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0:37:12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
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精神有两个方面意义:“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推究事物的原理而获得识 知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格物致知是宋明理学中二程和朱熹的主张的方法论,但是他们主张的格物致知并不是为了求得真理,而是指明道德之善,在高中历史教科书必修三中有(高二)。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
释义:
【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
全部展开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
释义:
【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发行的第五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收起
词典解释
【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英文翻译
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1.to stud...
全部展开
词典解释
【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示例】:顾彼西洋以~为学问本始,中国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严复《原强》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的英文翻译
以下结果由译典通提供词典解释
1.to study the phenomena of nature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to study the nature of things
格物致知精神
其基本意思是说:考察事物,获得知识。
格物致知这个成语家喻户晓,是中国古代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对古代科学发展从思想上有所影响, 这一词语最早见于先秦经典《礼记·大学》,是该书所提出的儒者求学八阶段的初始两个阶段:“古人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一段话,是儒家学派为实现自己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思想而提出的阶段性行为目标。这一程序性行为纲领的起始就是格物致知。由此可见格物致知在儒家学说中的确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格”、“物”在古代用法均很广泛,这一段话,在孔子时代大概并不难解,孔氏本人未做解释,孔门弟子对格物致知含义亦未阐发,这导致后人在理解格物致知含义时出现很多歧义,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的哲学倾向对之做出合乎己意的解释,这就使得在此问题上,真正出现了百花齐放局面。 由此,我们今天倘要明白格物致知原意,就要把它放在产生《礼记·大学》的时代,参考儒家其他经典,尤其是孔子的认识论思想,综合加以考察。据后人的研究,《礼记·大学》主要表述了孔子及其弟子曾子之意,而孔子在当时即以博物著称,知道很多别人不知道的事情,这自然与其治学方式有关。在另一儒家经典《中庸》中,孔子的孙子子思指出了儒家所主张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叫做“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孔子之所以博学,其治学方式不能有异于此。由此,《中庸》的强调可以看做是对格物致知学说的注解。即通过广泛学习,细致研究某事某物,并身体力行,脚踏实地去实践体会,就可以获得真知。所以,格物致知强调的是通过对事物的考察、检验或穷究,来获取正确认识,这可以认为是其本来的含义。 实际上,因为格物致知学说具有研究客观事物以获取知识的含义,一些重视研究自然的有识之士也借用这一口号,赋予它新的内涵,用以阐发自己的思想。例如王夫之即曾这样说过:“密翁(方以智)与其公子为质测之学,诚学思兼致之实功。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唯质测为得之。若邵康节、蔡西山,则立一理以穷物,非格物也”。(《搔首问》)王夫之所提到的“质测之学”,是方以智的创举,它的中心内容是要求以实证方法研究自然现象。王夫之认为只有质测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这赋予格物致知学说以崭新含义,标志着这一术语已经进入自然科学范围。 随着明末清初科学技术的传入,中国人研究自然现象的热情也高涨起来。这时人们谈论格物致知,很多情况下都意味着研究自然以获取知识。古老的格物致知学说获得了新生,成了人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理论根据。清末翻译的西方科技书籍,有些径以“格致”名之。格致一词成了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部门的统称。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写道:“在这学堂里,我才知道在这世上,还有所谓格致、算学、地理、历史、绘图和体操”。他所说的格致,就是指的这些自然科学。在中国传统科学与西方科学技术合流过程中,格物致知学说以独特方法参与并加速了这一过程,从而在科学技术史上取得了一席永久立足之地。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