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不厌诈讲了什么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9:58:11

兵不厌诈讲了什么故事
兵不厌诈讲了什么故事

兵不厌诈讲了什么故事
兵不厌诈:用兵作战时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以取得胜利.
  语出《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关于这个成语的例子(典故)就很多.举几个吧.
  晋文公的
  公元前633年,楚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求救.第二年春天,晋文公派兵攻占了楚的盟国曹国和卫国,要他们与楚国绝交,才让他们复国.楚国被激怒了,撤掉对宋国的包围,来和晋国交战.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
  晋文公重耳做公子时,受后母迫害,逃到楚国,受到楚成王的款待.楚成王问重耳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美女、绸缎等等,您都有了,我能给您什么呢?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国执政,万一遇到两国发生战争,我就撤退三舍(舍为十里).如果楚国还不能谅解,双方再交手.”
  为了实现当年的诺言,晋文公下令撤退九十里.楚国大将子玉率领楚军紧逼不舍.
  当时,楚国联合了陈、蔡等国,兵力强;晋国联合了齐、宋等国,兵力弱.应该怎样作战呢?晋文公的舅舅子犯说:“我听到过这样的说法:对于注意礼仪的君子,应当多讲忠诚和信用,取得对方信任,在你死我活的战阵之间,不妨多用欺诈的手段迷惑对方.你可以采取欺骗敌军的办法.”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战国时孙膑拜庞涓的
  魏国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答应出兵救韩.
  魏国眼见胜利在望之际,又是齐国从中作梗,其恼怒愤懑自不必多说.于是决定放过韩国,转将兵锋指向齐军.其含义不言而喻:好好教训一下齐国,省得它日后再同自己捣乱.魏惠王待攻韩的魏军撤回后,即命太子申为上将军,庞涓为将,率雄师10万之众,气势汹汹扑向齐军,企图同齐军一决胜负.
  这时齐军已进入魏国境内纵深地带,魏军尾随而来,一场鏖战是无可避免了.仗该怎么打,孙膑胸有成竹,指挥若定.他针对魏兵强悍善战,素来蔑视齐军的实际情况,正确判断魏军一定会骄傲轻敌、急于求战、轻兵冒进.根据这一分析,孙膑认为战胜貌似强大的魏军完全是有把握的.其方法不是别的,就是要巧妙利用敌人的轻敌心理,示形误敌,诱其深入,尔后予以出其不意的致命打击.他的想法,受到主将田忌的完全赞同.于是在认真研究了战场地形条件之后,定下减灶诱敌,设伏聚歼的作战方针.
  战争的进程完全按照齐军的预定计划展开.齐军与魏军刚一接触,就立即佯败后撤.为了诱使魏军进行追击,齐军按孙膑预先的部署,施展了“减灶”的高招,第一天挖了10万人煮饭用的灶,第二天减少为5万灶,第三天又减少为3万灶,造成在魏军追击下,齐军士卒大批逃亡的假象.
  庞涓虽然曾与孙膑受业于同一位老师--鬼谷子先生,可是水平却要相差孙膑一大截.接连3天追下来以后,他见齐军退却避战而又天天减灶,便不禁得意忘形起来,武断地认定齐军斗志涣散,士卒逃亡过半.于是丢下步兵和辎重,只带着一部分轻装精锐骑兵,昼夜兼程追赶齐军.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进至马陵(今山东郯城一带).马陵一带道路狭窄,树木茂盛,地势险阻,实在是打伏击战的绝好处所.于是孙膑就利用这一有利地形,选择齐军中1万名善射的弓箭手埋伏于道路两侧,规定到夜里以火光为号,一齐放箭,并让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皮剥掉,在上面书写“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字样.
  庞涓的骑兵,果真于孙膑预计的时间进入齐军预先设伏区域.庞涓见剥皮的树干上写着字,但看不清楚,就叫人点起火把照明.字还没有读完,齐军便万弩齐发,给魏军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打击,魏军顿时惊恐失措,大败溃乱.庞涓智穷力竭,眼见败局已定,遂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连续大破魏军,前后歼敌10万余人,并俘虏了魏军主帅太子申.
  东汉虞诩
  东汉安帝时,羌族在汉边境骚乱,包围武都郡.安帝派虞诩去做武都郡太守,虞诩带精兵去赴任,途中他用增灶、弱弓硬弩的办法,用计打败了羌族的进攻,让武都郡恢复了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