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的中央集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的作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9:13:13

我国古代的中央集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中央集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的作用

我国古代的中央集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的发展的作用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核心内容,不理解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形成过程、特点和地位(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就无法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观念为什么会是这样而不会是那样的.对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确立、巩固、完善、加强、发展、强化并渐趋衰落历史的学习,实在是我们踏入中国古代史学习殿堂的关键一步.
  同步指导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述略:秦灭六国而统一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国家.为了维持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终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封建君主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政权的统治格局.所以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何谓秦政?就是君主专制统治.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中国封建制度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一方面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另一方面各种权力结构和权力关系一步步地集中到皇帝这一权力的轴心上,从而使君主专制成为现实.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其目的都是要从政治制度上保证中央政府的权威和君主个人的绝对权威.
  在中国封建时代,君权是朝着强化的趋势发展的.与此相适应,中央集权成为必然要求,也呈现出强化的趋势.
  春秋战国时代,周室衰微,诸侯与天子的关系是一种松散的政治军事同盟,列国可以自任官吏,自置军队,自铸钱币,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军事上都有着高度的自主权.秦统一,实质上就是将原来分散在各诸侯国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郡县制的实行,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直接领导;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在于保证封建财政、税收渠道的畅通;文字、政令的整齐划一,更使极权政治的推行成为可能.从此,中央集权成为强化君权的协奏曲.
  中央集权化进程大致体现在:
  (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即财源由中央垄断.为达到对全国财权的控制,历代封建王朝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保证农业税收的来源.如西汉编户制度:东汉及一些朝代核实全国田亩,隋唐在中央设户部,管理财政等事宜.另一方面加强对盐、铁、铜、钱币等重要资财的管理.如汉武帝时的盐铁专卖.
  (2)剥夺地方事权,官吏自帝出.(历代有哪些举措?)
  (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
  (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北宋、明清有哪些做法?)
  (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别黑白而定一”的文化专制主义.(在一些朝代有哪些表现?)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是同步进行的,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封建国家的大权也日益集中于皇帝手中,从而使君主专制成为现实.君主专制的加强突出表现在君权相对权的削弱,以及君王建立有效的权力转移和分散机制上.
  纵观中国古代宰相制度的变革:秦汉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百官隶属于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永乐朝创设内阁,至清朝又设军机处,这一变化反映皇权已达顶峰.从宰相制度的变化之中,我们看到: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专制君权具有绝对性和独断性,它不允许任何人超越自己的权力.君权与相权、皇帝与大臣,君主专制与辅政机构之间既有一致的方向,又有冲突之处,解决这一矛盾的趋向必然是: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为正式的辅政机构.当这些辅政机构和官员的权力较重时,皇帝又从更为亲宠的近侍或仆从中另选出一些人承担政务,有意架空原有的辅政机构和官方,剥夺其实权,仅保留虚衔或使之变为荣誉职称.然后又进行下一轮的循环……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致使治国变成了治官,治官变成了集权,而集权则又导致了冗官冗吏,腐败丛生,国亦难治.这种不断的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使得整个国家都处于皇帝的一元化领导之下,皇帝具有绝对权威和至高无上的权力,正如美国费正清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在这样一个专政社会里,皇帝把教会和国家的职能集为一身,他是军事也是精神的领袖,是行为的楷模和正义的主宰.他的全能总括了国家的一切主要职能,包括国家对于全人类的尊崇.他是“天下之一人”,是社会政治殿堂前的帅旗.(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认识:该制度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在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防止分裂割据、加强民族交流等方面起着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在思想文化的控制、特务统治的腐败、兵役、徭役的无度等方面,又起着消极作用.因此对于每个朝代或不同帝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必须作正反两方面的分析和比较,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后期,消极因素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却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其危害尤为严重.
  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否定君主专制思想的出现: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宋代之际的邓牧曾著书大胆斥责皇帝是最大的掠夺者和剥削者,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邓牧的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家影响.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揭露道学的虚伪.他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黄宗羲的思想震动了当时的学术界,对晚清民主思潮兴起也有一定的影响.
  知识梳理
  ★基本线索:建立:秦朝→巩固:西汉→完善:隋唐→加强:北宋→强化并衰落:明清.
  ★重点分析
  ※秦朝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特点、历史根源和意义.
  内容:包括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的三公制度和地方机构的郡县制度.
  特点:皇帝通过直接任免中央和地方的官吏而掌握了人事大权.这相对战国以前的分封诸侯制度来说能更有效地行使统治权,具有很大的进步性.
  历史根源:一是理论来源:法家思想;二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既是巩固统一的需要,也是维护封建经济的需要.封建的个体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封建的地主经济,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来保护他们的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也就是说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反映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键.
  意义:巩固了统一,维护了封建的经济基础,对整个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对秦朝“焚书坑儒”的认识
  直接原因:儒生方士等攻击郡县制和以古非今,且在背后议论秦始皇暴政.
  目的:巩固郡县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实质:思想文化专制.
  评价: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为了巩固统一,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禁止“以古非今”的活动,采取统一思想的措施是必要的.但是焚书坑儒的手段是愚蠢而又残暴的,箝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这也是秦朝暴政的突出表现.
  ※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武帝的大一统,是指国家高度的统一,主要表现为中央集权的巩固,特别是政治上解决王国问题;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治上的统一和思想上的统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王国问题的解决:汉初统治者,错误认为秦朝灭亡于没有实行分封制,所以主张分封同姓王,试图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来巩固政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影响中央集权加强.晁错提出“削藩”主张,结果引发了七国之乱.七国之乱被平定后,景帝乘机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回中央,后来,汉武帝又通过“推恩令”和削夺王国爵位,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际的统治思想,以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而在建立政权时起了重要作用的法家思想,已不完全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不适应经济恢复发展后的变化.这时,儒生董仲舒吸收法家、道家等各派主张,对儒学加以发挥,提出了“君权神授”、“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当时政治的需要.董仲舒主张的特点是:外儒内法,思想专制.一方面董仲舒讲的儒学实际上主张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二是禁止其他各派学说传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是在当时为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提供了理论依据;二是儒学独尊,使孔子为代表的儒学逐步成为封建统治思想;三是董仲舒的新儒学带神学色彩,导致两汉长期的神学迷信的泛滥;四是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五是儒学独尊长期以来束缚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发展.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六部制:在唐朝,通过设三省,将宰相一分为三,实现了君权对相权的削弱;同时这种体制也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式如下:中书省(政令草拟)→门下省(政令审批)→尚书省(行政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北宋初期中央集权的加强
  原因、目的:一是为了结束和有效防止地方割据君弱臣强的局面重新出现;二是为了防止兵变的历史重演.根本上说就是为了巩固统治,以求长治久安.
  基本方针:最大限度集中军权、财权、政权于中央.
  具体措施:军权: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政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管理地方政事;财权:派转运使到地方管理财政.
  讨论:宋太祖杯酒何以能释兵权?一是宋太祖已具备了释兵权的条件:(1)北宋建立后赵匡胤迅速稳定了政局,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2)赵匡胤原为统军大将,控制着禁军.这是关键的条件.可以这样说:陈桥兵变是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杯酒释兵权是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夺权,杯酒释兵权是暴力基础上的和平削权.二是宋太祖采取了切实可行的策略:(1)经济上赐给钱财,允许广置田产.(2)采取情感策略.(3)人生观诱导,让将领及时行乐.
  作用和影响:(1)积极的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消除分裂割据维护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和人民的愿望.(2)消极影响:造成“冗兵、冗官,冗费”的后果,最终导致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积重难返的严重局面,从而到中期出现统治危机.军权过于集中,实行守内虚外,边防力量削弱,军队力量增加,军队开支日益膨胀.政权过于集中造成官僚机构臃肿庞大,人浮于事,互相推诿,效率低下.财权过分集中,地方经费减少,不能调动地方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