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有运用衬托手法的有哪些?如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4:44:41

文学作品中有运用衬托手法的有哪些?如上
文学作品中有运用衬托手法的有哪些?
如上

文学作品中有运用衬托手法的有哪些?如上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衬托手法有如下几种.
一、用衰败之景衬托愁苦之情
情随事迁、情随景迁,面对衰败、萧飒之景,人们通常会引发出伤感愁绪.诗词中常用衰败、萧飒之景来烘托人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景物带上作者的感情色彩.我们来看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后第四年,友人去世、四川内乱,社会一片黑暗.杜甫沿江东下,到达夔州.为排遣郁闷,杜甫抱病登高,吟得此诗.
首联写了急风在高天中发出怒号的声音,猿猴不停哀号;深秋了,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一只鸟或许是因食物少或许是跟鸟群失散,在急风中不停地盘旋.颔联写森林茫无边际,落叶在秋风中萧萧而下,长江滚滚而来,奔流不息.作者写出了夔州满目苍凉的恢廓秋景,衬托出作者的羁旅之愁、孤独之感.这种愁苦像落叶、流水一样排遣不尽,驱赶不绝,为下文作者对国运艰难的关注、对流落他乡的伤感作了铺垫.
二、用美好之景反衬愁苦之情
诗词中为了突出人的痛苦、哀愁,有时也用令人愉悦的情景来作衬托,借助情景的不协调形成鲜明的反差,达到强化人的愁苦之情的意图,以欢悦之景写愁苦之情更加凸显人之愁苦.我们来看李煜的词《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这是南唐后主亡国入宋后所作.字面上写了往昔的繁华:游上苑时的浩大声势,和煦的春风,皎洁的月光,鲜艳的花朵.作者不对当前处境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过去繁华生活的梦境来反衬,梦境越是繁华、热闹,越能反衬出梦醒后悲哀的浓重;对旧时繁华的眷念越深,就越能反衬出亡国后的凄凉.
三、用衰败之景衬托人的昂扬、欣喜之情
衰败之景通常引起人的愁苦之情,但诗词中也时常有写面对这样的景引起与愁苦相反的心情,通过景情的反差来达到强化昂扬、欣喜之情的目的的诗词.我们来看陈羽的《从军行》: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这是一首写风雪中行军的诗.前两句写从军的将士面对的极为恶劣的环境.莽莽的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了,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树梢被狂风折断.后两句写在这样恶劣的风雪中行军将士不但没有退缩,而且举着成行的红旗,吹着横笛正在向山峰行进.环境越是恶劣,越能反衬出士兵们高昂的士气,无所畏惧、一往直前的精神.如果是风和日丽、山清水秀的环境便难现行军将士昂扬的士气和无畏的精神.
四、用美好之景衬托欣喜之情
美好之景通常给人愉悦的感受,诗词中也常用美好的景物来烘托美好的心情.我们来看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首诗写了钱塘湖早春之景.西湖水涨,春水满湖、水色天光,白云和湖面的波澜连成一片.黄莺抢着向阳的暖树来一展它圆润的歌喉,燕子啄泥衔草筑新巢.西湖边到处是绿毯似的嫩草,平坦修长的白沙堤两边垂杨拂堤.人们在大好春光中骑马游玩.当时作者在杭州任刺史做了一些足以自慰的政绩,在政事之余常到西湖一带游赏,面对早春的西湖,作者的欣喜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西湖勃勃生机之景从正面衬托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五、用动作衬托人物的心理
我们来看张籍的《秋思》: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这首诗寓情于事,借日常生活的一个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行动细节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书信写好放入信封封好似乎已经将要说的话说尽了,但当捎信人就要上路时,却生怕信里漏掉什么重要内容,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作者没有直叙浓重的乡思,而是通过“封”后又“开”这一动作传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