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尧臣的鲁山山行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6:24:59

梅尧臣的鲁山山行
梅尧臣的鲁山山行

梅尧臣的鲁山山行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注释译文
  ①鲁山:在今河南鲁山县. ②适:恰好.野情:喜爱山野之情.惬(qiè):心满意足.    ③野情:喜爱山野之情   ④随处改:(山峰)随观看的角度变化而变化.   
  ⑤幽径:小路.   ⑥熊升树:熊爬上树.   ⑦何许:何处,哪里.   
  ⑧云外:形容遥远.一声鸡:暗示有人家.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千万条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的山峰,(山峰)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而变化,幽深的小路,令我孤独迷路.   
  傍晚,霜叶落下,熊爬上树,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暗示着有人家,仿佛在回答(只是很远很远).   作品鉴赏
  本诗是作者梅尧臣登山的一个过程,首先表达的是登山抒怀的一种喜悦,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无比的惊喜与心旷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发现有人家的地方还很远很远.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心满意足的心情.   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小路迷糊了的优雅心情.   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个人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像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   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至、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作者简介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诗人,因做都官而被世人称为“梅都官”.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   
  据《至德县志》记载:梅尧臣北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1038)任建德县令,居官清廉正直.去官后,人民缅怀他,把县城改称梅城,并于其官舍西偏,为梅公堂以祀之,后又在梅城后面的白象山半山坡上建起了一座梅公亭以慰其景仰之思,又得以登临之美.梅公亭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元至正二年(1342)、明正德十五年(1520)、清康熙十年(1671)三次重建,民国七年(1918)县长王人鹏再次重修,并作文摹泐于亭基岩壁之上.亭,砖木结构,呈长方形,画栋雕梁,为楼阁式建筑,面筒形黑色陶瓦,四角飞翘,周植古松翠竹,景色宜人.“文革”时梅公亭被毁,今仅存遗址,现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百年来,人们五建五修梅公亭,缘由何在?   他生于农家,幼时家贫,酷爱读书,16岁乡试未取之后,由于家庭无力供他继续攻读再考,就跟随叔父到河南洛阳谋得主簿(相当于现今的文书)一职,后又在孟县、桐城县连续担任主簿职务.在连任三县主簿之后例升知县,召试,赐进士出身,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有梅都官之称.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五年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圆破旧的竹篱,常年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民众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对于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名人,且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形式表达民间百姓的怨愤,人民自然崇敬他、热爱他.所以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东至人民中传诵.   
  梅公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而在诗坛上却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又和欧阳修是好朋友,都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他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诗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写下的大量诗作中,其中写农民的有《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这首诗用农民的口气,申诉了农民遭受的苦难.在《小村》诗中曰:“寒鸦得食日呼伴,老奥无衣犹抱孙,磋哉生计一如此,廖入王民版籍论!”在《陶者》一诗中,他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了贫富对立的社会现象,诗曰:“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住大厦.”尖锐明朗,读后使人强烈地感到不平.梅公在公务之余,还经常步出县衙,流连于建德、东流、池州的青山绿水之间,写了不少咏景咏物咏友的诗,从梅尧臣在建德留下的百篇诗作中,我们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独特风格,它平易而深刻,细腻而贴切,凝炼而又有自由,新巧而又泼辣,他在一向被抒情诗用惯了的短小形式里,能够突破陈规,做到议论突出,谈吐不凡.在山水景物的描绘方面,也形成了刻划个性、摹写细节的特点,给人以新鲜细致的感受.   “南有山原兮,不凿不营乃产嘉茗兮……”这是北宋大诗人梅尧臣所作的《南有佳茗赋》的开篇语.梅尧臣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调任建德(今东至县)县令,直到景佑五年(1038)离任,在建德县为官5个年头,这首脸炙人口的《南有佳著赋》就是他在任时深入官港茶区亲自考察茶叶的生长气候、采摘、制作、出售的全过程后所作,他作罢掷笔,捋须含笑说:“我乃采茶官也!”“采茶官”这是一个多么亲切、谦和的自喻.封建时代的父母官,能把自己与采茶农人紧紧联系在一起,是多么可亲可敬啊!   东至是个老茶区,早在唐代官港的茶叶就火暴商邦,白居易笔下的“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指的就是当时隶属于浮梁地区的官港. 梅公对东至的茶叶推崇备至,不仅著有《南有佳著赋》,且又作诗曰:“山茗烹仍绿,池莲摘更繁”,把茶叶与池莲并为建德之美.所以,北宋以后建德的茶叶就已负盛名,到了元代就成了十大名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