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本来是首爱情诗,怎么现在却用来形容老师了?现在的老师然这样教育小学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用来歌颂老师的无私,老师的.的.这本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9:31:0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本来是首爱情诗,怎么现在却用来形容老师了?现在的老师然这样教育小学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用来歌颂老师的无私,老师的.的.这本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本来是首爱情诗,怎么现在却用来形容老师了?
现在的老师然这样教育小学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用来歌颂老师的无私,老师的.的.这本来是首爱情诗,怎么现在却用来形容老师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本来是首爱情诗,怎么现在却用来形容老师了?现在的老师然这样教育小学生:.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用来歌颂老师的无私,老师的.的.这本来
这本是李商隐写闺中情义的诗句,尤叹忠贞不渝,情难抛弃.放在原诗里赏析原是这个意思,不过我想,看待这样的诗句不一定太拘泥,一方面李商隐的诗向来就有些隐喻晦涩,他表达的感情可能不止一种而是多种,所以文辞就较为抽象,这就为后人在吟诵时开出了很多的联想和派生意,比如那首《锦瑟》,向来众说纷纭,说男女感情的幽思、说怀才不遇的凄苦、说人生际遇的无常苦恼...可能都没什么明显出入,这也成了他被广为流传的原因,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经历和感受都可以从中引起共鸣,这是诗歌的魅力.
  另一方面,中国人在传承和发展前人的文脉思想,或多或少都会带入个人的情愫,这样一个文艺作品经过长期流传便积累了大量诗文以外的扩张的意义,从而使其成了一种凝聚的文化符号,咋看起来是诗人的创作,实际上又被后人在流传过程中赋予了更丰富更开放的内容,这点非常符合20世纪以来新语言分析在后现代主义语言解构方法上的观点,其中就有一点大致上说一部文学作品,作者创作是一个步骤,读者阅读后的感受和衍生观点是一个步骤,两者之间产生共鸣甚至对话,这两者结合才是一部作品的完成.
  因此,从这个观点上看,李商隐的这首诗的三、四两句实际上已经扩展出了原作者本意之外的意义了,而且,你若细心玩味这句诗就会发现,将其比拟为老师的辛勤劳动、甘于奉献的精神这一含义并非起于当下,古人实际上很早就开始赋予它这种意义了,很多文人都表达过,只不过现代人沿用了各种认识.这正说明了作品的伟大,因为它是开放的、是永远可以丰富其内在含义的,是可以融入后来人对生命的启迪和感悟的,这可能就是经典吧.我想你在质疑诗句本身含义和延伸含义后再体会这其中的深刻意味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喜悦,原诗中对爱人的这种痴情厚意,至死不渝的忠贞,难道有的老师对学生的爱不是这般厚重吗?而能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老师的教诲恩情的人,其感情不也是十分让人动容的吗?情侣的爱、师生的爱若都是真挚的,不都会感染我们、让我们感动吗?感受这样的感情难道不好吗?何必这样苛刻呢!
  当一种思维方式和你的想法冲突时都想想它美好的方面,这样会使你内心美丽起来,而把这种方式当成是虚伪欺骗,你自己在气愤的同时损失了很多可以让你感悟的过程,那就有些遗憾了,我想你是能分辨出哪种态度更能使自己有收获的,毕竟诗是美的、感受诗的美好是幸福的,你说呢?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有些地方说的可能不妥、欠佳,言语冒犯处还请见谅.
  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460940.html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2301253.html
  以上说的都很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