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有哪些著名诗歌?还要介绍.越多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5:07:01
《乐府诗集》有哪些著名诗歌?还要介绍.越多越好
《乐府诗集》有哪些著名诗歌?还要介绍.越多越好
《乐府诗集》有哪些著名诗歌?还要介绍.越多越好
《日出入》
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
故春非我春,夏非我夏,秋非我秋,冬非我冬.
泊如四海之池,遍观是邪谓何?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
訾黄其何不来下?[末句一作:訾!黄其何不来下?]
清朱乾《乐府正义》谓此诗:“叹日之循环无穷,而人之年寿有限,因有乘龙上升之想.”
【赏析】
汉武帝惑神仙不死之说,敬天地鬼神之祀.元狩(前122-前117)年间,曾令司马相如等作辞、李延年“弦歌”,制作了一组祠祀天地诸神的乐歌——《郊祀歌》.因为歌辞有十九章,故又称《十九章之歌》.这首《日出入》,即为其中之一章,祭的是日神.
提到日神,读者自然会想起屈原的《九歌•东君》.《东君》所歌咏的,正是这位驭龙乘雷、衣袂飘飘,勇射“天狼”而斗酌桂浆的豪侠日神.其辞采之缤纷、想象之神奇,足以令后世文豪搁笔兴叹.司马相如等辈虽学富五车、赋称“凌云”,大约也自知对日神的描摹,再不能与屈原媲美.故此歌入笔即别开蹊径,对日神不作丝毫描绘,径述人们祭祀日神时的悠邈情思:“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意谓:滚滚红日,出入天地之间,何有穷止之期!它的时空,年寿短暂的世人,又何可窥觎?前句从日之运行,凭虚而起,突然发问,问得空阔而邈远;后句则又一折,于日运无穷而人世有尽的慨叹中,抒写人们的惆怅之情,意蕴极为深长.接着“故春非我春”四句,思致奇崛,极富哲理意味.春夏秋冬的更替,从来与人间的作息稼穑密切相关,它们似乎都是为人间的生存需求而存在的.现在,人们突然发觉:人之一生,不过是电光石火般的一瞬而已;天地四时,则横绝万古而长存.这种“非我”境界的发现,固然令人难堪,却是人的破天荒觉醒.陈本礼《汉诗统笺》解释这四句说:“世长寿短,石火电光,岂可谩谓为我之岁月耶?不若还之太空,听其自春自夏自秋自冬而已耳!”正透过其奇崛之语,把握了那种参透宇宙消息的旷达之思.
“泊如四海之池”二句,则承上而下,进一步抒写人寿短促之感.泊,犹泊然,飘泊而无所附着之貌.《史记•日者列传》称:“地不足东南,以海为池.”这两句慨叹:人之年寿,总在不停地耗逝,正如四海之水,永无固滞之时.如果谁要不信,就请遍观四方众生,何处不是这种景况!前句将慨叹之情寓于形象的比喻,便使年寿短促之形,愈加逼真地显现于眼前;后句故作两可之问,又使潜台的答词,愈加确信无疑.如此说来,人们注定要在戚戚悲愁中了结一生了.不——“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那驾驭六龙的日神,正是与天地同生而年寿无穷的.当人们虔诚祭祀日神之际,谁都怀着美好的希冀:倘若有幸得到日神的福佑,能够像他一样调御六龙以巡天,该有何等欢乐!不要以为这想法太过离奇,当年汉武帝就有过这种狂想.汉人应劭说:“武帝愿乘六龙,仙而升天,曰:‘吾所乐,独乘六龙.然御六龙得其调,使我心若.”闻一多以为,细审应劭之意,诗中之“若”当作“苦”.(《乐府诗笺》).那么,这四句表现的,就是一种乐中带苦、去留难舍的情思了.但总的来看,自以快乐为主.这四句一变前两句的长句句式,以轻快的四言句式,辅以回环相联的“辘轳格”(“独乐六龙.六龙之调”),抒写对“仙”去为神的向往之情,顿使诗中蓄积的烦愁之结为之一扫.然而,当人们翘首云天,盼望那曾带着黄帝仙去的“乘黄”降临的时候,“龙翼马身”的乘黄,却总是渺无踪影、不见下来.此歌结句“訾,黄(乘黄)其何不倈下”,正绝妙地抒写了人们盼而不遇的一片失望之情.岂止是失望而已,从那“訾”的一声嗟叹之中,读者简直可以听到怨其“不倈下”的懊恼詈责之音了.
前人评价《汉郊祀歌》“锻字刻酷,炼字神奇”(陈绎曾《诗谱》),似乎是赞语.拆穿来说,不过是“古奥艰深”的换一种说法而已.《郊祀歌》出自炫艰耀奇的司马相如等辈之手,文字极为艰奥.当年司马迁就有“通一经之士不能独知其辞,皆集会五经家,相与共讲习读之,乃能通知其意”之叹(《史记•乐书》).相比而言,《日出入》一首,却能脱尽诘屈之习,以接近口语的朴实文辞,表现人们的悠邈之思;而且思致奇崛(如“春非我春”数句),异想天开(如“独乐六龙”数句),诗情往复盘旋.将人寿有尽之慨,寓于宇宙无穷的深沉思考之中,使这首抒情诗,带有了耐人咀嚼的哲理意味.萧涤非先生称它为“十九章中”“一绝好之抒情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实在是不错的.
曹植《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赏析】:
全诗共28句,我们不妨把它分为四层来理解.
开篇两句是第一层."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白色的战马,饰着金黄的笼头,直向西北飞驰而去.首句不写人而人却在其中.这里用的是借代和烘托的手法,以马指代人,以马的雄骏烘托人的英武.白马,在古人眼里,除具有能战善战,堪负重任的品格外,还象征着坚定、忠诚、奉献、牺牲."生乎乱,长乎军"的曹植,"志欲自效于明时,立功于圣世",以白马来指代他理想中的少年英雄,是再贴切不过的了."连翩西北驰",显示了军情的紧急,创造出浓郁的战争气氛.
"借问谁家子"以下12句,是第二层.如上所述,诗一开头即写军情紧急,可是接下来却以"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的问答宕开,缓笔插入对这位白马英雄的描述,造成诗篇节奏上的一张一弛.幽并,指幽州和并州,是燕、赵故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诗中写这位白马英雄是"幽并游侠儿",以见其根基不浅.古人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诗句.这位"少小去乡邑"的白马英雄却能久经征战而扬名边塞.何以如此?接着诗人便以饱蘸热忱的笔触描述英雄的精绝武艺:
宿昔秉良弓,木苦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宿昔秉良弓",是说他早早晚晚弓箭不离手;"木苦矢何参差",是形容他射出去的箭络绎不绝,纷纷疾驰.这两句是写他长期坚持不懈地苦练骑射技术的情景,说明他精深的武艺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下边接着即写他过硬的骑射技术:左右开弓,仰射俯射,或动或静,箭无虚发.敏捷胜过猿猴,勇猛好像虎豹和蛟龙.诗人以高度凝练的笔墨、铺陈描写的手法,生动形象而又集中概括地交待了这位英雄的不凡的来历和出众的本领.这就不仅回答了这位白马英雄是何等人物,他何以能"扬声沙漠垂",而且为下边写他英雄事迹作了坚实的铺垫.
"边城多紧急"以下6句,是第三层.从结构上讲,这里是紧承开头"连翩西北驰"的,这既是"西北驰"的原因,也是"西北驰"的继续.从内容上讲,这是把人物放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来塑造."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边塞城邑多次报警告急,敌军骑兵频繁犯边.插着羽毛的紧急文告从北方传来,白马英雄立即催马登上防御工事.只用了4句20字,便写出了英雄急国家所急的侠肝义胆.在边塞紧急的关头,国家一声令下,他毫不犹豫,立即奔赴前线."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两句,是正面描写人物的英勇."蹈"、"凌"二字有力地表现了他压倒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压倒的英雄气概.从结构上讲,这两句是承前启后的过渡句,既是前段描写的自然归结,又是诱发下文议论的引言.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最后一层.意思是说,投身于刀锋剑刃的战场,岂能不置生死于度外?哪里还顾得上父母妻儿之情?既然编入壮士的名册,参加到军队的行列,心中就不能有什么私念,就要随时准备为国捐躯,视死如归?这既是诗篇中主人翁的独白,又是诗人对英雄崇高精神世界的揭示和礼赞.就一般叙事诗来说,把诗中主人翁的本末事迹表达清楚也就够了,用不着再加议论.就本诗而言,这段议论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全诗,我们不难感受到,在层层的铺陈描述中,诗人心中的激情步步上升,到最后已是汹涌澎湃,"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不得不一吐为快.这是诗人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正因如此,我们读来不只没有空泛之感,反觉句句真切,震撼心灵.
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说过:"街谈巷说,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这说明他是很看重民歌的.《白马篇》就不离"街谈巷说"、"击辕之歌"的质朴,而又文彩斐然,从而形成了刚健质朴的艺术风格.清人方东树评论曹植的这篇诗说:"此诗奇警",又说此篇"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所论极是.此诗不仅节奏张弛有致,篇章波澜起伏,令人奇警,语言也具有奇警的特色.例如,"木苦矢何参差"的"参差",原本是个普普通通的词,本意是长短不齐.可是用在这里就平中见奇,普字生辉了,用来形容射出去的箭纷纷疾驰,络绎不绝,是再形象不过了,怕是难以找到比它更贴切的了.所谓"实出屈子《九歌•国殇》",是指篇末所颂扬的英雄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精神,与屈原《国殇》篇末所歌颂的卫国英雄的"魂魄毅兮为鬼雄"的爱国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对爱国英雄的慷慨礼赞.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意思是说,诗歌以感情为根本,以语言为苗叶,以声音为花朵,以思想为果实.曹植在其笔下的人物身上倾注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满腔激情,又能从前人优秀的作品和民歌中汲取思想营养和艺术营养,因此才创造出"白马英雄"这个历久不衰的艺术形象.
《新乐府•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赏析】
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但是,《卖炭翁》的意义,远不止于对宫市的揭露.诗人在卖炭翁这个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劳动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卖炭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平.读着这首诗,我们所看到的决不仅仅是卖炭翁一个人,透过他,仿佛有许许多多种田的、打渔的、织布的人出现在我们眼前.他们虽然不是“两鬓苍苍十指黑”,但也各自带着劳苦生活的标记;他们虽然不会因为卖炭而受到损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赋税的重压下流着辛酸和仇恨的泪水.《卖炭翁》这首诗不但在当时有积极意义,即使对于今天的读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艺术手法 《卖炭翁》的艺术性是很高的.诗人在开头八句里,先对卖炭翁做了一番总的介绍,介绍得那样亲切、自然,就像介绍诗人自己家里的人一样.“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然而深情的十四个字,就活生生地勾画出老人的外貌.“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同样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深刻地刻画了他的内心活动.这番介绍就好像一串电影画面,从南山的远景开始,镜头平稳地拉近,然后就接连几个大特写:两鬓、十指、灰尘满面、衣衫褴褛,使人触目惊心.
这样介绍了以后,诗人就拣取卖炭翁的一次遭遇,来加以具体描写.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个大雪天里,这雪,虽然使他的身体格外寒冷,但却点燃了他心头的希望;虽然增加了赶车的困难,但也给了他力量,使他一口气就赶到了目的地.这种描写十分富于戏剧性.卖炭翁满怀希望地赶到市上,却不急着马上把炭卖掉,而是停下来歇息.但是,他的内心并不像外表一样平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如同一场悲剧在发生以前的短暂的沉默,这两句诗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
接下去,诗人掉转笔锋,使故事急转直下,突然出现了两个宫使.白居易再次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写他们骑着马远远而来,样子很威风,衣着很神气,这与卖炭翁歇在泥中的样子,形成强烈的对照.卖炭翁还来不及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他们已经把车牵向北去了.写到这里,诗人不忍心再写下去了,他简短地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作者没有像《新乐府》中的其它诗那样出面来发表议论,但正是这简短的结尾,才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