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东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21:08:36

谁知道东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区别?
谁知道东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区别?

谁知道东西方古典园林造园手法的区别?
人工美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
  人化自然与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黑格尔在他的著作中曾专门论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人的意志加以改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现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在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庄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因此西方造园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的追求便有所侧重了.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高度.也就是一种形式美.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黄金率.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论述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证形式美的法则.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它不仅支配着建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与建筑有密切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意境是要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是追求意境.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越是符合自然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不但布局千变万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正所谓“造园无成法”.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另外西方人擅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在说入世与出世,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圣经》中所描绘的伊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步贴近了现实.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山"的模式.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着隐居的生活.这时便滋生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陶渊明的《桃花园》中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这深深影响到以后的园林.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得.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行公共活动.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上来分析.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体系下成长的.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公元前六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们提出的.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推崇圆、正方形、直线等.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的影响下形成的ぁ考试大.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中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着绘画的脉络发展起来的.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这些绘画理论对于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以粹取其精华ぁ考试大.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的诗.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总上所述,仅仅只是中西方园林艺术特点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更精髓的东西等待我们去挖掘,人类千百年来创造的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浩瀚宇宙.而未来世界是属于我们的,未来世界的美也要靠我们去创造了,肩上的担子并不轻.我们更应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这一光荣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中西方园林比较浅析
  摘要:从中西方的园林发展史中来观望中国园林与西方园林的不同点,主要从园林的文化、布局、建筑以及中西方在游览园林过程中的审美差异来突显出中西方园林各自的特点.
  关键词:园林 文化 差异
  我国的造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中树立着独特风格,与此同时,在世界园林中,西方园林因其不同的风格也备受观注,二者有共性也有差异.
  —、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共同点
  中西方都将美妙的园林看成是人间天堂中国有句名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如果说杭州是自然风光占去一半的位置的话,那么苏州则大半是人工化的园林了.私家园林已体现了“天堂”的意味,那么皇家园林就更不用说了.这与西方的观念是相似的.因为在英文中“天堂”这个词来自古希腊文的Paradeisos,而这个词又来自于古波斯Pairidaeza,意为“豪华的花园”.“豪华的花园”等于“天堂”,这种观念几乎全人类都是相同的.同时中西方都将园林看做是权力的象征和政治的情感寄托.
  二、中西方园林文化的差异
  1、世界观的差异
  中国人重视整体的和谐,西方人重视分析的差异.中国哲学讲究事物的对立统一,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的关系.而西方哲学主张客观世界的独立性,主客观分离,相反而不相成.中国古代的辩证思维较西方发达得多,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总体观念和对立统一观点.儒道两家都注重从总体来观察事物,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老子、孔子都注重观察事物时的对立面及其相互转化.古代中国人把这种宇宙模式的观念渗透到园林活动中,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群体空间艺术.
  与西方清晰客观的雄辩相比,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有道佛之风范,参禅悟道,却始终没有一句明确回答.中国园林正有这种味道,如同中国画写意多于工笔,中国人讲究和谐,“乐者,天地之和也”,因此在造园中也讲究含蕴、深沉、虚幻,尤其是虚实互生,成为中国园林一大特色.西方园林方正严谨,直道轴线,一览无遗.而我国园林讲究“移步换景”,在遮遮掩掩中即使是小园亦可拉出很大景深,其中奥妙正在于藏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2、自然观的差异:
  中国哲学传统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易传》提出天人协调,其《象传》谓:“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又《系辞上》:“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节制自然须符合它自己的法则,辅助自然应适度,效法自然的造化功能而不过分,并用以成就万物而无欠缺,都是人对自然既进取又维护,适度而和谐,不同又必互动而变化.崇尚自然的思想在中国建筑中首先表现为中国人特殊的审美情趣.平和自然的美学原则,虽然一方面是基于人性的尺度,但与崇尚自然的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例如造园的要旨就是“借景”.“园外有景妙在‘借’,景外有景在于‘时’,花影、树影、云影、风声、鸟语、花香、无形之景,有形之景,交织成曲.”可见,中国传统园林正是巧于斯,妙于斯.明明是人工造山、造水、造园,却又要借花鸟虫鱼、奇山瘦水,制造出“宛若天开,浑如天成”之局面.尤其是江南园林,越是小园越讲究自然之美.白居易在庐山建草堂,赋诗曰“何以洗我耳,屋头飞落泉;何以净我眼,砌下生白莲;左手携一壶,右手擎五弦……倦鸟得茂林,涸鱼还清泉,舍此欲焉往,人间多艰险.”这种中国文人的理想,化为人间烟火,使成了私家园林.即使皇家园林,亦比西方皇家园林有着更多闲情逸趣.
  三、中西方园林布局的差异
  中西方古典园林在总体布局上的最大区别,在于突出自然风景还是突出筑. 以法国宫廷画院为代表的古典主义造园艺术的突出特点,就是在平面构图上很强调园林中部的中轴线,园林内的林荫道、花坛、水池、喷泉、雕像.小建筑物、小广场、放射性的小路等都围绕着这根中轴线,强调这根中轴线来进行布置.在这根中轴线高处的起点上则布置体量高大、严谨对称的建筑物,建筑物控制着轴线,轴线控制着园林,因此建筑物也就控制着花园,花园从属于建筑物.显然,这种园林的基本指导思想来自理性主义,是“强迫自然去接受均称的法则”.
  中国的园林则不同.园林建筑既要满足游人观赏自然风景的需要,又要成为被观赏的自然景色中的一个内容.这也就是说,它们兼有观景与点景的双重功能.因此园林建筑要与山、水、植物很好的协调起来.因此在总体布局上,
  四、中西方园林建筑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