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下面两个方面作答:(1)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空想走向科学(2)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行动指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0:16:49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下面两个方面作答:(1)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空想走向科学(2)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行动指南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
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下面两个方面作答:
(1)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空想走向科学
(2)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行动指南
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地位是科学社会主义,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下面两个方面作答:(1)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空想走向科学(2)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行动指南
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
(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1.空想社会主义预见理想社会的特点
不同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热衷于谈论未来,甚至详尽地描述未来生活的细节.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他们的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以及由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作出科学揭示和说明,而是凭着对人类理性的认识,凭着头脑的空想,凭着对现实制度的厌恶和愤怒,凭着对广大群众生存状态的同情和忧虑“发明出来”的.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分析说:“所有这些空想社会主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点.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这些模范社会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他们对于从富裕的或有权势的资助人那里得到帮助这一点抱有模糊的希望.”“也就是说,空想社会主义者都不是革命者.他们虽然有社会变革的方案,但并不期望和打算通过无产者的起义来实现社会变革.他们肯定没有从革命或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进行思考.实际上,他们几乎没考虑过自己精心制作的蓝图如何才能付诸实践.正是由于这一原因,他们被称为空想社会主义者.”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基本评价
第一,“空想社会主义在世界历史上却是正确的,因为它是由资本主义产生的那个阶级的征兆、表现和先声”.
空想社会主义就其内容来说是反映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利益的学说,在理论形式上则表现为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家所提出的理性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表现为由理性论这种形式的唯心史观所支配的社会主义学说.
第二,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这种“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首先,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或者是完全没有大工业、或者是大工业刚刚产生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还不够发达.所以,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一般说来还只是表现出它的社会弊病,而没有鲜明地暴露出它的内在基本矛盾.因此,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只能从抽象的理性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的批判,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考察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其次,由于没有大工业,或大工业还很不发达,这一时期或者根本没有现代无产阶级,或者只有萌芽中的现代无产阶级,即无产阶级还没有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因此,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家不能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社会力量,当然也不可能找到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实现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根据社会发展规律展望未来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像自然界的发展一样,具有自己客观的规律,揭示这些规律,就能为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和展望未来提供向导.正如列宁所指出的:“马克思的全部理论,就是运用最彻底、最完整、最周密、内容最丰富的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自然,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马克思丝毫不想制造乌托邦,不想凭空猜测无法知道的事情.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的问题,正像一个自然科学家已经知道某一新的生物变种是怎样产生以及朝着哪个方向演变才提出该生物变种的发展问题一样.”
(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1.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特征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中产生的,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以往旧理论的基础上建立的,也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建立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受到过黑格尔、费尔巴哈、斯密、李嘉图、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影响,但后来又积极地批判和扬弃了他们的思想,并在吸收他们的合理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对资本主义现实进行无情的批判,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有两个主要特点:第一,科学与价值的统一.所谓科学批判,是指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是以科学地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为基础的批判,不是纯粹的道德或情感的批判;所谓价值批判,是指马克思主义是站在无产阶级阶级立场上,以实证事实为根据,揭示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不合理性.科学批判与价值批判结合在一起,使得马克思主义能够成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实践的理论.第二,批判与超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不是全盘否定或一笔勾销,而是要从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得出其否定性的理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就是揭示事物自身内在矛盾的发展,从对现存事物的内在矛盾中找到自我否定的力量.所以,这种发展本身就是一种自我超越,同时也是一种批判.马克思主义是批判中包含着自我发展,发展中又体现着批判,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马克思主义强调:“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是从人与事物的相互否定中、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中去理解事物,从对象的改变和人的改变中去理解事物.一句话,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理解事物.因此,对马克思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 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在科学地批判和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作出的.他们在开始投入社会斗争的洪流的时候,就明确地意识到不能抽象地、随意地谈论未来社会,不应该到哲学家们的书桌里去寻找一切谜底,而应该首先致力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马克思明确指出:“新思潮的优点又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地预期未来,而只是想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成为欧洲最发达国家的主要矛盾,各国工人相继起义.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马克思、恩格斯用唯物辩证法重新研究了以往全部历史,揭示了社会形态的物质基础和发展动力,找到了“用人们的存在说明他们的意识,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人们的意识说明他们的存在” 的道路,创立了唯物史观.恩格斯对唯物史观主要内容的概括是:(1)以往的全部历史(原始社会除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2)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一定时代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不是从来就有的,它以生产的不足为基础,它将被现代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所消灭.(3)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是该社会的现实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它的全部上层建筑,即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组成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归根结底要由这个基础来说明.(4)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不是相反.这种历史观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革命的无产阶级本身是最强大的生产力.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在其中活动的生产关系发生了矛盾.于是这个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就敲响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了变革.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成为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秘密,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的主要内容为: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两个阶级的存在为前提的.一方面是资产阶级,他们占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另一方面是无产阶级,他们一无所有,不得不把自己当成劳动力商品去出卖.雇佣工人不仅要为资本家生产出雇佣劳动力的价值,而且还必须要额外地生产出剩余价值.“无偿劳动的占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通过这种生产方式对工人进行的剥削的基本形式.” 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产阶级所宣扬的所谓公道、平等、正义等口号的欺骗性,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客观性,也说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性.
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发现,社会主义不再被看作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也不是永恒理性的表现,而被看成是两个历史地产生的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必然产物.“它的任务不再是构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体系,而是研究必然产生这两个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那种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并在由此造成的经济状况中找出解决冲突的手段.” 马克思、恩格斯就是沿着这样的思路,揭示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历史规律,阐明了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和方法,指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
(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1.马克思、恩格斯对待未来社会的基本态度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采取了谨慎严肃的态度.他们一贯反对“教条式地预测未来”,反复强调要“从最顽强的事实出发”,一再声明:“我们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脱离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
2.马克思和恩格斯反对对未来社会作详尽的描写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只是指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和方向,不愿意、并且坚决反对规定未来社会的具体细节.关于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马克思、恩格斯只是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分析,或者为了与现存社会作比较,才非常慎重地对未来社会的基本特点作了一些概略的预测.
马克思、恩格斯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针对有人提出的在革命成功后应采取什么措施的问题,马克思尖锐指出,问题“提得不正确”.“现在提出这个问题是不着边际的,因而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唯一的答复应当是对问题本身的批判.”因为“在将来某个特定的时刻应该做什么,应该马上做些什么,这当然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恩格斯也明确表示:“无论如何,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们自己会决定,是否应当为此采取某种措施,在什么时候,用什么办法,以及究竟是什么样的措施.我不认为自己有向他们提出这方面的建议和劝导的使命.那些人无论如何也会和我们一样聪明.” 列宁在谈到未来社会时也写道:“我们可以绝对有把握地说,剥夺资本家一定会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蓬勃发展.但是,生产力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向前发展,将以什么样的速度发展到打破分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把劳动变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这都是我们所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的.” “我们只能谈国家消亡的必然性,同时着重指出这个过程是长期的,指出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而把消亡的日期或消亡的具体形式问题作为悬案,因为现在还没有可供解决这些问题的材料.” 这些论述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对待预见未来的科学态度.
3.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有何本质区别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发展的线索来看,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重要的思想来源.但是,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转变、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已经形成了自己对理想社会的认识方法,从而与空想社会主义预测社会的方法有了本质的区别.
一般说来,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依次经历了三个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虽然三个阶段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各有其鲜明的特点,但它们预测未来社会的方法却是基本相同的.他们都从抽象的理性出发,完全脱离客观现实和社会发展规律,在头脑中幻想出理想社会的图景,并且热衷于对这种图景进行详而又详的描绘.
空想社会主义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这是由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不成熟的无产阶级状况所决定的.在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时期,或者是完全没有大工业、或者是大工业刚刚产生时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化生产还不够发达.所以,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制度一般说来还只是表现出它的社会弊病,而没有鲜明地暴露出它的内在基本矛盾.因此,当时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也只能从抽象的理性观念出发,对资本主义进行道义上的批判,不能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也就不能通过对资本主义矛盾运动规律的考察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对凭空猜想无法知道的事情,他们以唯物史观为根据对未来社会进行了展望,其具体方法是: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阐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现实依据;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通过批判旧世界发现新世界;第三,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对未来世界作详尽的细节描绘,因为,未来社会究竟是怎样的,将完全取决于人们将不得不在其中活动的那个既定的历史环境.
马克思和恩格斯不是以抽象理性为前提来设计未来社会,而是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使人们正确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并为人们展望未来提供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