述来建构自己的记忆。但是他遇到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职业和立场,他们的讲述也只是代表某一个阶段,某一个空间之内发生的事件。这种零散的碎片化的立场和记录造成了一种身份的迷失—而不是缺失。这是无名之辈与有名之人之间的

区别,也是彼得罗与本雅明之间的区别。同为犹太人,同为流亡者,他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从法国的逃亡具备了特征性。如果说本雅明代表了一种流亡者的类型,而莫迪亚诺通过《暗店街》为那些无名的流亡者留下了一个暧昧的身份:我们有多少人追问过这些逃离自己的国土,毫不在意过去的人?

小说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