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这是一个论文题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9:39:53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这是一个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
这是一个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中的战争描写这是一个论文题目.
《三国演义》讲的历史故事,是东汉末年,一八四年黄巾起义开始,到二八O年司马氏统一中国为止.《三国演义》在描写近一百年的历史故事,中不但揭露了封建地王阶级对农民起义的残酷镇压,而且揭露了他们之间各种政治、军事和外交的激烈斗争.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民遭受的种种苦,难以及他们反对分裂,要求统一的愿望.
《三国演义》在描写各封建统治集团的斗争中,全书贯穿了一个拥蜀反魏,尊刘贬曹的中心思想.认为蜀汉是正统的,曹魏是篡逆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一反陈寿《三国志》的结构篇幅.在《三国志》中,魏志最多,三十卷,蜀志最少,只有十五卷.而在一二O回的《三国演义》中,其中一O四回讲的故事,都涉及到蜀汉.在人物好坏的区别上,蜀汉是好人多,坏人少.而在曹魏是人多,好人少,在对待各方人物的态度上,对蜀汉方面是以歌颂为主,对曹以批判为主.因此,在罗贯中笔下,刘备是「宽仁待民」的好皇帝.他对百姓是「秋毫无犯,民皆感化」.老百姓歌颂他:「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进军西川(即四川)时,一路之上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和拥戴.这是作者理想化了的「圣君」、「明主」.而曹操诡诈残暴的大奸臣.他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提供了不少战争经验和各种军事科学知识,对战争的描写,是很出的.写官渡之战,先介绍两军力量的对比.袁绍兵多粮足,拥军七十万.而曹操兵少粮缺,只有七万人.但是战争胜败不但决定于客观军事力量的强弱,而且还决定于主观指挥是否正确.继而再攻,各个击破.相反,袁绍自恃强大,没有利用兵多粮足的优势、结果大而归.实在是指挥不当.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其它如赤壁鏖兵、 陵之战等,都写有声有色,雄伟壮阔,引人入胜.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教训.后来,农民起义的将领们把《三国演义》当作军事教科书来学习、运用.
《三国演义》中,有关政治、外交、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内容,也是极为丰富的.读者从中也将获益不浅.
《三国演义》开创了历史小说的先河.自罗贯中把三国历史写成小说以来,文人纷纷效法.各取中国历史一段,写成各种历史小说.于是,在中国文学史上,历史小说便蔚然成为一大潮流.明代比较有名的历史小说,就有《东周列国志》、《杨家将演义》、《说唐》、《精忠传》等等.直到现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已写成了各种历史小说.近几年出版的《五千年演义》等,无不是罗贯中历史演义的继承和发展.
《三国演义》为如何写作历史小说,提供了「七分事实,三分虚构」基本经验.《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实的.黄巾起义、董卓之乱、官渡、赤壁之战等等,在历史上,真有其事.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董卓、曹操、袁绍、刘表、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等,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人.这就是「七分事实」.历史小说的创作,在涉及历史之时,原则上要符合历史的真实,不可杜撰或捏造.否则,就不是历史小说了.但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不等于三国历史,它毕竟是一部小说.所以,其中不少内容和情节是作虚构的,夸张的.不但历史上不存在「吴国太佛寺看新郎」、「献密计黄盖受刑」和「七星坛诸葛亮祭风」等事件.而且,就是对历史人物如刘备、曹操、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也不是从《三国志》里照搬到《三国演义》中来.而是作者依据尊刘贬曹的思想给予加工改造.有的加以美化、神化,有的加以丑化.《三国演义》中的这些人物,已是艺术的典型.这就是「三分虚构.」
《三国演义》塑造了一大群鲜明生动,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这是一部艺术性很高的作品.但它也有种种不足.如否定农民起义的错误立场,封建迷信等等.然而它毕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名,罗贯中也因此获得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