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名烈士有哪些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9:59:29
革名烈士有哪些人
革名烈士有哪些人
革名烈士有哪些人
黄继光,刘胡兰,董存瑞
周洪涛 李晓辉 刘震东 易风 王清琪 赵崇德 周洪涛 周洪涛
吕大千 梁泽庵 汤卜生 罗炳辉 戴安澜 周树东 焦勇、李士祥 易安华
顾世廉 王甲本 黄煦 符竹庭 赵渭宾 梁鉴堂 张玉润 吴振江
马禄 王满仓 黄骅 张峻峰 张晓五 何云 高庆潭 高莹
陈达 傅惠轩 程延章 王栋臣 王空雁 方梓生 史子谦 王丽
杨经国 杨凤来 崔曙光 聂庆泰 马克昌 丁亦民 陈子斌 孙毅民
杨宏明 范立轩 王金庶 郭陆顺 黄诚 左权 杨靖宇 张自忠
王文才 王文才 巩秉荣 田绍文 杨桂祥 张太西 贾全明 陶志才
杨贵彦 王风山 冯学忠 张海萍 罗文坤 姚显微 徐克强 崔显堂
程世璋 邓吉熙 王文兴 朱自谨 赵德荣 陈金发 吴晓岚 郑明德
储凤池 孙彩云 兰小川 朱平 武宝书 仝兰丑 曹维新 王仁
胡正林 胡仁甫 郭声 路垣 方影 蒋仁坚 杨瑞年 陈史展
严兴让 许振武 高路易 何永雄 丘影 白塔 薛克伯 史进
史镜 邓复生 王之燕 肖正纲 徐瑞芳 项牲 项永章 骆其峰
郑玉奎 王斌 方允熙 于时雨 程时轩 宁心力 瞿祖辉 陈里夫
杨华年 林夫 陈达仁 胡珍水 沈韬 黄刚培 王铁夫 汤定波
钟福生 蔡良 蔡良 崔兰仙 戴庆哲 韩彬如 汪德祥 张衡宇
邸玉栋 薛忠民 钱立华 杨茂林 祖华石 黄君珏 洪德生 胡永康
梁应瑞 陶先秀 范克明 应振有 金树森 张鸿九 路牟班 瞿志仁
瞿淑 杨德环 周饮冰 陈德铭 陈德荣 陈冠军 郑平 白云
田润民 王庆福 冯志召 穆增华 冯裕祥 冯辉 王造时 汤振
徐宝珊 黄志远 程九仞 冯立平 冯达飞 环会 邱祖明 殷益文
宋枫林 钟袁平 谷文焕 巩计仓 余丕铎 左权 王传馥 海凤阁
阎紫琴 张仁槐 张风亭 喻海波 郭文联 张贵卿 罗天 杨文波
吴勤 朱世勤 许方伟 吕鸿飞 陈海泉 黄彬 洛洪章 谢翰文
戴安澜 司宗文 漆绳祖 王心宽 韩秩吾 王勤益 礼文彬 张麒麟等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是举不胜举.
江西是中国革命的摇篮,中央苏维埃政府所在地,长征的出发地.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瑞金、于都、兴国将军县让人耳熟能详.江西为中国革命牺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达25万人之多…….
1934年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陷入困境.10月7日至10日,中共中央、中革军委、主力红军第一、三、五、八、九各军团,从江西瑞金、会昌、兴国、福建长汀等地向集结地于都开进,准备突围转移.10月16日,各部队在于都河以北地区集结完毕.中央根据地除留下项英、陈毅、毛泽覃等苏区中央局委员,以及红24师、10多个独立团及地方部队一万六千余人外,10月17日,中央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等军团和后方机关共八万六千余人,辞别乡亲父老,跨过于都河,开始了漫漫征途.
红军走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苏区人民,史料记载,中央根据地失守后,留守瑞金的红军干部及人民群众被杀害者达12万余人,宁都被杀绝8300多户,有18000人被屠杀;兴国被害2142人,被捕6934人,逃亡3410人;于都被敌人屠杀3000余人……
江西人民为了革命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
3月11日至18日,本报《长征》报道组记者来到江西,辗转于江西南昌、瑞金、兴国、于都和赣州之间,在追寻70年前那段硝烟弥漫的悲壮岁月中,听到了许多动人的故事.于都河畔:东门渡口涛声急
历史背景——8.6万人从这里踏上长征路
于都,原名雩都,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因北有雩山故名,1957年6月1日起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于都.于都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东部贡水中游,东连瑞金、会昌县,南接安远县,北靠兴国、宁都县,素有“六县之母”之称.
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集结地和出发地.1934年10月16日傍晚开始,中央红军第一、二纵队,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中央机关纵队8.6万余人,集结于都河畔,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于都有6万儿女参加红军,10万余人支前参战,有史可查的烈士达16300余人.
当年,于都老表为了搭浮桥帮助红军渡过于都河(贡江),从山上砍下毛竹编成竹排用船拖到渡口,还搬来了门板、床板.有的老人,甚至送去了自己的寿木.周恩来为此曾动情地说:“于都人民真好,苏区人民真亲.”如今,在当年红军渡江的8个渡口,全部架起了桥.长征大桥、红军大桥、于河大桥等成为于都人民缔造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
记者现场采访———
(时间:3月12日至15日;地点:于都县城、贡江河畔)最后一个知情的老船工走了
“送红军,到江边,江上穿呀穿梭忙;千军万马渡江去,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红军,革命成功早回乡……”这首当时红军离开于都时姑娘们唱的送别歌.
5月12日上午,雨后初晴,记者来到于都河畔东门渡口.五六百米宽的江面,江水翻腾.系在岸边的几条敞口小渔船,在水面不停颠簸.当年红军靠什么交通工具跨过了天险?难道就是这一艘艘小渔船?
“没错,除了搭浮桥,就是靠这些渔船.”62岁的退休医生李明荣说,他父亲李声仁清楚记得当年冒着危险,摇着渔船把红军送到了河对岸.“直到上个世纪70年代,他才向我们提起这事.”
李家16代人都是于都河上的打渔人.李父去年过世,享年87岁.于都河畔的涛涛江水,送走了最后一个知情的老船工.那段尘封的记忆,记者只有通过李家后人的口耳相传而来.
“父亲记得那天好像是重阳节(1934年10月16日)中午,他与我那当童养媳的母亲正在船上织渔网,忽然,看见岸边来了几个‘官兵’(红军干部).他们喊道,‘老表,请你们把船靠过来,给你们讲个事情.’父母便把船划到岸边.红军干部问,‘今天晚上打渔吗?’父亲回答,‘我们经常都是晚上打渔.’红军干部脸上有点犯难,喃喃自语,‘没船,过不了河,怎么打白狗子?’父母听后,就告诉他,我们不但可以用船送你们,还愿意去动员其他船老板.”
当天晚上,红军沿江找来几十条船停放在离县城10多公里外的鲤鱼塘.大船每次坐8人,小船4人,来回一趟半小时左右.“父亲说,红军的纪律真好,晚上6点左右,部队开始渡江,不打灯也不说话,很讲秩序.”
李明荣听父亲说,他们一直来回摇船到第二天早上5点才回家.休息一天后,第三天晚上,所有的船只又去了.次日凌晨渡江结束前,红军将船老板召集在一起,临时开了一个短会.红军给每一条船发了三斤大米、一块银元,并诚恳地告诉他们:“红军不会忘记你们渔民兄弟.今后,我们一定会回来.”
红军一走,所有船老板纷纷逃到外地谋生.“怕被国民党反动派清算,父母顺着下游走,到赣州的万安县一带撒网捕鱼,连春节都不敢回家.这段往事被雪藏了40年,直到‘文革’后他才讲起.”
李声仁打渔打到76岁腿脚不灵便了,才收拾行头上岸.李明荣回忆,“父亲生前,每到过年过节或做寿,喝了酒,高兴了,就爱讲送红军的故事,大人小孩一下就围了过来.”兴国将军县:不是将军的普通人
历史背景——2万余烈士与54位将军
兴国历史悠久,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北宋大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以年号“太平兴国”为县名,至今逾千年.
兴国素有“山歌之乡”美誉.客家先民在潋江两岸,历经沧桑,生生不息,“哎呀嘞”的歌声此唱彼和,不绝于耳.1933年5月,在扩大百万铁红军的口号声中,兴国人民在县城鸡心岭、筲箕窝等地搭起歌台,各区、乡歌手轮番登台,连唱三天三夜,场景蔚为壮观.歌声中,兴国上至五十岁的中年,下至十岁的少年,几乎都报名参加红军.地方赤卫队、少先队,整营整连集体加入红军.三天之内,组建起兴国模范师、少共国际师、中央警卫师开赴前线,受到中央嘉奖.1934年10月,中央红军12个主力师中的7个主力师就是从兴国踏上长征征途的.据统计,在当时兴国全县23万人口中,参军参战达8万之多,占青壮年的80%;革命烈士23179名,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12038人.兴国走出了54位共和国将军,被人们誉为“将军县”.
记者来到这里关注的是更多的普通红军战士,他们的命运如何?
记者现场采访——
(时间:3月12至13日;地点:将军园、长冈乡)老红军钟发镇:冒险逃出魔爪
钟发镇,兴国县长冈乡长冈村人,1919年生,1932年参加红军,长征时为红五军团宣传员,后参加西路军,为红九军译电员,曾参加西路军第一场大血战——古浪战斗.红九军被打散后,又给李先念当译电员,在激烈的战斗中,为李先念翻译陕北发来的密电——关于“西安事变”的电报.古浪战斗后被俘,幸得到江西老乡——国民党一位团长的小姨太帮助,逃回家乡务农,一直没有被落实红军身份.1973年,钟写信给徐向前、李先念,特别提到了“西安事变”电报翻译时的情景.徐向前、李先念将信件批转给江西省委,才恢复其红军失散人员身份.
听说《重庆晚报》记者远道而来采访红军,老人很兴奋.“我13岁参加红军时,还没枪杆高.我先是去照顾伤员,然后当宣传员、译电员,没想到在古浪战斗后,落入了敌人手中.”钟回首往事,感慨万分.
那一年冬天,钟所在的部队只剩下9人在祁连山一带打游击,“晚上冷,我们砍了一堆柴烤火,但后来才知道没水灭火.第二天早上,火不但没熄,还升起一股烟.敌人发现目标,将我们包围……”
“国民党军官绑住我们,一个个盘问.一起被俘的还有两个四川的女战士.第二天,女战士和我被押送到西宁国民党李团长家.我被派去照顾他父亲,她们就去照顾李团长的小姨太——江西樟树的一个老乡.”正是靠和那个小姨太的老乡关系,钟发镇才死里逃生.
他在李团长家呆了一年左右,后被丢到黄河边开荒种地.一个国民党士兵告诉他,“你的命真大,其他几个人都被砍了脑壳,埋掉了.”
他决定逃出魔爪.“一天,我告诉军需官,想回李团长家看一下他父亲.军需官答应了.”他径直找到李的小姨太,希望能在她的帮助下返回老家.不久,军需官跑到小姨太家问情况.小姨太将钟锁进衣柜,应付了一阵,把军需官打发走了.
小姨太找保长为钟开了一张路条,并送了一点盘缠.钟趁着夜色,逃到兰州.过了黄河.“我想去延安,但黄河已被日本人封锁.我只好从安徽、洛阳、湖北一带沿路乞讨,经樟树回到老家,前后花了4个月.”
回家后,钟主要是务农.现在,他每个月从政府那里领800元生活费,补贴也比较优厚.“我这一辈子,唯一遗憾的是自己逃生后,再没有机会为革命做贡献,远不如大哥那样,最后战死沙场.”70年,她从青丝等到白发红军烈士遗孀池煜华的故事
“哇哩(说了)等你就等你,唔(不)怕铁树开花水倒流,水打石子翻身转,唔(不)知我郎几时归?”在兴国,记者采访到一段凄美的红色爱情故事.
在兴国茶园乡教富村一座百年老屋里,记者见到了住在这里的一位兴国籍烈士遗孀——1935年牺牲的中共苏区中央分局委员、少共中央分局书记李才莲的妻子池煜华.这位94岁高龄的老人,自丈夫参加红军后,每天拿着丈夫留给自己的惟一信物——一面老镜子,在百年老屋前倚门守望,从青丝盼到白发.这一等,就是70年……
“他总有一天会回来.”池煜华始终坚信这一点.因为李才莲离别时曾向她反复叮嘱,“现在斗争很残酷,什么谣言都有.如果哪一天别人说我牺牲了,你千万不要相信,无论如何,你要等着我.革命成功了,我一定会回家.要是想我了,就看看这镜子.”
池煜华与李才莲青梅竹马,18岁做夫妻,感情甚笃.红军北上后,见丈夫音讯全无,池煜华离开小山村,一路乞讨,踏上漫漫的寻夫路.一天,她看到一张布告:悬赏5000大洋,买李才莲的人头.池一阵狂喜:谢天谢地,他还活着!
她生怕错过同丈夫见面的机会,又回到教富村.然而,没等到丈夫回来,不满3岁的女儿夭折了.族中的头人要把她卖了,她宁死不屈;家婆把她的东西从家里扔了出去,她就在门口屋檐下用土砖垒个灶;媒婆踏破了门槛,她一句话顶了回去,誓死不改嫁.
1949年8月,人民解放军的队伍开进兴国城.池煜华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冲冲守候在部队经过的大路上.整整三天三夜,一次次的询问,一次次的失望.
次年,池作为解放后第一批苏区妇女干部来到南昌“八一军大”学习.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一份材料上看到了李才莲的名字.经人提示,池立即请人代笔,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后来中央回信:调查时间比较长,你要耐心等待,安心工作……
整整三十年,就在漫长的等待中过去了.
80年代,索尔兹伯里来中国调查长征,在考证了当年苏区中央分局12名委员身世后,发现惟有李才莲下落不明.这件事引起党史部门的关注.通过调查,终于确认:李才莲已于1935年在瑞金铜钵山壮烈牺牲.当党史办的同志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池煜华时,她说,“错了,你们搞错了!李才莲没有死,他还活着!”
为了不让老人伤心,一批批来访者都用善意的谎言安慰老人.待客人走后,老人又拿出镜子,倚在门边守望……马前托孤:72年前的生离死别
3月13日,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一组雕像栩栩如生:一年轻的红军女战士跨上战马后,正向一老大娘细细叮嘱.老大娘怀中,一个婴儿正嗷嗷待哺.解说员告之,这就是感人的《马前托孤》.
女战士叫李美群,老大娘是她母亲,孩子叫钟全列,当时才出生23天.1929年,革命火炬传到兴国,李美群带头卸下首饰,剪去长发,加入共青团.当时,盘踞在兴国、吉安一带的白军军官克扣军饷,士兵常常挨饿.兴国县妇女赤卫队成立了“白军士兵活动委员会”,与士兵以物易物,做起果弹交换的“生意”.李就是其中的积极分子,经常深入白区换取弹药.1930年,李入党后,干劲更足了.在一次反围剿斗争中,她负责筹款,五天筹到600块银洋.1933年,已是中共江西省委妇女部长的李美群带头动员新婚不久的丈夫参加红军.有了女儿后,李美群又依列宁的名字,给她取名钟全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李毅然将未满月的女儿托付给母亲,自己跨上战马,奔赴前线,从此一去不回.
当地党史记载,红军主力北上后,李留在后方坚持游击斗争,1935年在赣南被捕,被押送到江西省第一监狱,次年春,李美群因伤病交加而逝,年仅25岁.
“每年春天,钟全列都要带子孙来革命烈士纪念馆,在母亲雕像前长跪不起.每次她与母亲的目光相对,总是暗自抹眼泪.”讲解员动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