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学派是什么东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0:48:13
奥地利学派是什么东东
奥地利学派是什么东东
奥地利学派是什么东东
奥地利学派是近代资产阶级经济学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学派.它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其创始人门格尔和继承者维塞尔、柏姆·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都是维也纳大学教授,都用边际效用的个人消费心理来建立其理论体系,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学派或心理学派.
奥地利学派反对德国历史学派否定抽象演绎的方法,以及否定理论经济学和一般规律的错误态度,也反对英国古典学派及其庸俗追随者的价值论和分配论,特别是反对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它认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个人的经济活动是国民经济的缩影.通过对个人经济活动的演绎、推理就足以说明错综复杂的现实经济现象.
奥地利学派把社会现实关系中的“经济人”,抽象还原为追求消费欲望之满足的孤立个人;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从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改变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研究消费者对消费品的主观评价,把政治经济学变成主观主义的个人消费心理学.
奥地利学派的理论核心是主观价值论,即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萨伊等人的“效用价值论”不同,边际效用价值论认为:一件东西要有价值,除有效用之外,还必须“稀少”,即数量有限.以致它的得、失成为物主快乐或痛苦所必不可少的条件.
例如一杯水对井边的人而言,倒掉也毫不在乎,这时,这杯水只有效用而无价值;但对沙漠旅行者而言,水壶中剩下的最后一杯水,有了它如获甘泉玉器,没有它则不胜口渴的痛苦,于是这杯水就产生了价值.奥地利学派承认这是主观价值,并认为经济学上讲的价值就应该只指这种主观价值,市场价格无非是根据这种主观价值所作的估价而形成的.
奥地利学派有各不相同的分配理论,门格尔认为劳动、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是它们各自提供的效用的报酬;维塞尔则把它们当作补全财贷价值中各个组成要素的价值“归属”问题;柏姆·巴维克则以现在财货的边际效用估价高于未来财货的“时差利息论”解释之.
奥地利学派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和分配论,是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针锋相对的.它的主要论点有:价值是主观的,是物对人的欲望满足的重要性;价值的成因是效用加稀少性;价值量的大小也只取决于边际效用的大小,与社会必要劳动无关;价值产生于消费领域,不是生产资料将其价值转移予其产品,相反是产品价值赋予其生产资料以价值;资本和土地的收入,或是各自提供效用的报酬,或是产生于现在财货与将来财货的不同估价,与剥削劳动毫不相干.总之,奥地利学派全部抹煞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
二十世纪30年代以后,以米塞斯和哈耶克为代表的一些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并作了一些补充.他们反对马克思主义,也反对主张国家调节经济的凯恩斯主义,竭力鼓吹自由主义,崇拜市场自发势力而诽谤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通常称之为新奥地利学派,又称维也纳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米塞斯、哈耶克、梅耶、斯特里格、哈伯勒、摩尔根斯坦等.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奥地利经济学家,活动中心最初设在维也纳大学,故此的名.
新奥地利学派继承了旧奥地利学派的传统,致力于经济行为、资本理论、经济周期理论、货币理论等问题的研究.其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行为理论.新奥地利学派认为,古典的价值理论过于狭窄,因为它们只注意对利润的分析.因此,主张把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理论改造成行为选择理论,使经济学变成一门行为科学.那么经济学就要研究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本身,它的陈述和命题是演绎形式的,不依赖于实践的和历史的理论.在经济当事人的经济行为中,对策是一般的行为方式,赢者获得利润,输者陷于贫困.一个人在博弈中得到的好处等于他人的损失.这一理论对于解释寡头垄断者的行为有一定的帮助.
(2)效用理论.在行为理论的指导下,新奥地利学派试图修补奥地利学派的基数效用论.承认效用是不能衡量的,然后利用经济当事人的行为来解释效用.他们认为,经济当事人的行为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满足,其目的的实现是通过交换来进行的.交换就是以比较不满足的状态去换取较满足的状态,为了得到前者就必须放弃后者,如果交换的结果是前者大于后者,那么经济当事人便在交换中获得好处.当经济当事人停止这种交换时,经济当事人的效用满足便达到了最优.
(3)货币经济周期理论.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经济周期是货币因素引起的.在货币经济中,由于银行系统可以自行创造出流通手段,从而可能引起货币的紧缩和膨胀.另外,在生产部门,资本化的生产方法是普遍的形式,即大部分原始的生产资料(劳动和土地)不是用来直接生产消费品,而是用来生产未来消费品.采用这种生产方法的目的是为了用同量的原始生产资料获得更多的消费品.如果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需求总量相对于消费品的需求总量增加时,就会发生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向资本化程度较高的生产方法的过渡;如果前者相对于后者减少,就会发生向资本化程度较低的生产方法的过渡.由于货币经济中,以货币表示的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相对需求总量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影响而时常变动,这样就会导致经济体系的不平衡,甚至引起经济危机.
可见,经济危机的原因在于货币的扩张和收缩.据此,新奥地利学派主张,保持货币中性,就是使货币对价格形成和资本化程度不发生影响.
(4)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新奥地利学派竭力维护传统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该学派认为,当前的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是国家干预所造成的.根据货币经济周期理论,国家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会导致经济周期.同时,由于政府的货币垄断权的存在,私人部门自由活动的条件受到限制,从而妨碍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转,使得市场信号不能传到消费者那里,形成失业.既然通货膨胀和失业都是政府控制货币发行权来干预经济的结果,所以医治滞涨的手段就是要放弃国家的货币发行权,恢复自由银行制度.
(5)反对社会主义.新奥地利学派否定社会主义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可能性,并认为计划经济是对人性的奴役.在他们看来,合理的资源配置必须建立在合理的经济行为之上,而合理的经济行为又以合理的价格和成本的计算为依据.然而,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要素由国家所控制,没有要素市场,也就没有价格.没有价格的机制不可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另外,由于社会主义的企业没有利润的动机,有的只是官僚控制,结果必然是资源的浪费.因此,社会主义被合理经济制度所抛弃.
新奥地利学派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在新自由主义阵营中属极端.
资产阶级边际效用学派中最主要的一个分支.产生于19世纪80年代,因其主要代表人物门格尔、维塞尔和庞巴维克都是奥地利人而得名.他们都采取心理分析方法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所以又称“心理学派”.19世纪后半期德奥经济迅速发展,为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奥地利学派用主观唯心主义的方法把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归结为欲望的满足,把整个社会看作个人活动机械的综合.该学派创始人门格尔提出经济学应研究人类为满足其欲望而展开预筹活动的条件,应特别注意“关于生产物和其生产要素”的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的研究.”他从人们对财富满足欲望的强度来主观评价价值,提出“欲望满足递减率”.继他之后,维塞尔提出“边际效用”一词.强调财富价值的本质和尺度是主观的.从而反对生产所耗费的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随后庞巴维克提出“时差利息论”,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剥削收入归结为人们在现在和未来两个不同时间对物品效用的主观评价的差额.奥地利学派宣扬的“边际效用”、“时差利息”、“心理分析”等观点,为后来各种资产阶级经济学派所接受,成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世纪30年代,以米塞斯和哈耶克等人为代表的奥地利经济学家,继承了奥地利学派的传统理论,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主张自由主义,攻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通常被称为新奥地利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