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 苗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2:46:33

苗族的风俗 苗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苗族的风俗 苗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苗族的风俗 苗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一 饮食习惯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做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二 服饰
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
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
三 建筑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形成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题.
四 节庆
1.赶年场.农历正月,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是赶年场,其日期由各地自行约定.
2.三月三.这是湘西苗族的传统歌舞节.这一天,苗族人民自动集中到约定的歌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尽情欢乐.
3.赶清明.这是湘西苗族特有的大型歌节,又称"清明歌会".
4.看龙场.每年从农历三月谷雨那一天算起,逢辰便是看龙日,习惯称做看头龙后十二天又轮转到辰日,再逢看龙之日,男女老少,均休息一天,踊跃参加.若在这天干了农活,就属于犯忌.因此,苗族人民对于"看龙"的事,非常重视.
5.四月八."四月八"是凤凰县落潮井乡一个小山头的名称.
6.六月六.这是远古遗俗,是苗族人民纪念六个男女祖先,希望自己也能生六男六女,繁衍后代的祭祖活动.
7.七月七.这是苗族的传统鼓会,以吉首、矮寨坡、古丈穿洞一带最为流行.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苗族人民便穿着一新,欢聚鼓场,击节敲鼓,翩翩起舞,纵情欢乐.
8.赶秋.赶秋是湘西苗族的大型喜庆节日之一.每年的"立秋"这一天,苗族人民都要停止农活,身穿节日盛装,邀友结伴,兴高彩烈地从四面八方涌向秋场,参加或观看各种文娱活动.
9.樱桃会.苗山多樱桃树,每当春季樱桃成熟之时,苗族青年男女便相约聚会在樱桃林中唱和山歌,进行社交活动.此种活动,苗语叫做"柳比娃",用汉语直译的意思是"摘樱桃".
10.跳香会.跳香会流行于吉首、古丈、泸溪和沅陵一带,举行此会时,以跳舞为主,兼及其它游艺活动.
五 宗教习俗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多数情况下,鬼被认为是被遗弃或受委屈的灵魂和工具所变成的,常给人类带来灾难、病痛、瘟疫或其他不幸,比如所谓东方鬼、西方鬼、母猪鬼、吊死鬼、老虎鬼等,被称为恶鬼.而有灵性的自然现象常被认为是善鬼,具有一定的神性,如山神、谷魂、棉神、风神、雷神、雨神、太阳神、月亮神等.对于善鬼、恶鬼,苗族人的祭祀之法亦不同.对善鬼有送有迎,祭祀较真诚,对恶鬼则须贿赂哄骗直至驱赶使之远离.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比如牛在厩内以粪便盖身或在厩内打转、将粪踩成圆圈,猪吃猪仔或躺在食槽里,鸭吃鸭蛋,老虎进田,遇到两蛇交尾,母鸡发出公鸡的鸣叫等均属出现了相应的精怪.
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土地菩萨苗语叫土地鬼,一般由几块石头垒成,土地屋多为木制或用三块石板搭成,极为简陋,设于寨旁路口处或大路边行人休息处.家神信仰存在于川黔滇方言的部分苗族中,即在家中设立“家神”偶像.祭桥流行于黔东南大部分地区.龙也是各地苗族的崇拜和祭祀对象.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吃牯脏亦称祭鼓节、鼓社节、鼓藏(牯脏)节,以宗族(鼓社)为单位,每七年或十三年举行一次.他们认为祖先的灵魂寄居中在木鼓里,祭鼓就是敲击木鼓召唤祖先的灵魂来享用儿孙的供品.主祭者称为牯脏头,祭品牯脏牛是专门为此而饲养的.每届祭祀活动前后延续三年之久.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巫术活动由巫师主持.巫师大多是非职业化的.他们在前述各种原生性崇拜和巫术活动中起着主持者的角色,有的地方巫师还兼任寨老.巫师除了熟悉祭祀方法外,大多还能讲述本宗支的谱系、本民族重大历史事件和迁徙来源的路线,熟悉各种神话传说、古歌古词和民间故事,有的巫师还兼有歌师和舞师的职能.所以说,巫师是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的传承人,在苗族社会中充任知识分子的角色.此外,巫师还掌握一定的医术,懂得一些草药,在为人驱鬼的同时,辅以科学的医药手段.
除了这些传统信仰之外,自近代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在滇黔川交界地区、贵州凯里、湖南沅陵等地区有一些苗族群众皈依了基督教,在滇东南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尤其是滇东北、黔西北一带的基督教信仰曾经势头强盛,影响极大.外国传教使团或者传教士们在苗族地区开设了许多的中小学校、医疗机构、甚至实施了一些经济发展项目,对于苗族社会的进步、政治地位的改善起到了不可抹灭的作用.著名的牧师有安顺的党居仁、柏格理、张道慧、王树德等,前二者均殉职苗区.
新中国建立之后,基督教、天主教的影响一度衰微,近年有一定的复苏的趋势.但是,现在基督教、天主教实行“三自”,与1950年以前的基督教信仰在社会组织、社会影响甚至信仰内容方面都有许多的不同.
国外的苗族,在越南、老挝有少数苗族信仰天主教.美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苗族也有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老挝、泰国的苗族也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尽管如此,在他们的社会中,传统的祖先崇拜、灵魂观念等仍在很大程度上的保留.
六 禁忌
产忌: 产妇生育,忌外人入室.不慎误入者,出门时须洗脚,并喝下一碗冷水,以防将产妇的奶水"踩干".
农事禁忌: 苗族人每年第一次往田里送粪归来时忌见外人,若遇之,忌打招呼.栽秧时若见秧田有鱼时忌说鱼,否则鱼会吃秧根.有些村寨,收获小米时留下穗小的不收,若孩子问及,忌说"不要了",要说"它们未长大",否则以后小米因伤心而拒绝再长.在田中忌提及老鼠,惟恐其听到前来糟蹋庄稼,只能以"他们父子"来代称之.忌戊日,正月立春后,凡遇戊日忌动土挑水.
丧葬禁忌: 有些苗族地区,忌男性死于白天,女性死于夜晚,认为时辰不对,死者须再要一异性死者相伴.故死时不适,丧家常请巫师念咒"改",同时做一手掌大小的木棺同葬,示已有伴.忌棺内放铁、铜等非银金属及棉花和涂有桐油之物,以为如是死者在回东方的路上买不了水喝,铁、铜还会折腾死才.
生活习俗禁忌: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苗族的禁忌,据不同的支系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