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品纳兰(45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0/04 21:20:42 体裁作文
品纳兰(450字)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品纳兰(450字)作文

  吟过多少惆怅?忆过多少过往?

  悠悠醒转,红颜已殁,唯叹世事沧桑。

  若非当年清风里,唇齿交香;

  怎有今日冷月下,独自断肠?

  柳下轻模样,追忆已惘;

  花海从深处,再无佳人赏。

  秋千架上,谁的笑声悠扬?

  寂寞如歌、竟也成就了这乱世的殇!

  战袍铁骑,踏起一片尘土飞扬;

  快马加鞭,吾与伊人长相望。

  那一片绚丽的血光,激起又一个荡气回肠。

  地狱天堂,散尽了人间的堂皇。

  谢娘别后、雪花微凉;

  萧萧黄叶、卷落疏窗。

  一人独立残阳,

  青丝爬满了白色的忧伤;

  一魂隐于夜色,

  再也见不到昔日绚烂的阳光。

  他道当时错,却再无力拨开夜色茫茫;

  她道应惜往,却再无勇气饮黄泉深处的荒凉;

  人生若只如初见,是不是就没了今日的慌张?

  不是人间富贵花,是不是就没了今日的凄凉?

  断肠声里,织女牛郎,遥遥相望,

  八度春秋过往;

  黄泉路上,两处魂魄,泪水流长,

  暗许永不相忘!

    高二:慢羊羊村长

篇一:何以解忧,唯有纳兰作文800字

何以解忧,唯有纳兰作文800字

何以解忧,唯有纳兰作文800字—有一种声音穿透哀伤,有一种哀伤穿透街角。在那繁华落尽后的街角站着的纳兰,玄衣飘飘,飘过几度年华。何以解忧,唯有纳兰。

初见纳兰词只是偶然,却触动心灵,那一次,我正好与朋友吵架,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我们是三年的朋友,三年中从来没有矛盾,却在即将分散的时候,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我不知道是她变了还是我变了。我寻求一个答案。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分悲画扇”我低头看到了一个蓝色的封面印着这首诗,我只感觉街道上所有的喧嚣度离我远去。人生若永远只如初见该有多好,初见时,你是笑颜如花的纯真少女,我是不谙世事的疯丫头。只是人生不可能只如初,我明白我们都变了。我们必须得改变,。那一刻,我的心豁然开朗人生若不能只如初见,那就留着那一份初见时的纯真吧!

自此,我便爱上了纳兰,爱上了他词中的似水流年。在烦闷的时候看纳兰,深入他的一生便可以洗清郁积在我心中的苦闷。纳兰的一生有着无数羁绊,他是康熙帝身旁受重视的大臣,身世显赫,在别人眼中他握着大把大把的幸福。可纳兰不喜欢这样的生活,可是这是无法逃脱的宿命。

我想纳兰如果不是生活官场,那他会有如此美好的一生吗?他的住所没有繁华似锦,只有高洁的翠竹和清幽的泉水,他会在月色下手执一把玉骨扇,轻轻吟着他喜爱的词曲,又或者,他会在昏暗的灯光下倾吐着他内心的悲欢。他不需要提着大刀上战场,不需要随着康熙帝走南闯北。他只要陪着他挚爱的人看细水长流。岁月静好。他需要的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然而,他的一生却并不美好,只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纳兰之所以能够解除我内心的忧愁,或许也是因为我们都有着无法逃脱的责任,我不适应繁华,在灯火辉煌中总是觉得孤寂。我一直都有一把吉他,一个本子,一支笔,然后我就可以走遍天涯海角。可是,我知道这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就像纳兰一样。社会有它自己的运转方式,我不得不服从。所以,我不需得按照社会现实来生活。我想我如纳兰,但我一会比纳兰生活得更加美好。

纳兰词,在历史中沉淀出最迷人的芳香消去我的哀伤。何以解忧,唯有纳兰。

篇二:作文素材:纳兰容若专辑

作文素材:纳兰容若专辑

李卉 选编

前言:增加作文的文化色彩,一个比较讨巧的办法是熟读一位作家,对他(她)的生平,语言风格,思想境界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并在作文(前提是题目较切合)中围绕这位作家展开,这样比起铺天盖地古今中外的引用要显得更为新颖深入。

纳兰算是比较“冷”的一个人物了,因此相比于写“滥”了的李白苏轼陶渊明们,一篇关于纳兰的情真意切文辞出众的文章更能引起阅卷老师的欣赏,比如下面这一篇: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 文人英雄应如是》

诚然,作为高中生要读透一名作家几乎不可能,但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把握好题目与素材的关系,通过适当化用,将自己对作家的情感与认识酝酿成一篇文质兼美的高考作文,还是可以办到的。

纳兰容若,温润如玉,情深眷眷的佳公子。情感细腻,语言优美的考生可以在他的诗词中得到不小的收获。

以下搜集了关于纳兰容若的一些资料,希望能帮到大家。

生平介绍:纳兰性德于顺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公元1655年1月19日)降生在北京,其父是康熙时期权倾朝野的宰相明珠,母亲觉罗氏为英亲王阿济格

唱和诗词,译制著述,因称圣意,多次受到恩赏,是人们羡慕的文武兼备的年少英才,帝王器重的随身近臣,前途无量的达官显贵。

但作为诗文艺术的奇才,他在内心深处厌倦官场庸俗和侍従生活,无心功名利禄。虽“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他诗文均很出色,尤以词作杰 出,著称于世。24岁时,他把自己的词作编选成集,名为《侧帽集》,后更名为 《饮水词》,再后有人将两部词集增遗补缺,共342首,编辑一处,名为《纳兰 词》。传世的《纳兰词》在当时社会上就享有盛誉,为文人、学士等高度评价, 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

在交友上,纳兰性德最突出的特点是其所交“皆一时俊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这些不肯悦俗之人,多为江南汉族布衣文人,如顾贞观、严绳孙、朱彝尊、陈维崧、姜宸英等等。纳兰性德对朋友极为真诚,不仅仗义疏财,而且敬重他们的品格和才华,就象平原君食客三千一样,当时许多的名士才子都围绕在他身边,使得其住所渌水亭(现宋庆龄故居内恩波亭)因文人骚客雅聚而著名,客观上也促进了康乾盛世的文化繁荣。究其原因,纳兰性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汉族知识分子学到他所倾慕的汉文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他自身有着不同于一般满清贵族纨绔子弟的远大理想和高尚人格,这就显然使得他的举动背离了社会主流,从而成为后世的一个研究焦点。

1674年,纳兰性德二十岁时,娶两广总督卢兴祖之女为妻,赐淑人。是年卢氏年方十八,“生而婉娈,性本端庄”。成婚后,二人夫妻恩爱,感情笃深,新婚美满生活激发他的诗 词创作。但是仅三年,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这给纳兰性德造成极大痛苦,从此“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深”。沉重的精神打击使他在以后的悼亡诗词中一再流露出哀惋凄楚的不尽相思之情和怅然若失的怀念心绪。纳兰性德后又续娶关氏,并有侧室颜氏。

值得一提的是,纳兰性德三十岁时,在好友顾贞观的帮助下,纳江南才女沈宛。沈宛,字御蝉,浙江乌程人,著有《选梦词》。集中悼亡之作“丰神不减夫婿”。可惜她在与纳兰性德相处一年之后,纳兰性德就去世了,这段短暂的爱情又以悲剧告终。纳兰性德作为一代风流才子,他的爱情生活因而被后人津津乐道,也有捕风捉影的各种市井流言,最为盛传的是表妹入宫一事,但终不可考。

诗人落拓无羁的性格,以及天生超逸脱俗的秉赋,加之才华出众,功名轻取 的潇洒,与他出身豪门,钟鸣鼎食,入值宫禁,金阶玉堂,平步宦海的前程,构 成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矛盾感受和无形的心理压抑。加之爱妻早亡,后续难圆旧 时梦,以及文学挚友的聚散,使他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对职业的厌 倦,对富贵的轻看,对仕途的不屑,使他对凡能轻取的身外之物无心一顾,但对 求之却不能长久的爱情,对心与境合的自然合谐状态,他却流连向往。他于康熙 二十四年暮春,抱病与好友一聚,一醉,一咏三叹,然后便一病不起,七日后于五月三十日溘然而逝。

纳兰性德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一年生命,但他却是清代享有盛名的大词人之一。在当时词坛中兴的局面下,他与阳羡派代表陈维崧、浙西派掌门朱彝尊鼎足而立,并称“清词三大家”。然而与之区别的,纳兰性德是入关不久的满族显贵,能够对汉族文化掌握并运用得如此精深,是不得不令人大为称奇的。

纳兰性德词作现存348首(一说342首),内容涉及爱情友谊、边塞江南、咏物咏史及杂感等方面。尽管以作者的身份经历,他的词作数量不多,眼界也并不算开阔,但是由于诗缘情

而旖旎,而纳兰性德是极为性真的人,因而他的词作尽出佳品,倍受当时及后世好评。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就给其极高赞扬:“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而况周颐也在《蕙风词话》中誉其为“国初

萧瑟兰成看老去,为怕多情,不作怜花句。阁泪倚花愁不语,暗香飘尽知何处?回首重到旧时明月路,袖口香寒,心比秋莲苦。休说生生花里住,惜花人去花无主。——《蝶恋花》

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采桑子》

烛花摇影,冷透疏衾刚欲醒。待不思量,不许孤眠不断肠。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银汉难通,稳耐风波愿始从。——《减字木兰花》

海天谁放冰轮满,惆怅离情。莫说离情,但值良宵总泪零。只应碧落重相见,那是今生。可奈今生,刚作愁时又忆卿。——《采桑子》

旋拂轻容写洛神,须知浅笑是深颦。十分天与可怜春。掩抑薄寒施软障,抱持纤影藉芳茵。未能无意下香尘。——《浣溪纱》

散帙坐凝尘,吹气幽兰并。茶名龙凤团,香字鸳鸯饼。玉局类弹棋,颠倒双栖影。花月不曾闲,莫放相思醒。——《生查子》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回首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木兰花令》

锦样年华水样流,鲛珠迸落更难收。病余常是怯梳头。一径绿云修竹怨,半窗红日落花愁。愔愔只是下帘钩。——《浣溪纱》

记绾长条欲别难,盈盈自此隔银湾。便无风雪也摧残。青雀几时裁锦字,玉虫连夜剪春幡。不禁辛苦况相关。——《浣溪纱》

冷香萦遍红桥梦,梦觉城笳。月上桃花,雨歇春寒燕子家。箜篌别后谁能鼓,肠断天涯。暗损韶华,一缕茶烟透碧纱。——《采桑子》

暖护樱桃蕊,寒翻蛱蝶翎。东风吹绿渐冥冥,不信一生憔悴,伴啼莺。回首素影飘残月,香丝拂绮棂。百花迢递玉钗声,索向绿窗寻梦,寄余生。——《南歌子》

燕归花谢,早因循、又过清明。是一般风景,两样心情。犹记碧桃影里、誓三生。回首乌丝阑纸娇红篆,历历春星。道休孤密约,鉴取深盟。语罢一丝清露、湿银屏。——《红窗月》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采桑子》

谢家庭院残更立,燕宿雕梁。月度银墙,不辨花丛哪瓣香。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雨歇微凉,十一年前梦一场。——《采桑子》

篇三:纳兰词句

“表哥你不要太聪明哦”他察觉到她的沮丧了,像个小孩子恶作剧没有成功一样的挫败感。他不知道怎么去安慰她,因为他生来的身份一直都是让别人在安慰他,当他,他也懒得合上,任由纸张在微风中摇摆,世人争名逐利不懂这春光的可贵,引以为浮生长恨。“天气好的日子里你会做什么呢?”这是他们之间最后的一个话题。“读书”“书读累了呢?”“骑马射箭”“骑马射箭累了呢?”“读书”。。。。。。容若注意到了表妹脸上的一丝愠色,她觉得他在忽悠她。事实上容若再坦诚不过了,他的日子就是这么过的,贵族看起来也不是那么容易养成的。“那你呢?”表妹咬着嘴唇若有所思地低下头,突然咬文嚼字说出来八个字:清风朗月,辄思玄度。

面对着清风和明朗的月亮,我就会想起许询的风采,这是关于刘惔和许询的典故。现在的问题是表妹为什么会用这个典故?是在感叹年华易逝,聚少离多么?很不幸的是日后事态的发展竟真如表妹所感慨的那样,历史就是这样,生活就是这样,往往让人措手不及,你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

露湿晴花宫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深宫寂寂,多少妙龄的少女在红墙的那头虚耗青春,又有多少女子从青丝变为白发。皇宫里计时的沙漏好像注入了海水,永远也等不到天明,长门宫的冷清不只是陈阿娇有过体会,更有千万青春女子在那里默然陨灭。以容若表妹的各项条件选进宫是毫无悬念的,换句话说这种悲剧竟也是毫无悬念。理论上讲这是旗人的福利,拥有进宫的优先权,这是攀上枝头变凤凰的绝佳机会,关乎一个人、一个家族。中国历史上的女皇帝也仅仅是武则天一个人,尽管上官婉儿挣扎过,太平公主也挣扎过,都不过是扑火的飞蛾,香消玉殒。所以多数宫女的命运是悲惨的,那么容若的表妹进去之后能得到康熙帝的宠爱么?她有见过康熙帝么?前者的答案是很肯定的,因为史书记载康熙帝最喜欢的是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孝懿皇后佟佳氏、德妃乌雅氏、宜妃郭络罗氏、密嫔王氏、和妃瓜尔佳氏。后者的答案我们无从得知。容若当年该思考过这些吧,表妹进去过的好不好呢?会不会得到皇帝的宠爱呢?最痛苦的事情不是看不到她的快乐和痛苦而是从此以后她的快乐和痛苦与他无关。

清风朗月的夜晚。她坐在镜子前慢慢摘下头上的簪子,不是紫色的那支,因为宫里的女子是要依等级来确定服装的,即使是紫色的也绝不会是三月的那支。一旁摇曳的烛火在镜子里都是成对出现,当然还有两个浅浅的梨涡也是成对出现,只有自己是孤单的。她会不会在这样一个夜晚想起“许玄度”呢?红墙能困住的也许是命运,也许是时光,但绝不会是思恋。她小心翼翼的翻开自己的箱子,取出一本诗集,这是找容若借的一本书,一直没有机会还给他,现在再也不想给他了,因为这是她唯一的念想。书中夹了一个小小的纸函,那上面的笔迹是褚遂良的笔意,她认得那是容若的句子:

一枝春色又藏鸦,白石清溪望不赊。

自是多情便多絮,随风直到谢娘家。

这柳树就生长在这里,发芽、吐叶,因为多情而悄悄结出了柳絮。这些多情的思绪注定会被东风带起吹落到那个心爱女子的家里。。。。。。她只花了一夜的时间就把这一首诗读过千遍万遍,再也忍不住泪水的奔涌而出,她恨自己的宿命,更恨自己不能把读过以后的感受告诉红墙外的容若。徒唤奈何。

华藏分千界,凭栏每独看。

不离明月鉴,常在水晶盘。

卷雾舒红幕,停风静绿纨。

应知香海窄,不似液池宽。

对于看破、放下、自在的人来说只是佛国香海,咫尺之间便可逾越,而对于容若来讲却像是皇家的池塘。这世间竟也有宰相之子纳兰容若无法逾越的地方,无法解开的心结。那时候我要是鼓起勇气直接把纸函交给表妹结果会如何呢?她也许没发现我留给她的东西,即使发现了又有什么用呢?人往往在最为失望和痛苦的时候才会有信仰,容若来到广源寺求签了。解签的和尚说这是上上签,容若还有机会和自己的表妹相见。

机会说来就来,康熙十四年,正值皇家大丧之礼,宫里请了很多的喇嘛去做法事为亡魂超度,容若买通了一名喇嘛,换上他的衣服混进宫去。这在当时是一个足够使特拉那氏家族毁灭的冒险,容若是一个感性的人也是一个理性的人,在那一刻他只是爱得义无反顾。皇宫里来来回回巡逻的侍卫着实让他捏了一把汗,迎面走来的一簇簇宫女也都是同样的装扮,同样的表情:如出一辙的麻木。偌大的皇宫该去哪里找自己的表妹呢?猛然间,容若发现了隔着几个回廊处的一个女子,神情与表妹很相似,究竟是不是她呢?她好像也发现了容若,他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了。可惜此时都不能说话,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她苦心经营的端庄在刹那间分崩离析,她哭了,但是转身又走远了,在走过下一个回廊的时候伸出两个指头轻轻叩了下自己的簪子。正是: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著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凤翘。

待将低唤,只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

历史没有告诉我们那是不是容若的表妹,也许就是和她有着相同命运的另一名女子。容若很满足了,他本来就没期望过进宫后能和自己的表妹有单独的时间和空间,他该去广源寺还愿了。

容若擅长的是用哀感顽艳的诗词寄托自己的情感,我想如果我把容若心里的话写下来应该是这个样子吧:你感伤花落的泪脸,海市蜃楼般的重现,何时又见你踯躅在月前?佛前求的是上上签,也不能见到你的容颜,我还该不该回忆你在的晴天?

在表妹进宫之后,容若其实还写过很多的诗词来回忆和表妹的过往,只可惜连只言片语都没能让表妹知道,他想借得东风之力,飞去为萍,落入御沟,无奈红墙永隔,他能做的也就是在墙外和表妹一起感受四季的变化,因为皇宫里的四季变化是皇权不能阻挠的。世上最残忍的事情不是生离死别,而是生离死别之后还清楚的记得有关她的过往,连回忆也不敢多停留。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拼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簿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禁寸裂柔肠。词传的作者考据过这首悼亡词,并不是写给亡妻卢氏的,“玉钩斜路”“重圆密誓”等字眼表明这首词是写给宫中表妹的。关于表妹的死亡时间和原因在不同的书中有着不同的说法,有野史称容若的表妹是吞金而亡,不论怎样,表妹的死给容若造成了难以抚平的伤痛,竟是“寸裂柔肠”。

终于,容若为她写了最后一首诗:

独拥余香冷不胜,残更数尽思腾腾。

今宵便有随风梦,知在红楼

篇四:品纳兰词

悲欢离合总关情

——品纳兰词

摘要:凡有井水饮处,皆有争唱纳兰词,众人皆爱纳兰词,君亦爱之。笔者认为纳兰词之所以如此受人喜爱,究其根本原因一个“情”字,纳兰词中,悲欢离合总关情。本文试从凄美的意境、情深婉至的感伤情怀及上升到生命意识与沧桑感的深情这三方面对总关情的纳兰词分析,走近这位词人。

关键词:意境 凄美 深情 感伤 沧桑感 情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我国清代最杰出的词人之一。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称其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1]真切、情真是其词的重要特点。纵观我国历代诗歌词赋,唯有情至真至切、至深至烈,方能经久不衰且家家争唱。加上纳兰性德本人一生至情至性,不失其赤子之心,故而其词能有高境界,为人喜爱。

其词总关情,主要体现在:

(一)、凄美的意境;

(二)、情深婉至的感伤情怀;

(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沧桑感。

下面对这三方面逐一解析。

一.凄美的意境

纳兰词上承李后主后期之词,吸收李清照、秦观的婉约特色,意境凄美,自成高格。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

谓之有境界。”

[2]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纳兰词写情处沁人心脾,写景处如在人耳目,可谓意境存也。

纳兰词含蓄、凝练,既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也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借景抒情,咏物言志。它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更是词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在纳兰词中,意境又独具特色,即凄美。“萧萧黄叶”、“疏窗”、“昏鸦尽”令人心也凄冷;“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用叠词更添凄美之境;“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意境深静,静至也;“秋梦不归家,残灯落碎花”观此意境,我似乎也在其中,凄美之处顿出。处处兼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又不着我色,由此而观之,那物的凄美必融作者心情之凄凉。情景交融、情真意切,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为景生,景为情没。何以萧萧,只因作者情思深重,于景中诉入其真情,平生万种情思皆融其中,凝结于心,表之于词。其友顾贞观如是说:“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其诗独抒性灵,似杜鹃啼血,于婉转的歌声中诉千古风情。

二.情深婉至的感伤情怀

(一)从词性来品其词的感怀情怀

叶燮言:“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又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言,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伦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

[3]诗如此,词亦如此,纳兰词更是情深婉至,大义朦胧。其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细思量。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上阕通过“西风”“疏窗”“黄叶”“残阳”来定格孑立残阳、衣袂飘飘的孤影;下阕以往日和他人之乐写心中之悲,以合

欢写孤独,故而倍悲、倍愁、倍孤独,深情于点点滴滴的细事中而现,其情深婉至之处可见一斑。“这世上还有什么比美更美?有,那就是把美当着你的面摔个粉碎。”

[4]细细思量往事一幕幕,秋风只为作者而凉。萧萧黄叶,由景及人,由物及我,我亦感伤,但往事如烟,随风而逝,现思往事,往日不惜,如今再也不可能重历,更衬感伤。大有李煜词“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一片真情全在其中。

“词之妙,莫妙于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如寄深于浅,寄厚于轻,寄劲于婉,寄直于曲,寄实于虚,寄正于余,皆是。”

[5]此言词重寄托。纳兰词《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两句话参透了世情,问懵了苍生。全词温婉含蓄,怨而不怒,吾若不观其后面的词语,只觉是男女间的词,读完全词,又看完典评,方知朋友间绝交之词,用男女之事寄托作者的别样情怀,君子绝交,不出恶声。同时,全词亦用典,委婉表达心声,词亦含情至深,感伤之至。

纳兰词也属典重之词,纳兰词大量用典,有的是直接用古代典故,如“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有的是化用前人典故,如“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临江仙?寒柳》),化用语出《楚辞·招魂》:“层冰峨峨,积雪千里。”直指其词的主题:对亡妻的深情和对爱情的执着。纳兰词用典,或直接或委婉表达个人的情思,借典来表达心曲,寥寥数语之间寄托着厚重悠远的感伤情怀,与李商隐的隐讳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从词类来品其词的感伤情怀

再观纳兰所作悼亡之词,亦情深婉至,亦感伤。悼亡词的数量在纳兰词中占相当数量,与卢氏齐眉举案之情在卢氏亡后亦留于容若心中,挥之不去。如

悼亡词《临江仙》:“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若非思念之深,何以久不得眠?何以闻雨打芭蕉之声?从夜滴要明,若非情之深,又何以心也碎?孤独满心无释处?过去的快乐,现在回忆起来却满是痛苦,容若于下片中说看什么都模糊。一片伤心,令人唯有伤心之感。心理学认为“人是一种自恋的动物,总在其他人身上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影子。”观其深情,我们也受其感染。另外,纳兰对其好友也是倾尽其力,其赠友之作,千言万言皆在词中,其词《于中好》:“握手西风泪不干。年来多在别离间。遥知独听灯前雨。转忆同看雪后山。凭寄语,劝加餐,桂花时节约重还。分明小像沉香缕,一片伤心欲画难。”与友人相处,倾诉心扉,久不见友人,独思友人而心伤,情欲其缠绵,事浅而情深,情溢词外,思友人而伤感之程度还有语言表达的跳跃,给人无限想象。

除开悼亡词、怀友词之外,纳兰的边塞词亦情深而感伤。古人写边塞,往往叹其壮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即是。而纳兰词中的塞上之作则是壮美与哀感的结合体。“夜深千帐灯”言边塞恢宏壮阔的气势,壮阔中透露出苍凉、孤寂。“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身在塞外,心在故园。作为一个渴望自由的风华正茂的词人,一个具隐逸情怀的词人,士之不遇,心中块垒郁结,边塞词中显悲感。

三、生命意识与沧桑感

作为一个文学家,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人文关怀,以求作品的深度追求。纳兰词总关乎情,他的这种神情上升到哲学层面上就是具强烈的生命意识与沧桑感。

他的词中有许多关于生命意识的句子,“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蝶恋花》其三)“曾是向他春梦里,瞥遇回廊。”(《浪淘沙》)又“若问生涯原是梦,除梦里,没人知。”他的许多作品中都出现“梦”一字,上升到

生命意识层面,人生如梦,似浮萍,随风飘逝,“一切本无,四大皆空”,人生无常,世情多幻梦,具有佛性思想,其“愁、恨、泪”与佛学的“苦”相映。人生不过是路过一瓣心香,至虔至诚,即心即佛,心心相印,有一种参透生命的迫力和勇气。

而他的《梦江南》一组词更是能显现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沧桑感。江南城阙依旧,依旧美丽,但是物是人非,国家已非原来的样子。曾经“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被容若睹见,他却独写江南的历史旧迹,过去的繁华随风而逝,只留下断壁残垣,孤碑哀草。昨日之兴与今日之衰对比,感慨颇多,敏感的词人从中看出沧桑感,看透历史与沉思人生,是以一种先知先觉者的痛苦来看历史。毛泽东曾对纳兰词批语:“看出兴亡。”[6]纳兰将一己之愁绪放大,扩展到整个宇宙,柔而不软,悲而不颓。

与生俱来的飘零感和敏感度,至情至性,造就纳兰多愁善感之笔,一段忧郁,平生情思,化作绵绵的哀诉,生与死,悲与欢是生命的常态。扩小爱到大爱,以小痛到大痛,此则纳兰词也,实乃一切真性情之绝唱。

于人生中不停的自我分析与反省,感叹生命,也便有了“哀感顽艳”的纳兰词,其情可见矣!“容若就是一面适合很多人的镜子,我们总能在他身上发现自己抑或是臆想中的自己。”王国维的这句话正是笔者的内心独白。

参考文献:

[1] [2]王国维·人间词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14、194页。

[3]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下页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