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火山隧道的解说词250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20:34:34
风火山隧道的解说词250字
风火山隧道的解说词250字
风火山隧道的解说词250字
●世界第一高隧,海拔4905米,全长1338米,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沙暴,都让人望而生畏.
●含土冰层、浅埋地层、热融地质、富冰冻土,难题一个接着一个,都是“世界级”难题本刊记者张建魁7月24日下午2时,我们告别了“大篷车”,继续驱车南行.一小时后,开车的小黄师傅告诉我们,已进入风火山无人区.3时50分,我们来到中铁20局青藏铁路指挥部,这是20局自己建造的一座简易的小院.这里的领导都上工地去了,办公室的一位同志接待了我们.
7月下旬的季节,这在内地大部分地区,白天都能达到30℃以上,可这里的屋子里现在还生着暖气.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们,这里年平均气温在-7℃以下,现在夜间气温也是零下4-5度.就在我们一边吸着氧,一边听办公室的同志介绍情况的时候,室外陡然天气大变,透过窗子望去,风沙骤起,飞云疾驰,还伴有轰隆隆的雷声.
“看来这里的雨是说来就来.”
“现在外面有6、7级的大风,多半是干打雷不下雨,要下也是下雪!”
“咦,下雪?这不是六月雪吗?”
“对,这里六七月份雪和冰雹是最常见的,只是时间都不会太长.”
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室外就风停云散了,老天今儿什么也没下.
20局承建的是青藏铁路第七标段,线路总长36.02公里,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平均海拔4700米,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这一段大多是长年冻土区,冻土层又厚,冬季最低气温达到-40℃.
“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是对这里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到50%,氧分压只有10.87千帕,低于人类生存的极限值11千帕,是真正的“生命禁区”.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0局的钢铁汉子们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题,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贯通.
下午5时20分,在20局同志的指引下,我们决定到风火山隧道现场去实地感受一下.
一路上,一个个关于“风火山隧道”的故事把我们拉回到那场持续了365天的殊死搏击中去.
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显得分外娇艳.风火山隧道建设工地彩旗招展,200名职工身穿桔红色青年突击队队服,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一场恶战、科技之战一触即发.上午11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清脆的爆炸声接连响起,一缕缕白烟飘向蓝天.
一阵爆破过后,眼前的情景让在场的人惊呆了:这些炸出的弃碴,几乎全是晶莹剔透的冰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寒光.这就是被国内外隧道专家称作灾害性地质的“含土冰层”,冰块中的含土量不足20%.风火山,这座千年冰山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孔.这种地质一直被视为隧道施工的“禁区”.面对这一世界级施工难题,由20局总工程师、指挥长挂帅的科技攻关小组,全部冲到了现常紧张的支护工作开始了,突击队队员们迅速冲上了掌子面,喷护的抱起了混凝土喷头,打锚杆的拿起了风枪和铁锤……一切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经过4个多小时紧张激烈的战斗,支护施工全部完成,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初步胜利.随后,经过几轮的掘进和支护施工,摸索出了一套冻岩光面爆破和洞体喷护、支护经验,对施工方案和预案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短进尺、快封闭、严控温、强支护”的施工方案.此方案,在施工中很快奏效,最终一举突破了含土冰层这道难题,同时,也为后续施工闯出了一条新路.
从没有人征服过的风火山,哪肯轻易低头.刚支护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好的发电机房,房顶上的铁皮瓦第二天一早竟不翼而飞;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花生米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砸了下来……狂风、暴雪、缺氧向建设者发起了连续进攻.随着风火山隧道的不断向前延伸,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洞内的空气也越来越稀薄,缺氧使大家胸闷气短,头痛腿软,嘴唇发紫.原来每台风枪只需两个人就可以进行作业,现在需要四个人才能抱得起来,原来一班四个小时,现在两个小时就必须换班.大家心里都明白,在风火山干,就是在透支生命,甚至还会面临死亡的危险.
风火山,时时刻刻都牵动着各级单位和领导的心.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多次亲临风火山隧道,勉励20局要“依靠科技,奋战高原,建设世界第一高隧”;青海盛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派出慰问团,送来了慰问品;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领导也先后来到风火山看望职工.
2001年11月,20局与北京科技大学有关科研人员一道,在风火山隧道研制建成了高海拔大型制氧站,安装了输氧管道,把氧气直接送到了掌子面,整个隧道实现了弥漫式供氧.同时,在隧道内装了氧吧车,职工休息时,可以坐在氧吧车内充分吸氧,解除疲劳.
缺氧难题的攻克,大大改善了施工环境,有力地保障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有了氧气,大家征服风火山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
如果说,风火山隧道施工难,难在高寒缺氧,难在高原冻土,那么,296米长的浅埋地段,足以让人心惊胆颤.
隧道进口掘进222米后,进入浅埋地段施工.其中,覆盖层在8米以内的地段有60余米,该段地质为泥岩全风化层,拱顶2.5米范围内全是富冰和饱冰冻土.
当时,围岩温度在2至5摄氏度之间.这时,裂隙冰开始融化已经形成融化圈.融化的泥交浆,落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大家的心情异常沉重.如果融化圈进一步扩大,支护跟不上,极有可能造成通天大塌方.真正的生死考验开始了.指挥部总工程师任少强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连续对洞温进行测试和围岩监测,随时调整洞内温度,观察温度变化情况;指挥长况成明率领攻关小组研究如何安全通过“浅埋段”的施工方案.经过三个昼夜的试验性变温测控后,攻关小组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基本掌握了洞内各个部位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制定了“弱爆破、短进尺、严控温、强支护、预留核心土”的施工方案,通过实施,效果很好,经过近60天的试验施工,“浅埋段”终于安全通过了,施工进度驶上了快车道,日掘进由1.5米提高到3至5米.
技术人员和职工们在施工中发现,无论是饱冰冻土、原始冰川,还是裂隙冰等地质,都有热融的共性.影响隧道安全施工的主要是冰土,但温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引爆冻土的导火索.
为了消灭“温度”这只拦路虎,攻关小组又与“温度”展开了顽强的较量.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大家认识到,要控制好温度,关键要控制好掘进、支护、入模、养生、拌合时的温度.初期,大家用炉子在洞内加温,不仅温度提升缓慢,还造成洞内空气污染,影响了职工身体健康.后来又采用暖风机增温,可效果仍然不理想.能不能在隧道内使用空调机来控制温度呢?有人提出了这一大胆设想,可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么大功率的空调机.怎么办?经过请教有关专家,多方论证,20局与石家庄铁道学院联合,成功研制开发了大型隧道专用空调通风机.掘进时,用空调通风机把需要的冷气送到掌子面,确保掌子面温度控制在正负5摄氏度之间,满足掘进需要.当支护衬砌时,把不高不低的温度送到支护作业面,保证支护和衬砌时的适宜温度.为了解决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洞门口安装了两台大型蒸气锅炉,24小时集中供热,并建成了两座保温大棚,把拌合站,砂石料、施工用水全部放进保温大棚,使拌合站温度始终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确保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不低于5摄氏度.
控制了混凝土入模温度后,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这就是对混凝土养生温度的控制.在这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们没少费心思.为了保证衬砌后的养生温度,经多次反复实践,最后利用暖气管道,输送需要的热量和温度,采用蒸汽养生法,解决了衬砌后的混凝土养生难题.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施工中的各种温度难题迎刃而解.
按理说,解决了施工中的缺氧难题,控制好洞内施工温度,隧道施工可以顺利进行了.但是,“富冰冻土”又出现了,施工再次受阻.
所谓“富冰冻土”,就是冻土中含有冰体比较多的地质.大家在施工中发观,“富冰冻土”的主要特点与“含土冰层”相似,对温度也十分敏感.为尽快攻克“富冰冻土”这道技术难题,总工程师任少强带领攻关小组向“富冰冻土”又发起了挑战.通过试验,大家发现“富冰冻土”的主要技术难度在于如何改进爆破方法,如何快速提高混凝土支护强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攻关小组决定对工序进行调整,采用“被筒爆破法”.爆破后,迅速向掌子面输送冷风,防止“富冰冻土”遇热融化;同时实施“超前超强”支护,确保围岩稳定.精心的组织,科学的施工,终于制服了“富冰冻土”这一灾害性地质.
2002年9月12日,隧道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隧道双口取得了双双成洞超百米的施工新纪录.
为了风火山隧道,大家吃尽了苦头,由于风火山严重的缺氧,100%的职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吃饭吃不下,睡觉睡不着,大家的体重平均下降了12斤,多的达到了30多斤.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2002年10月19日.就在这一天,铁道部、青海盛西藏自治区等各级领导和专家,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一起把目光聚焦在风火山.随着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长卢春房启动最后一炮贯通的电钮,顷刻间,鞭炮声、掌声、欢呼声,把风火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5时50分,我们来到风火山隧道.洞口顶端“风火山隧道”几个大字十分的醒目,这里因为没有了隆隆炮声和轰鸣的机械而略显平静,一条长长的轨道伸向深深的隧道里去,深处有渐远渐弱的点点灯光.借着灯光,可以看到有人在里面的洞壁上作业,不时有装载水泥的斗车顺着轨道缓慢向洞里滑去.
领我们来的同志说,里面氧气更少,你们不能进去,就在隧道口留个纪念吧!
师:请同学们看文中的这张照片,这就是2002年10月19日,全长1 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时的场景.请大家仔细观察,试着为这张照片写一写解说词.
生:(在照片下书写)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2002年10月19日,全长1 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世人的目光在这里聚焦.风火山隧道口上高高地树起了“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的牌匾.鞭炮声、欢呼声、掌声,把风火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筑路大军们挥舞着彩旗,高呼着“胜利”的口号,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庆他们的胜利.
世界第一高隧,海拔4905米,全长1338米,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沙暴,都让人望而生畏。
●含土冰层、浅埋地层、热融地质、富冰冻土,难题一个接着一个,都是“世界级”难题本刊记者张建魁7月24日下午2时,我们告别了“大篷车”,继续驱车南行。一小时后,开车的小黄师傅告诉我们,已进入风火山无人区。3时50分,我们来到中铁20局青藏铁路指挥部,这是20局自己建造的一座简易的小院。这里的...
全部展开
世界第一高隧,海拔4905米,全长1338米,高寒、低压、缺氧,风雪、雷电、沙暴,都让人望而生畏。
●含土冰层、浅埋地层、热融地质、富冰冻土,难题一个接着一个,都是“世界级”难题本刊记者张建魁7月24日下午2时,我们告别了“大篷车”,继续驱车南行。一小时后,开车的小黄师傅告诉我们,已进入风火山无人区。3时50分,我们来到中铁20局青藏铁路指挥部,这是20局自己建造的一座简易的小院。这里的领导都上工地去了,办公室的一位同志接待了我们。
7月下旬的季节,这在内地大部分地区,白天都能达到30℃以上,可这里的屋子里现在还生着暖气。办公室的同志告诉我们,这里年平均气温在-7℃以下,现在夜间气温也是零下4-5度。就在我们一边吸着氧,一边听办公室的同志介绍情况的时候,室外陡然天气大变,透过窗子望去,风沙骤起,飞云疾驰,还伴有轰隆隆的雷声。
“看来这里的雨是说来就来。”
“现在外面有6、7级的大风,多半是干打雷不下雨,要下也是下雪!”
“咦,下雪?这不是六月雪吗?”
“对,这里六七月份雪和冰雹是最常见的,只是时间都不会太长。”
果然,不一会儿功夫,室外就风停云散了,老天今儿什么也没下。
20局承建的是青藏铁路第七标段,线路总长36.02公里,位于可可西里“无人区”,平均海拔4700米,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这一段大多是长年冻土区,冻土层又厚,冬季最低气温达到-40℃。
“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是对这里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到50%,氧分压只有10.87千帕,低于人类生存的极限值11千帕,是真正的“生命禁区”。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0局的钢铁汉子们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题,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贯通。
下午5时20分,在20局同志的指引下,我们决定到风火山隧道现场去实地感受一下。
一路上,一个个关于“风火山隧道”的故事把我们拉回到那场持续了365天的殊死搏击中去。
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显得分外娇艳。风火山隧道建设工地彩旗招展,200名职工身穿桔红色青年突击队队服,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一场恶战、科技之战一触即发。上午11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清脆的爆炸声接连响起,一缕缕白烟飘向蓝天。
一阵爆破过后,眼前的情景让在场的人惊呆了:这些炸出的弃碴,几乎全是晶莹剔透的冰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寒光。这就是被国内外隧道专家称作灾害性地质的“含土冰层”,冰块中的含土量不足20%。风火山,这座千年冰山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孔。这种地质一直被视为隧道施工的“禁区”。面对这一世界级施工难题,由20局总工程师、指挥长挂帅的科技攻关小组,全部冲到了现常紧张的支护工作开始了,突击队队员们迅速冲上了掌子面,喷护的抱起了混凝土喷头,打锚杆的拿起了风枪和铁锤……一切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经过4个多小时紧张激烈的战斗,支护施工全部完成,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初步胜利。随后,经过几轮的掘进和支护施工,摸索出了一套冻岩光面爆破和洞体喷护、支护经验,对施工方案和预案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短进尺、快封闭、严控温、强支护”的施工方案。此方案,在施工中很快奏效,最终一举突破了含土冰层这道难题,同时,也为后续施工闯出了一条新路。
从没有人征服过的风火山,哪肯轻易低头。刚支护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好的发电机房,房顶上的铁皮瓦第二天一早竟不翼而飞;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花生米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砸了下来……狂风、暴雪、缺氧向建设者发起了连续进攻。随着风火山隧道的不断向前延伸,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洞内的空气也越来越稀薄,缺氧使大家胸闷气短,头痛腿软,嘴唇发紫。原来每台风枪只需两个人就可以进行作业,现在需要四个人才能抱得起来,原来一班四个小时,现在两个小时就必须换班。大家心里都明白,在风火山干,就是在透支生命,甚至还会面临死亡的危险。
风火山,时时刻刻都牵动着各级单位和领导的心。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多次亲临风火山隧道,勉励20局要“依靠科技,奋战高原,建设世界第一高隧”;青海盛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派出慰问团,送来了慰问品;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领导也先后来到风火山看望职工。
2001年11月,20局与北京科技大学有关科研人员一道,在风火山隧道研制建成了高海拔大型制氧站,安装了输氧管道,把氧气直接送到了掌子面,整个隧道实现了弥漫式供氧。同时,在隧道内装了氧吧车,职工休息时,可以坐在氧吧车内充分吸氧,解除疲劳。
缺氧难题的攻克,大大改善了施工环境,有力地保障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有了氧气,大家征服风火山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
如果说,风火山隧道施工难,难在高寒缺氧,难在高原冻土,那么,296米长的浅埋地段,足以让人心惊胆颤。
隧道进口掘进222米后,进入浅埋地段施工。其中,覆盖层在8米以内的地段有60余米,该段地质为泥岩全风化层,拱顶2.5米范围内全是富冰和饱冰冻土。
当时,围岩温度在2至5摄氏度之间。这时,裂隙冰开始融化已经形成融化圈。融化的泥交浆,落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大家的心情异常沉重。如果融化圈进一步扩大,支护跟不上,极有可能造成通天大塌方。真正的生死考验开始了。指挥部总工程师任少强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连续对洞温进行测试和围岩监测,随时调整洞内温度,观察温度变化情况;指挥长况成明率领攻关小组研究如何安全通过“浅埋段”的施工方案。经过三个昼夜的试验性变温测控后,攻关小组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基本掌握了洞内各个部位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制定了“弱爆破、短进尺、严控温、强支护、预留核心土”的施工方案,通过实施,效果很好,经过近60天的试验施工,“浅埋段”终于安全通过了,施工进度驶上了快车道,日掘进由1.5米提高到3至5米。
技术人员和职工们在施工中发现,无论是饱冰冻土、原始冰川,还是裂隙冰等地质,都有热融的共性。影响隧道安全施工的主要是冰土,但温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引爆冻土的导火索。
为了消灭“温度”这只拦路虎,攻关小组又与“温度”展开了顽强的较量。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大家认识到,要控制好温度,关键要控制好掘进、支护、入模、养生、拌合时的温度。初期,大家用炉子在洞内加温,不仅温度提升缓慢,还造成洞内空气污染,影响了职工身体健康。后来又采用暖风机增温,可效果仍然不理想。能不能在隧道内使用空调机来控制温度呢?有人提出了这一大胆设想,可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么大功率的空调机。怎么办?经过请教有关专家,多方论证,20局与石家庄铁道学院联合,成功研制开发了大型隧道专用空调通风机。掘进时,用空调通风机把需要的冷气送到掌子面,确保掌子面温度控制在正负5摄氏度之间,满足掘进需要。当支护衬砌时,把不高不低的温度送到支护作业面,保证支护和衬砌时的适宜温度。为了解决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洞门口安装了两台大型蒸气锅炉,24小时集中供热,并建成了两座保温大棚,把拌合站,砂石料、施工用水全部放进保温大棚,使拌合站温度始终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确保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不低于5摄氏度。
控制了混凝土入模温度后,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这就是对混凝土养生温度的控制。在这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们没少费心思。为了保证衬砌后的养生温度,经多次反复实践,最后利用暖气管道,输送需要的热量和温度,采用蒸汽养生法,解决了衬砌后的混凝土养生难题。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施工中的各种温度难题迎刃而解。
按理说,解决了施工中的缺氧难题,控制好洞内施工温度,隧道施工可以顺利进行了。但是,“富冰冻土”又出现了,施工再次受阻。
所谓“富冰冻土”,就是冻土中含有冰体比较多的地质。大家在施工中发观,“富冰冻土”的主要特点与“含土冰层”相似,对温度也十分敏感。为尽快攻克“富冰冻土”这道技术难题,总工程师任少强带领攻关小组向“富冰冻土”又发起了挑战。通过试验,大家发现“富冰冻土”的主要技术难度在于如何改进爆破方法,如何快速提高混凝土支护强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攻关小组决定对工序进行调整,采用“被筒爆破法”。爆破后,迅速向掌子面输送冷风,防止“富冰冻土”遇热融化;同时实施“超前超强”支护,确保围岩稳定。精心的组织,科学的施工,终于制服了“富冰冻土”这一灾害性地质。
2002年9月12日,隧道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隧道双口取得了双双成洞超百米的施工新纪录。
为了风火山隧道,大家吃尽了苦头,由于风火山严重的缺氧,100%的职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吃饭吃不下,睡觉睡不着,大家的体重平均下降了12斤,多的达到了30多斤。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2002年10月19日。就在这一天,铁道部、青海盛西藏自治区等各级领导和专家,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一起把目光聚焦在风火山。随着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长卢春房启动最后一炮贯通的电钮,顷刻间,鞭炮声、掌声、欢呼声,把风火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5时50分,我们来到风火山隧道。洞口顶端“风火山隧道”几个大字十分的醒目,这里因为没有了隆隆炮声和轰鸣的机械而略显平静,一条长长的轨道伸向深深的隧道里去,深处有渐远渐弱的点点灯光。借着灯光,可以看到有人在里面的洞壁上作业,不时有装载水泥的斗车顺着轨道缓慢向洞里滑去。
领我们来的同志说,里面氧气更少,你们不能进去,就在隧道口留个纪念吧!
师:请同学们看文中的这张照片,这就是2002年10月19日,全长1 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时的场景。请大家仔细观察,试着为这张照片写一写解说词。
收起
风火山隧道,建工时也建了一个大型制氧站。
风火山隧道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界于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全长1338米,进口轨面海拔4905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隧道所处风火山垭口高寒缺氧、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年均气温零下7℃,寒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为“生命禁区”。隧道洞身全部位于冻土、冻岩中,地质岩层复杂,集饱冰冻土、富冰冻土、裂隙冰、泥砂...
全部展开
风火山隧道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可可西里“无人区”边缘,界于昆仑山与唐古拉山之间,全长1338米,进口轨面海拔4905米,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隧道所处风火山垭口高寒缺氧、气温低、昼夜温差大。平均海拔4900米左右,年均气温零下7℃,寒季最低气温达零下41℃,空气中氧气含量只有内地的50%左右,被喻为“生命禁区”。隧道洞身全部位于冻土、冻岩中,地质岩层复杂,集饱冰冻土、富冰冻土、裂隙冰、泥砂岩等恶劣地质于一体。
收起
“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是对这里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到50%,氧分压只有10.87千帕,低于人类生存的极限值11千帕,是真正的“生命禁区”。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0局的钢铁汉子们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题,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贯通。
下午5时20分,在20局同志的指引下,我们决定到风火山隧道现场去实地感...
全部展开
“六月雪,七月冰,一年四季分不清”,是对这里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不到50%,氧分压只有10.87千帕,低于人类生存的极限值11千帕,是真正的“生命禁区”。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0局的钢铁汉子们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题,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的贯通。
下午5时20分,在20局同志的指引下,我们决定到风火山隧道现场去实地感受一下。
一路上,一个个关于“风火山隧道”的故事把我们拉回到那场持续了365天的殊死搏击中去。
2001年10月18日,蓝天白云下的风火山,显得分外娇艳。风火山隧道建设工地彩旗招展,200名职工身穿桔红色青年突击队队服,在工地上紧张地忙碌着……数十台大型工程机械严阵以待。一场恶战、科技之战一触即发。上午11时30分,随着一声令下,清脆的爆炸声接连响起,一缕缕白烟飘向蓝天。
一阵爆破过后,眼前的情景让在场的人惊呆了:这些炸出的弃碴,几乎全是晶莹剔透的冰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寒光。这就是被国内外隧道专家称作灾害性地质的“含土冰层”,冰块中的含土量不足20%。风火山,这座千年冰山终于露出了狰狞的面孔。这种地质一直被视为隧道施工的“禁区”。面对这一世界级施工难题,由20局总工程师、指挥长挂帅的科技攻关小组,全部冲到了现常紧张的支护工作开始了,突击队队员们迅速冲上了掌子面,喷护的抱起了混凝土喷头,打锚杆的拿起了风枪和铁锤……一切紧张有序地进行着。经过4个多小时紧张激烈的战斗,支护施工全部完成,取得了第一回合的初步胜利。随后,经过几轮的掘进和支护施工,摸索出了一套冻岩光面爆破和洞体喷护、支护经验,对施工方案和预案进行了优化,确定了“短进尺、快封闭、严控温、强支护”的施工方案。此方案,在施工中很快奏效,最终一举突破了含土冰层这道难题,同时,也为后续施工闯出了一条新路。
从没有人征服过的风火山,哪肯轻易低头。刚支护好的150平方米的保温大棚,一夜之间被大风撕扯得七零八落;新建好的发电机房,房顶上的铁皮瓦第二天一早竟不翼而飞;刚刚还是晴空万里,转眼之间乌云压顶,花生米般大小的冰雹劈头盖脸砸了下来……狂风、暴雪、缺氧向建设者发起了连续进攻。随着风火山隧道的不断向前延伸,施工难度越来越大。洞内的空气也越来越稀薄,缺氧使大家胸闷气短,头痛腿软,嘴唇发紫。原来每台风枪只需两个人就可以进行作业,现在需要四个人才能抱得起来,原来一班四个小时,现在两个小时就必须换班。大家心里都明白,在风火山干,就是在透支生命,甚至还会面临死亡的危险。
风火山,时时刻刻都牵动着各级单位和领导的心。国家青藏铁路建设领导小组副组长、铁道部副部长孙永福,多次亲临风火山隧道,勉励20局要“依靠科技,奋战高原,建设世界第一高隧”;青海盛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派出慰问团,送来了慰问品;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的领导也先后来到风火山看望职工。
2001年11月,20局与北京科技大学有关科研人员一道,在风火山隧道研制建成了高海拔大型制氧站,安装了输氧管道,把氧气直接送到了掌子面,整个隧道实现了弥漫式供氧。同时,在隧道内装了氧吧车,职工休息时,可以坐在氧吧车内充分吸氧,解除疲劳。
缺氧难题的攻克,大大改善了施工环境,有力地保障了职工的身心健康。有了氧气,大家征服风火山的信心更足了,劲头更大了。
如果说,风火山隧道施工难,难在高寒缺氧,难在高原冻土,那么,296米长的浅埋地段,足以让人心惊胆颤。
隧道进口掘进222米后,进入浅埋地段施工。其中,覆盖层在8米以内的地段有60余米,该段地质为泥岩全风化层,拱顶2.5米范围内全是富冰和饱冰冻土。
当时,围岩温度在2至5摄氏度之间。这时,裂隙冰开始融化已经形成融化圈。融化的泥交浆,落在安全帽上噼啪作响,大家的心情异常沉重。如果融化圈进一步扩大,支护跟不上,极有可能造成通天大塌方。真正的生死考验开始了。指挥部总工程师任少强率领工程技术人员,连续对洞温进行测试和围岩监测,随时调整洞内温度,观察温度变化情况;指挥长况成明率领攻关小组研究如何安全通过“浅埋段”的施工方案。经过三个昼夜的试验性变温测控后,攻关小组拿到了第一手资料,基本掌握了洞内各个部位不同时间温度的变化情况,据此,制定了“弱爆破、短进尺、严控温、强支护、预留核心土”的施工方案,通过实施,效果很好,经过近60天的试验施工,“浅埋段”终于安全通过了,施工进度驶上了快车道,日掘进由1.5米提高到3至5米。
技术人员和职工们在施工中发现,无论是饱冰冻土、原始冰川,还是裂隙冰等地质,都有热融的共性。影响隧道安全施工的主要是冰土,但温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是引爆冻土的导火索。
为了消灭“温度”这只拦路虎,攻关小组又与“温度”展开了顽强的较量。
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大家认识到,要控制好温度,关键要控制好掘进、支护、入模、养生、拌合时的温度。初期,大家用炉子在洞内加温,不仅温度提升缓慢,还造成洞内空气污染,影响了职工身体健康。后来又采用暖风机增温,可效果仍然不理想。能不能在隧道内使用空调机来控制温度呢?有人提出了这一大胆设想,可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么大功率的空调机。怎么办?经过请教有关专家,多方论证,20局与石家庄铁道学院联合,成功研制开发了大型隧道专用空调通风机。掘进时,用空调通风机把需要的冷气送到掌子面,确保掌子面温度控制在正负5摄氏度之间,满足掘进需要。当支护衬砌时,把不高不低的温度送到支护作业面,保证支护和衬砌时的适宜温度。为了解决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在洞门口安装了两台大型蒸气锅炉,24小时集中供热,并建成了两座保温大棚,把拌合站,砂石料、施工用水全部放进保温大棚,使拌合站温度始终保持在10摄氏度以上,确保混凝土入模时的温度不低于5摄氏度。
控制了混凝土入模温度后,新的难题又出现了。这就是对混凝土养生温度的控制。在这方面,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们没少费心思。为了保证衬砌后的养生温度,经多次反复实践,最后利用暖气管道,输送需要的热量和温度,采用蒸汽养生法,解决了衬砌后的混凝土养生难题。通过采取不同的方法,施工中的各种温度难题迎刃而解。
按理说,解决了施工中的缺氧难题,控制好洞内施工温度,隧道施工可以顺利进行了。但是,“富冰冻土”又出现了,施工再次受阻。
所谓“富冰冻土”,就是冻土中含有冰体比较多的地质。大家在施工中发观,“富冰冻土”的主要特点与“含土冰层”相似,对温度也十分敏感。为尽快攻克“富冰冻土”这道技术难题,总工程师任少强带领攻关小组向“富冰冻土”又发起了挑战。通过试验,大家发现“富冰冻土”的主要技术难度在于如何改进爆破方法,如何快速提高混凝土支护强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攻关小组决定对工序进行调整,采用“被筒爆破法”。爆破后,迅速向掌子面输送冷风,防止“富冰冻土”遇热融化;同时实施“超前超强”支护,确保围岩稳定。精心的组织,科学的施工,终于制服了“富冰冻土”这一灾害性地质。
2002年9月12日,隧道掘进突破1000米大关,隧道双口取得了双双成洞超百米的施工新纪录。
为了风火山隧道,大家吃尽了苦头,由于风火山严重的缺氧,100%的职工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吃饭吃不下,睡觉睡不着,大家的体重平均下降了12斤,多的达到了30多斤。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天,2002年10月19日。就在这一天,铁道部、青海盛西藏自治区等各级领导和专家,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新闻媒体,一起把目光聚焦在风火山。随着青藏铁路建设总指挥长卢春房启动最后一炮贯通的电钮,顷刻间,鞭炮声、掌声、欢呼声,把风火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5时50分,我们来到风火山隧道。洞口顶端“风火山隧道”几个大字十分的醒目,这里因为没有了隆隆炮声和轰鸣的机械而略显平静,一条长长的轨道伸向深深的隧道里去,深处有渐远渐弱的点点灯光。借着灯光,可以看到有人在里面的洞壁上作业,不时有装载水泥的斗车顺着轨道缓慢向洞里滑去。
领我们来的同志说,里面氧气更少,你们不能进去,就在隧道口留个纪念吧!
师:请同学们看文中的这张照片,这就是2002年10月19日,全长1 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时的场景。请大家仔细观察,试着为这张照片写一写解说词。
生:(在照片下书写)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2002年10月19日,全长1 338米的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世人的目光在这里聚焦。风火山隧道口上高高地树起了“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的牌匾。鞭炮声、欢呼声、掌声,把风火山变成了欢乐的海洋。筑路大军们挥舞着彩旗,高呼着“胜利”的口号,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欢庆他们的胜利。
收起
“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了!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了!……”随着一阵阵的欢呼声,一辆大型吊车从风火山隧道中缓缓驶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02年10月19日这天,青藏铁路上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在筑路大军和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下终于胜利贯通了。
我们可以看到筑路大军们手舞足蹈,他们舞着旗,拍着手,流着泪,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满心的激动。大家可以看到在筑路大军身后,一块写着“世界第一高隧...
全部展开
“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了!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了!……”随着一阵阵的欢呼声,一辆大型吊车从风火山隧道中缓缓驶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02年10月19日这天,青藏铁路上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在筑路大军和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下终于胜利贯通了。
我们可以看到筑路大军们手舞足蹈,他们舞着旗,拍着手,流着泪,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满心的激动。大家可以看到在筑路大军身后,一块写着“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的标语牌高高悬挂在风火山隧道的上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些筑路大军克服了多少世界级的困难,才凿通了风火山隧道,他们打破了西方媒体的预言,不仅令世界对中国的筑路大军刮目相看,还让西部地区的居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收起
筑路大军们手舞足蹈,他们舞着旗,拍着手,流着泪,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满心的激动。这些筑路大军曾经克服了多少世界级的困难,才凿通了风火山隧道,他们打破了西方媒体的预言,不仅令世界对中国的筑路大军刮目相看,还让西部地区的居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全部展开
筑路大军们手舞足蹈,他们舞着旗,拍着手,流着泪,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满心的激动。这些筑路大军曾经克服了多少世界级的困难,才凿通了风火山隧道,他们打破了西方媒体的预言,不仅令世界对中国的筑路大军刮目相看,还让西部地区的居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收起
“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了!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了!……”随着一阵阵的欢呼声,一辆大型吊车从风火山隧道中缓缓驶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02年10月19日这天,青藏铁路上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在筑路大军和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下终于胜利贯通了。
我们可以看到筑路大军们手舞足蹈,他们舞着旗,拍着手,流着泪,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满心的激动。大家可以看到在筑路大军身后,一块写着“世界第一高隧...
全部展开
“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了!风火山隧道胜利贯通了!……”随着一阵阵的欢呼声,一辆大型吊车从风火山隧道中缓缓驶出。我们永远不会忘记2002年10月19日这天,青藏铁路上全长1338米的风火山隧道在筑路大军和科技人员的艰苦奋斗下终于胜利贯通了。
我们可以看到筑路大军们手舞足蹈,他们舞着旗,拍着手,流着泪,真不知道还能用什么方式来表示自己满心的激动。大家可以看到在筑路大军身后,一块写着“世界第一高隧——风火山隧道”的标语牌高高悬挂在风火山隧道的上方。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这些筑路大军克服了多少世界级的困难,才凿通了风火山隧道,他们打破了西方媒体的预言,不仅令世界对中国的筑路大军刮目相看,还让西部地区的居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的明天。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