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注音翻说文解字时看到“珥”的注音是“仍吏切”但切出来的时ri不是er,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2:56:59

说文解字注音翻说文解字时看到“珥”的注音是“仍吏切”但切出来的时ri不是er,
说文解字注音
翻说文解字时看到“珥”的注音是“仍吏切”但切出来的时ri不是er,

说文解字注音翻说文解字时看到“珥”的注音是“仍吏切”但切出来的时ri不是er,
汉语读音的变化
上古汉语指的是商朝至汉朝时期的汉语.
上古音研究的基本方法是从中古汉语(《切韵》音系)倒推上古音 .在中古音的基础上,可以用《诗经》的韵部和谐声系列来推测古代的发音.
古时,除了少数的语言学者外,一般人们不知道一个语言的语音会有发展变化,在阅读先秦古籍时(如《诗经》)发现一些不和谐的音韵,为了求和谐,将这些不谐音的字临时改念,这种做法称作“叶音”.明末学者顾炎武研究认为《诗经》中的每个字都有自己固定的读音,但因先秦时期汉语字音是有着不同于现时发音的语音系统,导致用今音念《诗》会出现韵脚不谐音的情况,但若用先秦的语音系统来读则韵脚自然谐和,就没有“叶音”的必要了.清代学者段玉裁在研究先秦古籍时又发现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谐音字的偏旁与《诗》中的韵脚相吻.他提出了“同声必同部”的理论,为上古音韵学的研究迈出了第一步.
中古汉语是南北朝、隋朝、唐朝时期的汉语,她继承自上古汉语,后来发展为近代汉语.对于中古汉语和近代汉语(有材料称为近古汉语)的分界,有很多不同的意见,大多集中在唐宋时期的归属上.还有学者把中古汉语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中古汉语以切韵音为代表,晚期中古汉语以韵图为代表.研究中古汉语韵母最基本的材料是《切韵》,其次是韵图,由于对《切韵》是否反映实际语音、是否反映一时一地的语音,韵图的等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主元音的差别、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介音的差别等基本问题的理解存在分歧,学者对中古汉语的拟音不完全一致,有时在韵母的归类上也有细微差别.普遍认为韵图中的合口字存在类似u的介音.
中古汉语的韵尾也没有上古汉语中可能存在的辅音丛和浊塞音,但仍然比现代普通话丰富,有-m、-n、-ng、-p、-t、-k、-i、-u等8个.其中-t在一些方言中是-r,-k在一些方言中弱化为-ɣ.
请参看维基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4035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