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品味大家文章?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0:32:53

如何品味大家文章?
如何品味大家文章?

如何品味大家文章?
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文章是作者思想认识水平和人格修养的体现.不同的作者,生活在各自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中,各人的先天禀赋有别,后天阅历不同,因此才识、性情、气质就有高低、深浅、刚柔、雅俗、文野、曲直等等区别.写出来的文章就形成了不同的风格特点.语言表达的特色,就是这种风格特点的一个重要标志.例如,同是现代散文,鲁迅的深沉洗练,茅盾的沉稳劲健,朱自清的温静典雅,叶绍钧的质朴练达,孙犁、老舍的清新明快,林语堂的闲适从容,钱钟书的幽默旷达,徐志摩的浓丽华美……风格各异,异彩纷呈.阅读中辨析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揣摩不同的语言风格,品味其中的意蕴,那是一种美的享受.
阅读想要在朴实自然的语言中读出蕴含的丰厚的底蕴和雅致的趣味,首先就要重视朗读.朗读是初步感知散文语言理趣之美的最好方法.它能将人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积极交融,产生强烈而深厚的情感反应,进而深入体味文章丰富的内涵.如朗读“虎啸深山,鱼游潭底,驼走大漠,雁排长空”这种整齐的句式就能把感情抒发得酣畅淋漓,有一种诗韵美.朗读“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但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浓.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种工整中有变化,在变化中有整齐,长短错落,曲折回旋,波澜起伏的语言,也是一种享受.
当然,有意识地向其他高人请求点拨与指导,从具体的语言文字出发,把握其韵律,体悟其意象,注意语音停顿、感情重音、高低强弱、轻重缓急、逻辑重音,感受语气、节奏、情感、韵味,反复诵读,反复体味.只有入情入境反复吟诵,使文章如出己口,如出己心,情趣和韵味才能产生.比如品读《荷塘月色》一文描绘的那幅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融融的清新美丽的景象时,通过朗读体会那淡淡月色下荷花的飘忽,那水气叶色月光交相杂糅的朦胧.朗读前可先体会该怎样读,才能正确把握意境,讨论后再明确:语气要舒缓,语调要适中,停顿要合理,这与作者想排遣心中烦恼,月夜独游荷塘,陶醉于美景中的情境相吻合.读重叠词,就要读得轻缓舒徐,音律要更协调.但是语调中不能带有压抑和沉郁,更不能太活泼轻快.感情重音的把握还应落在文中那几个富有极强表现力的动词上,读出动作出现的过程美,体会其无可替代之效.运用了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语句,更要细心品读安谧、恬静、柔和、朦胧之美及作者已陶醉其中的那种细腻的情感.
朗读只能是品读语言的最初阶段,要想深入品味,就须透过语言文字,读出其丰富的内蕴.有的人会有“读其文,会其意,何必咬文嚼字”的消极想法.因此养成阅读仔细玩味的好习惯,只有认真品味,才能读出新鲜而真切的情趣来.有的文章较深,语言含蓄而不直露,在字面意义中还蕴含着某些深层的意义.如:《灯》中“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的”一句中的“黑暗的海上”“灯光的指引”“永沉海底”的含义颇丰,阅读时就要仔细品读.但有的文章深入浅出,一读就懂,似乎没有疑难,往往会忽视对语言的深层品读.而《荷塘月色》中的第一段“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带”就值得玩味,一则与全文宁静气氛相一致,同时也道出自己的淡淡忧愁,“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文章呈现的这种主客观情境”,蕴含“轻柔”“随意”双重意味.爱子即将入睡,妻子正“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容不得发出任何响动.又如:《我的空中楼阁》“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这一比喻用得如何?“按一般的审美习惯,人脸上长痣并不雅观,但世人又称女人脸上恰到好处的痣 ,如眉间痣、眉梢痣、嘴角边的痣为‘美人痣’.故作者先用痣来形容小屋.”写出小屋的玲珑之美.一部作品不是简单的东西,而是交织着多层意义和关系的一个复杂的组合体,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多层结构.因此深入浅出的文章,言简意丰的语言,要知其“深”,知其“丰”,就必须在理解字面意义的基础上,细心玩味.因此,作为以本色语言感染读者的散文,更要重视语言的品读.当你声情并茂朗读文章,时而抬头凝视若有所思,时而微闭双眼轻轻摇头时,就会爱上那听之有声,嗅之有味,视之有形,触之有感,品之有味的语言了.
总而言之,阅读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鉴赏能力.”“文本的阅读当然是最主要的途径.”另外也可“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如配声电视读物,帮助感受和理解作品;或自行从书刊、互联网中搜集有关资料,丰富对作品的理解.选择作品可以按作品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题材、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