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维吾尔族的简介,急用!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1:49:48

只要维吾尔族的简介,急用!
只要维吾尔族的简介,急用!

只要维吾尔族的简介,急用!
维吾尔族是中国北方的一个古老民族.历代史书上的“袁纥”、“韦纥”、“回纥”“回鹘”都是维吾尔族的不同音译.蒙古汗国以后,回鹘泽称“畏吾尔”、“畏兀儿”.民国24年(1935年),新疆省政府定为“维吾尔”,沿用至今.
  维吾尔族在新疆有其悠久的历史.袁纥是5世纪建立于车师西北的高车国的成员.公元9世纪40年代,住牧在蒙古高原上的回鹘部族因内乱和自然灾害的侵袭,分三支迁徙,其中一支进入北疆地区.
  文化生活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使用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维吾尔文.由于民族之间长期频繁的交往和学习,许多维吾尔族人兼通汉语和哈萨克语.
  维吾尔族有灿烂的民族文化.早在11世纪70年代,哈喇汗王朝时的玉素甫·哈斯·哈吉甫所著《福乐智慧》叙事长诗,马赫穆德·喀什噶尔编著的《突厥语大辞典》,都闻名遐迩.民间文学也十分丰富,有不少著名的故事、寓言、笑话、诗歌、民谣和谚语.《阿凡提的故事》在维吾尔族群众中广泛流传.尤其是民间歌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单调高昂,节奏欢快、活泼、优美、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每逢盛大节日和喜庆吉日,或是劳动之余,维吾尔族男女老幼都要伴着“达甫” (手鼓),唱起悠扬激越的民间歌谣.
  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麦西来甫”(聚会的意思)是维吾尔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每逢佳节、婚事、喜庆活动都要演唱和舞蹈.乐曲热情奔放,舞姿轻巧优美.开始时,一人高唱序曲,接着手鼓响起,众人齐唱,歌声悦耳,旋律欢快.人们被邀对舞,扬手顿足、旋转翩跹.高潮迭起,情绪炽烈,欢歌笑语,令人心驰神往.
  此外,维吾尔族的民族建筑、民族医术等都以独有的民族特色而闻名.
  维吾尔族的建筑物有其独特风格.房屋方形,有较深的前廊;室内凿壁龛,并饰以各种花纹图案.旧式房屋多系土木结构,窗子较小,房顶开一个窗,通风采光差;室内进门有一连灶土炕,用来做饭取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住房质量逐渐提高,有的住进了楼房.即便是自建的平房,一般也比较宽敞明亮通风.厅室布置整洁朴雅,四壁呈白色泛蓝,挂的壁毯,靠墙置床,被褥均展铺于床罩或毛毯之下,床上只摆设一对镂花方枕.室中央置长桌或圆桌,家具及陈设品多遮盖有钩花图案的装饰巾,门窗挂丝绒或绸类的落地式垂帘,并衬饰网眼针织品.地面多装饰民族图案.维吾尔族人喜欢在庭院中种植花卉、果树和葡萄,整个环境显得雅静、清新.
  传统节日
  维吾尔族主要节日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肉孜节意译为“开斋节”.按伊斯兰教教规,节前一个月开始封斋.即在日出后和日落前不准饮食,期满30天开斋,恢复白天吃喝的习惯.开斋节前,各家习惯炸馓子、油香、烤制各种点心,准备节日食品.节日期间人人都穿新衣服,戴新帽,相互拜节祝贺.肉孜节过后的第七十天是古尔邦节,意译为“宰牲节”.有经济条件的人家要宰羊,邀请亲友邻居来家做客.
  以上两个节日,各清真寺都打鼓、吹奏唢呐欢庆,召唤维吾尔族男人们到各自所在地的清真寺内会礼,向真主祈祷.会礼散后,先上坟,然后各家请阿訇到家诵经.
  民族婚礼
  婚姻礼俗在一个民族的习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最能表现这个民族礼俗的特点.维吾尔族的婚礼习俗是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维吾尔人的婚礼较为隆重,充满欢乐的气氛,婚典通常要举行两、三天.婚礼的第一天,新郎、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的家里设宴招待来宾,人们弹着都塔尔、热甫,打着手鼓,唱跳舞,院子里充满了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的欢乐气氛.这一天,新娘上漂亮的衣服,由伴娘及前来祝贺的朋友们陪同,集在邻居家里,新娘坐在炕角的地毯上,女伴们在屋内有限的空间,唱跳舞,尽情欢乐,等候迎新队伍的到来.新郎也由伴郎及前来道喜的朋友陪伴,集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和朋友们弹琴、唱跳舞、说笑,尽情地为婚礼助兴,并且耐心地等待着接亲时刻的来临.整个婚礼过程中,新娘及新郎的朋友们使婚礼沉浸在欢乐喜庆的气氛之中.在举行婚礼的前一天晚上或当天早晨,举行“尼卡”的宗教仪式,由阿訇诵经证婚.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之后请他们吃一块在盐水中浸泡过的馕.下午,新娘穿上婚礼服,修饰得如花似玉,头蒙面纱在家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穿戴一新,在亲友的簇拥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路上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吹着唢呐、弹着热甫,兴高采烈地高唱“迎新娘”.
  当女方的亲友们得知迎亲队伍到来时,立即把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队伍进门.女方盛情招待前来迎亲的人们,人们在新娘家的院子里跳一会儿舞,以增添喜庆的气氛.迎亲的人们离开女方家前,新娘要辞别父母,请求父母为自己祝福,新娘的父亲在众人面前为女儿祝福和祈祷,新娘难免要流下依依不舍的泪水.这时小伙子们唱起了“劝导”.
  迎亲队伍返回时,迎亲的小伙子打起手鼓、弹着热甫,唱着喜走在前面,整个迎亲队伍充满着欢乐的气氛.新郎和新娘分彩车随后,迎亲队伍的妇女们跟在后面.按传统习惯,迎亲队伍经过的路上,乡里乡亲可以“拦驾”,不让迎亲队伍通过,迎亲队伍向拦路者赠送礼物后,方可继续前进,这主要是为了使婚礼的喜庆气氛更加热烈.
  当迎亲队伍簇拥着新郎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在门前点燃一堆火,让新娘从火堆上越过去.婆家还要在地上铺新布,维吾尔族称这块布为“帕炎达孜”,一般要从院门一直铺到屋门.来宾中的妇女站在新布两旁夹道欢迎.进屋坐定后,青年男女唱跳舞进行揭面纱仪式,其中一人利用跳舞的机会迅速地揭去新娘的面纱,新娘即起身向大家行礼.然后客人们入席吃喜宴.喜宴之后举行舞晚会,大家尽情地唱跳舞,以示庆贺.几乎所有的人,都随着鼓点翩翩起舞,欢乐的气氛达到高潮,直到深夜人们才离去.婚后第二天早晨,新娘由伴娘陪同,去公婆屋里行礼问安.公婆热情接待并向新娘及伴娘赠送礼物.这一天早晨女方家给新郎新娘送来早餐(维吾尔语称“依斯克力克),一般为抓饭和薄皮包子.早餐之后新郎由伴郎和一、二个朋友陪同,去给父、母行礼问安,父母同样热情接待并向新郎等人赠送礼物.婚后一周内,双方家里都举行“其尔拉克”,彼此宴请亲友.到此,整个婚礼仪式才告结束.
  维吾尔族婚礼的举行方式,由于地区的不同,举行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城市和农村也不一样.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城市里的维吾尔族婚礼增添了不少符合时代精神的内容.
  民族葬礼
  维吾尔族的葬礼是一件隆重而又严肃的礼仪.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后,葬礼仪式皆按伊斯兰教的礼仪进行,盛行土葬.维吾尔人认为在星期五、肉孜节、古尔邦节去世是死者的幸福.许多民族都有“落叶归根”的习俗,而维吾尔族却更为讲究这一点,他们愿意在自己家一两天也可以,但最多不超过三天,以免尸体腐烂.葬前,要由专门的人员为死者净身,一般请清真寺的买僧和一、两位年长的男性为死者净身,若死者是女的,则请年长的妇女或布维来为死者净身,童男童女男女都可以洗.洗净之后,用新白布将遗体缠裹起来,一般男的缠三层,女的缠五层.净身时,其他人不得入内.如患者无望时,他们便回到家里,而不愿死在病房;有人突然在外地去世,家属也要千方百计把尸体运回家乡埋葬.
  维吾尔人在家里去世后,对死者进行一番处理之后,才去向有关亲友报.特别是对老年人的去世,讲究比较多一点.人去世后,其面部要朝西安放,并用干净白布遮盖,用布绑住其下巴,使其嘴闭住,使人感觉死者安详地睡在那里.维吾尔族实行速葬,一般情况下,人死后,尸体在家停放时间不长,早亡晚埋,晚亡午葬,若其子女在外,等在净身的门前替死者祈祷赎罪(小孩子不进行赎罪仪式).净身后,将尸体放在“塔五提”(抬尸木架)里,并盖上布单,由亲友护送到清真寺举行葬礼(妇女不参加葬礼).进寺后,首先做“伊斯卡特”,意思为最后一次施舍,将分好的钱及财物给寺里的阿訇和其他人.然后行“站礼”,由阿訇念经、祈祷.此后,即送往墓地土葬.墓坑成长方形,长2米,宽1米左右,深近2米.壁开洞,置尸体于洞中面朝西.入葬前,由阿訇念经,所有参加葬礼的人各抓一把土,在念经后撒在尸体周围,之后用土块把洞口堵死,再填平直坑.坟的外形大都是长方形,有的还修成宫殿的样子.维吾尔人家一旦有了事,其亲人均失声痛哭,邻里街坊一旦听到哭声立即前来悼念,进行安慰.每来一批吊唁的人,死者的亲人就失声大哭一次.边哭边唱,维吾尔族的没有统一的词和内容,而由唱者自编.内容主要是颂唱死者的德性,表达死者亲人对失去亲人的悲痛心情等.死者的近亲好友一般要系白腰带,妇女除系白腰带外,还要披白盖头.
  葬礼结束后,要在人死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举行“乃孜尔”.“乃孜尔”是“祭事”的意思,是对死者表示缅怀和哀悼的主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