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怎么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好详细一点 不要在百度百科上的知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19:32:37
古代人怎么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好详细一点 不要在百度百科上的知识
古代人怎么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好详细一点
不要在百度百科上的知识
古代人怎么参加科举考试的,最好详细一点 不要在百度百科上的知识
流程
先参加院试考秀才,成为秀才后参加乡试考举人,考上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
成为贡士后参加殿试
明、清殿试,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皆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张挂黄榜公布,俗称为“金榜题名”.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统称进士.
考试内容
隋、唐、宋
隋炀帝时的科举分两科,一称明经,另一称进士.虽然唐代大大增加了科目数量,但明经和进士仍是选拔官员的主要科目.
明经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包括帖经和墨义.帖经有点像现代考试的填充,试题一般是摘录经书的一句并遮去几个字,考生需填充缺去的字词;至于墨义则是一些关于经文的问答.进士科的考试主要是要求考生就特定的题目创作诗、赋,有时也会加入帖经.
唐高宗时代以后,进士科的地位慢慢超越了明经,成为科举中唯一的重要科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进士科考生需要发挥创意方能及第,而明经只需熟读经书便能考上.而且进士科的评选标准甚严格,考上的人数往往只是明经科的十分之一.
宋代大部份时间的科举内容与唐代分别不大,但王安石执政时,曾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帖经、墨义和诗赋等考试都取消了,改为以经义(解释经书)、论(对时局的评论)和策(提出解决时弊的办法)作为考试内容.然而,苏轼等人对该项改革提出了强烈的抗议,王安石辩解说:西北人旧为学究,所习无义理,今改为进士,所习有义理.……今士人去无义理就有义理,脱学究名为进士,此亦新法于西北士人可谓无负矣.
元
元代的科举虽然对自身的统治影响不大,但它的内容却有重大转变.第一是科举不再分科,专以进士科取士.第二是考试的指定读物有所变动.新的规定是,如果经义的考试内容包括四书,则以朱熹著述的《四书集注》作为主要的依据.
明、清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在乡试及会试皆以四书的内容命题,要求考生以古人的语气阐述经义,代圣人立言,用八股文作答.八股文有很多格式上的要求,极为讲究形式.只有到了科举最后一关,用以决定名次的殿试,才会改为考时务策问.但是考生答策的内容很多时都并不重要,清朝便惯以试卷的书法取定殿试名次的高低.
而就算是对四书五经的内容,科举亦只要求因循前人的思想,以华丽词藻作出合乎格式的漂亮文章,近乎文字游戏;不能有独立思考、创新见解.考生的实际见识和才学在八股文的要求下反而被忽略.不少考生索性舍四书五经,专门钻研为应付考试而设,称为“帖括”的八股文范文选刻本.当时一些人称八股文为敲门砖,意即考取功名后便可弃之如敝屣.周作人曾将八股文与鸦片、缠足、“阉人”并列,认为是荼毒中国人的四大害.
武举考试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至清朝时改称武科.历史上武举一共进行过约五百次.相对于文科举,武科举较为不受重视.历朝的武举时而被废,时而恢复.而武举出身的地位亦低于文科出身的进士.
唐代
唐代的武举主要考举重、骑射、步射、马枪等技术;此外对考生外相貌亦有要求,要躯干雄伟、可以为将帅者.宋代时规定武举不能只有武力,要副之策略,问孙武兵法等.到了明朝时更改为先之以谋略,次之以武艺,如果在答策的笔试中不及格,不能参考武试.初期的笔试考三题,试策两题,另一题论考四书.后来四书的题目改为默写武经.武试则最少要求骑射九矢中三,步射九矢中五.至清朝时,改为先试马步射,马射二回六矢,中三为合.步射九矢中五为合.之后比并力气,包括拉硬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合格者才考笔试.
宋代
宋以前并没有武状元之设.首名武状元产生于宋神宗时,为福建人薛奕,后与西夏作战时战死.历史上著名由武举出身的武将尚有唐代的郭子仪(唐玄宗开元初年武举异等)、北宋徐徽言(文进士出身,后弃文习武,宋徽宗授武状元)、明代戚继光(明世宗嘉靖年武进士)等.
清代
清代武举分乡试、会试及殿试三级.乡试分三场,首场考马射,二场考步射及技勇,合称外场,三场默写武经.会试亦分三场,内容与乡试相同.殿试于太和殿举行,皇帝亲试.马试立三靶,各距三十五步(一百七十五尺),二回六矢,再射地球一次,中三为合始可考步射,弓以三力为准.步射立一高五尺五寸、阔二尺寸布靶,与射者距三十步(一百五十尺),六矢中二者为合,弓以五力为准.技勇包括拉弓、舞刀、举石.弓分八、十、十二力;刀分八十、一百、百二斤;石分二百、二百五十、三百斤.技勇弓必开满,刀必舞花,石举离地一尺为合.内场默写武经一段,以不错漏及端正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