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1:48:35

25.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25.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25.两小儿辩日的教案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
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二、过程方法: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内容,明白道理。
4、有...

全部展开

两小儿辩日》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二、过程方法: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分析内容,明白道理。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你们知道孔子吗?(简单介绍孔子。)
2、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
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他们到底在辩论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三、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ú 音易错读为yū;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āng 音易错读为qiāng;指青绿色。
汤:tāng 指热水,开水。
四、练读课文。读正确、流利。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第一自然段: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1)游:在这里指游历说服,走访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2)小儿:小孩。
(3)其:指两个小孩辩论、争论这件事。
(4)指名读这一段话,试着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孔子东游,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为什么争论。)
第二自然段: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1)第一个孩子的想法是什么?读一读原文。
(2)始出:刚刚,开始升起来。
(3)也:语气助词,表示判断成解释的语气。
(4)用自己的话说说第一个孩子的看法。(他认为太阳刚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5)再说说第二个孩子的想法。(他认为太阳刚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第三自然段: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太阳刚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太阳刚初升时阴阴冷冷,到了中午太阳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3)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五自然段: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孔子不能判断。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收起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
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

全部展开

教学设想
一、这两篇短文都可以当作故事略读,粗知其意即可,不必深究。
按:《两小儿辩日》属于寓言体裁,盖庄子-列子之文常假托孔子言事说理,非真有其事,而所寄寓之理又较深(张湛注《列子》,对此节的注文是:“所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二童子毁笑,未必不达此旨,或互相起予(启发)也。”)不宜讲给学生听。《乐羊子妻》是史传,乃实有其人,课文节选的是本传的前半部,记此人以正言规劝丈夫;其后,有盗欲犯妻而劫其姑,妻引刀自裁,太守赐以“贞义”二字,内容比较复杂,也不宜讲。总之,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避难择易。
二、虽略读,诵读仍当照常进行,只是无须从头到尾字字照读,可以有选择地读。这两篇短文的精彩部分是人物对话:《两小儿辩日》中两小儿的对话(含转述)共87字,《乐羊子妻》中妻的两段共94字,合计181字,都宜于诵读,用一节课可以背下来,不会增加学生负担。
三、教师讲解的重点可以放在词语上。
生僻字较多,古今义不同这是本课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可分两步走: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粗讲几句,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
(2)读完两篇短文后带领学生整理词语,该补讲的再补讲。
四、课文内容用不着详细分析,学生能多少说出一点体会就行,不必归纳主旨,不必把某些观念强行灌输给学生。写作方法也不用专门讲,但《乐羊子妻》的两段话都是说理,讲讲说理的方式(援引和比喻)可能有助于记诵。
教学内容和步骤
A(适用于一般水平)
可根据B式略加改变。要点是:
1.学生诵读前加教师领读;
2.只背诵《乐羊子妻》的两段话,指导诵读可从简;
3.“积累词语”一项内容可适当减少,解词无须征引。
B(适用于较高水平) 两小儿辩日 《列子》
一、解题。
此题系编者所加。“辩日”,意思是关于太阳(距地远近)的辩论。按这类命题须观文而后会意,例如,屈原对自然界、历史传说等提出170多个问题命名为《天问》;柳宗元对这些问题逐个作了回答,命名为《天对》。这仅供教师参考。
二、教师范读并疏通文义。
可以先读后讲,也可以边读边讲。下面是讲解要点:
①“而日中时远也”,如果完整地说,该怎么说?(“远”前加“去人”二字。)文言文中常有这种省略方式,被省略的字眼可从上下文去找。
②“一儿以日初远”中,也有省略,“初”后省“出时去人”四字。按:好几位专家都认为此句当作“一儿曰:‘我以日……’”’,才跟上下文协调一致,且有文献资料可证。这不要讲给学生听。
③“远者小而近者大”,说的是视觉印象,即远的看起来小,近的看起来大。
④“及其日中”,许多文献资料证明,“其”是传写中窜人之字,“其”指“日”,“其日”一义重出。这要讲,不讲学生可能难解文义,指出“其”字多余即可。
⑤“近者热而远者凉”,这是就触觉而言,近的觉得热,远的觉得凉。
三、诵读练习。(含背诵) 先齐读全文两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四、说启示。(略讲)
1.从两小儿的辩论可以看出什么?(注意观察周围事物并思索其中的道理)
2.“孔子不能决”说明了什么?(天下之理,人不能尽知,应当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能强不知以为知。)

收起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

全部展开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
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收起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

全部展开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小孩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为此,各持一端,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不能作出判断。这个故事说明为了认识自然、探求客观真理,要敢于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也说明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学习是无止境的。
故事可分三部分理
先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斗,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两小儿对于太阳在不同时间距离地球远近这一问题摆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接着写两小儿凭借人们日常生活中可以体会的直觉(视觉、触觉)阐明所持观点,以反驳对方观点。最后写孔子面对两小儿的争辩,无法裁决而引起两小儿的“笑”。全文仅一百来字,却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是其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从中表现了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初步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
字、词古今含义不同是学习本文的难点。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中“去”为“距离”之意,与现代常用义不同。另外,“孰”“汝”等在现代汉语中很少出现,诸如此类的字词要让学生理解。
下面的译文仅供参考:
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二、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教学建议
1.课前,教师可查阅课文中涉及的科学常识。也可布置学生课前就“太阳与地球的距离一天之中有无变化?为什么早晨太阳看起来大些,中午却看起来小?为什么早晨感觉凉些,中午热些”等问题自己搜集资料。
2.本文虽行文简洁,但古今字义不同仍是学生阅读理解的难点,如在现代文中很少出现的“乎”这一语气词,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解决这一难点建议分三步。(1)学生在读通课文后,根据注释初步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对于学生不懂的,教师可稍作点拨,使学生能贯通上下文。(2)反复诵读,理解故事的内容。(3)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这个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一下读了这篇课文想到些什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如,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4.初学文言文,反复诵读是最主要的方法。学习本文仍应注重指导朗读。
朗读本文可按以下提示读好句中的停顿: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的语言、对话描写是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重点。
第二自然段:两小儿针对太阳在不同时间与地球距离的远近摆出截然不同的观点,应该指导学生用肯定的语气读出两小儿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的态度。
第三、四自然段:两小儿根据各自的感觉、体验提出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反驳对方的观点。两段句式、结构一致,都以反问句式结束,应注意反问句的读法。其中“大如车盖”“如探汤”应重读,“如盘盂”“沧沧凉凉”应轻读,使之读起来有对比的语调,这样才会形成两峰对峙,争辩不下,亟待解决的高潮。
第五自然段:两小儿见孔圣人不能裁决,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也采用反问句式,这里应明确两小儿的笑并无讥讽之意,应指导学生读出活泼、轻松的语调,以表现小儿的天真可爱。
指导学生朗读文言文应注意范读、领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力争达到当堂背诵。
5.课后扩展。建议安排一次语文实践活动,表演《新编两小儿辩日》。活动前,教师提供活动构想:一现代少年穿越时空来到遥远的古代,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活动中,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创编表演,然后在班上交流。
四、参考资料
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约公元前450—公元前375)所著,其中保存了许多先秦时代优秀的寓言故事、民间故事。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学生编成《论语》一书,留传于世。
3.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收起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全部展开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收起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争什么。一个孩子说:“我说日出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中午时的太阳离我们远。”另一个孩子说:“我说日出时的太阳离我们远,中午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两个孩子请孔子给他们做裁判,孔子让他们先说出各自的理由。第一个孩子说:“因为日出时太阳大得像车轮,中午时太阳小得像盘子。同一件东西,不是近的看上去大,远的看上去小吗?所以早上近中午远。”第二个孩子说:“日出...

全部展开

孔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在路上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争什么。一个孩子说:“我说日出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中午时的太阳离我们远。”另一个孩子说:“我说日出时的太阳离我们远,中午时的太阳离我们近。”两个孩子请孔子给他们做裁判,孔子让他们先说出各自的理由。第一个孩子说:“因为日出时太阳大得像车轮,中午时太阳小得像盘子。同一件东西,不是近的看上去大,远的看上去小吗?所以早上近中午远。”第二个孩子说:“日出时我们一点不觉得热,中午时就非常热。同样的温度,不是离得远不热,靠得近就热吗?所以早上远中午近。”孔子听了半天,实在分不出哪个小孩更有道理,只好一言不发地走了。两个小孩一起拍手大笑道:“谁说你是最有学问的圣人呢?”
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孔子被尊为圣人是孔子死后的事,孔子生前,世人不以他为圣,何况两个无知小儿?可见这个故事是《列子》的作者为了丑化孔子而故意编造的。意思是说,你这位生而知之的圣人,连两个无知小儿的问题都回答不出,还鼻子里插葱装什么象呢?然而,这个由道家信徒出于门户之争编造出来用以嘲笑儒家祖师的寓言,在文革时期“古为今用”的评法批儒运动中,却是被当作史实来用的,可谓捡到鸡毛当令箭。而且可笑的是,夸大儒、法之争的历史烹调师们不从“儒家的对手”法家那里寻找批判武器(真想找是不难找到的),却到与“儒法之争”无关的道家那里求援,可谓不学无术之至。无独有偶,大批判家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另一个嘲笑孔子的故事“柳下跖痛斥孔老二”,也不是出自法家,而是同样取自道家的《庄子》——但可以肯定《盗跖》决非庄子所作。事实上,儒、道之争才更符合史实,儒、法之争虽然并非虚构,却是小题大作。所谓儒、法之争,顶多只能算是恩爱夫妻的拌嘴,偶而闹着要离婚也是有的,但毕竟还是白头到老了。荀子是孔孟之后最大的儒学宗师,而大法家韩非、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谭嗣同认为两千年国学皆荀学,我认为两千年国学皆韩学,其意相似而侧重不同,但都肯定儒学是真正的国学,而道家才是儒、法一家两宗的共同对手。从大批判家们扬法抑儒而又从道家那里偷运弹药,可知他们的篡改历史实在非常技穷。但大批判家们把儒、法一家两宗的内部矛盾夸张为两大势不两立的敌对营垒,确实符合当时“党内有党”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
中国的两千年政治,可以说是永远在朝的孔孟之正宗与荀韩之异宗的既联合又斗争,道家从来都是对抗官方学说的最大的在野学派。就宦海沉浮的个人而言,在朝为儒家,在野为暂时的冒充的道家——但下野的儒者时刻准备着重新上台,此之谓“内圣外王”。就大部分在朝者而言,名义上是儒家,实际上是法家,此之谓“佯儒实法”。孔孟虽是正宗的国学,四书五经被列于学官,但只有荣誉地位;实际的政治操作却用的是偷梁换柱的荀韩一套。孔孟之道是宏观战略,荀韩之学才是具体战术。战略上要重视人民(因此孟子说民为重,君为轻),而战术上要藐视人民(因此韩非说人民是需要鞭子的马)。无论是谁在朝主政,法家权术的一套永远不变。所以对于永远在野的真正道家来说,孔孟只是假想敌,荀韩才是真正的对手。然而在野的道家对政治实情或政治内幕并不了解,所以他们并不知道孔孟是假想敌,他们往往十分粗疏地把法家的账算在儒家的头上,也因为法家确实打着儒家“亲民、明德”、“爱民如子”的旗号。然而在朝的法家却心知肚明,儒家只是个招牌,孔孟圣人只是挂着招徕顾客“近悦远来”的羊头,而荀韩酷吏才是令“四夷宾服”奸谋得售的狗肉。除了道家弄错真正的敌人,那些暂时在朝或曾经在朝现已黜退的以孔孟正宗自命的道学腐儒,也天真幼稚地自以为是执政党。他们自命为孔孟正宗的清流,与荀韩异宗的浊流势同水火。然而事实却是,浊流永远主宰一切,对清流生杀予夺,只不过天子要留着孔孟之道的招牌,所以浊流对清流并不完全赶尽杀绝,而是留下几个智商很低、能量不大的知趣腐儒撑持门面——做做太子太傅或翰林学士之类。
确实,在魏晋时代的竹林七贤和陶渊明以后,中国已经没有真正的道家,有的只是暂时在野的、由儒家冒充的道家。所以确实只剩永远在朝的孔孟正宗与荀韩异宗的既联合又斗争了,但那只是权力分割、利益分配和争夺话语权的两条路线的斗争,而并非谁是谁非的斗争,并非真理与谬误的斗争,并非正义与邪恶的斗争。所以哪怕儒、法内部的狗咬狗之争确实存在,哪怕大批判家以法家自居,也没有任何伟大、光荣、正确可言。哪怕法家成了赢家,也不过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与真理与正义毫不相涉。说儒、法两家是狗咬狗,并不是一般的现成语,而是确有所指。我以为儒家是牧羊狗,而法家是狼狗,牧羊狗不吃羊肉,但从不反对主人(或曰人主)杀羊吃。但牧羊狗自以为牧羊有功,认为主人离不开自己,所以常常要忠告主人有计划地吃,名正言顺地吃,不要滥杀滥吃。而狼狗不仅不反对主人滥杀滥吃,还一再论证羊天生就是供主人滥杀滥吃的。同时,狼狗自己也偷偷地吃羊,对此主人睁一眼闭一眼地并不在乎,反正羊多得像天上的白云一样。主人虽然讨厌牧羊狗愚忠死谏的强项无礼和种种讨厌的道德说教,但因为牧羊狗比狼狗更忠心,也更能迷惑羊群,所以留着他们摆摆样子,有利于名正言顺地滥杀滥吃。因为滥杀滥吃固然需要法家狼狗的帮忙,但名正言顺更需要儒家牧羊狗的帮闲。
由于孔子被后世帝王当了招牌,圣人成了摆样子的稻草人,所以近代以来天下恶名皆归之。从五四的砸烂孔家店,到文革的批林批孔,真是笑话三千,无奇不有。孔子从人格高尚的道德家,变成了要对中国两千年黑暗历史与不幸现实负责的替罪羊——当然,谁叫你的羊头被狗肉铺挂了两千年呢!而近年来,热闹非凡甚嚣尘上的所谓第三期儒学,再次想效法孟子、韩愈、朱熹之辈,妄想以儒学救中国,看来孔子的羊头还要被继续挂在城头上示众下去。在我看来,所有的新儒学宗师,与他们的所有先辈一样,都是对现实政治完全无知和对实际操作一窍不通的腐儒,他们永远不会明白,儒学根本救不了中国。即便孔子重新转世,他也会明白儒学只是一种反民主的虚幻而且过时的空洞说教,而不是一种民主时代的政治消毒剂。把羊头打扮得再漂亮,描眉画唇也好,喷上巴黎香水也罢,都无法掩盖狗肉铺的扑鼻恶臭。
正如两千年前的孔子对太阳的远近无法弄清一样——这是一个科学问题,但令人尊敬的道德家孔仲尼先生对科学问题一窍不通——两千年前的孔子学说,无益于两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政治;两千年后的儒学传人,同样是可怜无补费精神。让孔子的灵魂安息吧,让他一言不发地走吧,免得那些在小学里就已弄明白太阳远近的孩子,两千年后再来骂他:“谁说你是最有学问的圣人呢?”

收起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学生根据注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和合作读懂为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学习重点:读懂文本,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两小儿的天真可...

全部展开

《两小儿辩日》教学设计
一、 学习目标
1、学生根据注释,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小组和合作读懂为本。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二、学习重点:读懂文本,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同时认识到两小儿的天真可爱及孔子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流程
(一)激趣谈话,读题质疑。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两小儿辩日》(板书)“老师忘记‘辩’字怎么写了,谁能告诉老师?”(学生说辩的写法)“结合辩的字形说说辩的意思?”
2、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提出问题,教师提炼出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以读为本,层层深入。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正音,感受文言文的节律。
2、学生个人诵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同桌分角色读,读出人物的语气,读好。
4、四人小组合作,根据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早近午远 早大午小
早远午近 早凉午热
5、师生分角色读。教师:孔子;两名学生:两小儿。
(三)辩论“远近”,深化文本。
师:两小儿各执己见,连孔子都无法决定孰是孰非,同学们,老师想听听你们的意见。(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四)整合文本,拓展延伸。
师:太阳距离地球到底是早近午远,还是早远午近呢?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上学期《太阳》一课中已经有所了解。(多媒体出示《太阳》节选)
师:既然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不变的,为什么人们会感觉太阳早大午小,早凉午热呢?
生:早大午小是因为: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的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太阳显得大些;中午太阳高升,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的太阳就显得小了。
生:早凉午热是因为: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
(五)创造表演,激思促写。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了不起,孔子不知道的问题,你们都能清楚地说出来。老师佩服你们,孔子更欣赏你们。他带着两小儿乘着时空隧道来到了我们的课堂,要和我们重演《两小儿辩日》: 两名学生:两小儿; 一名学生:孔子;
一名学生:现代少年。
师:同学们学习了《两小儿辩日》,又观看了几位同学创造的《新编两小儿辩日》,一定有许多话要说,请你把自己最想说的几句话写下来。(可以对孔子说,或者对两小儿说,也可以对现代少年说,还可以对自己说……)
生:(写后交流)
(六)诵读名言,余韵犹存。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 孔子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