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评论邹忌讽齐王纳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1:33:06

古文观止评论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文观止评论邹忌讽齐王纳谏

古文观止评论邹忌讽齐王纳谏
[名师课件]邹忌讽齐王纳谏
  LEARNING.SOHU.COM 2005年9月2日10:04 [ 山西/樊玉仙 ] 来源:[ 中学语文网中网 ]
  【导学新概念】
  这是一篇短小精悍、逻辑思维较强,融基本知识、思想内容、现实借鉴为一体的优秀作品.该文选自《战国策·齐策》.让学生学习不同历史时期的散文精品,是课本编写者的愿望,也是大纲的要求.为此教师在处理本课文的学习时,应将本文与上篇课文对比着来进行.无论是出处还是内容,都很有对比的必要.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让学生写写赏析文章或读后感,以加深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
  【资料显示屏】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的历史著作.有关具体内容,请参阅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裴斐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学设计ABC】
  设计A
  导语设计Ⅰ 中国有句古话:“人贵在自知.”也就是说要了解自己,辩证地看待、评价自己,在人类庞大的坐标系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点.我国古代就有这样一则故事《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是个美男子,但比起徐公来还稍有逊色,他的妻子偏爱他,妾怕他,客人有求于他,都说他比徐比美.面对赞美,邹忌有自知吗?他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看课文.
  导语设计Ⅱ 唐朝名臣魏征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由此可见,一个君主贤明与否,身边的大臣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战国时齐威王的身边就有这样一位大臣,才使他得以明昭天下.请看《 战国策·齐策》中记述的“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文篇幅短小,思路明晰,推理过程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也较浅显,学生借助课文注解和本已有的文言文知识,完全可以自行解决.那么教师的主要任务应放在哪儿呢?笔者认为,完成本课的学习,教师应设计一条明确的朗读思路,达到以读代讲、以读代解、以读代译、以读代练的效果.具体步骤为: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学好文言文,认读、读准是首要的一步.学生通过接触课文,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然后借助工具书查明.如:昳(yì)丽 朝(zhāo)服衣冠 窥(kuī)镜 期(jī)年朝(cháo)于齐 时时而间(jiàn)进.
  (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读清句读是理解文章的前提.此次朗读,学生完全可以借助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把握句意.这样在重新朗读时,就能体味出语句的停顿,读得韵味十足.为了检查学生的朗读是否准确,教师也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典型的或易读错的句子让学生适当做一些针对性练习,这样更会有的放矢,达到训练效果.如:辨析下面两句话朗读时语气的停顿: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C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谓/战胜于朝廷.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此所 谓战胜/于朝廷.像这样的训练多设计几个,学生不仅有了强烈的朗读积极性,提高了阅读兴趣,而且对课文的理解会更深刻,更透彻.
  (三)三读课文,赏析品味.阅读文言、学习文言 不应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简单理解上,更重要的是能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本文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文章,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应及时引导学生玩味这篇 课文记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说明什么道理,是用什么方法说明的.引导过程应抓住课文标 题中的“讽”,以此为中心,探究“讽谏 ”的前后过程,从而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把握主旨.
  (四)反复朗读,归纳整理.这是学习文言文、增加知识积累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为此要求学生根据课前学习重点加以整理,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以达到厚积薄发之效.另外,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词类活用例子.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 词作状语).今齐地方千里(“地方”是古今异义词).左右莫不私王(“左右”也是古今异义词).还有一些具有特殊语法现象的句子.如:忌不自信(宾语前置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判断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一些出自《战国策》的成语.如:门庭若市、狐假虎威、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等.
  (五)强化背诵,增加积淀.这是学习文言文的最高层级,也是最高境界,更是增加文化积淀的有效措施 .学生学习文言文若能朗朗于口,那将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使自己的心灵受到美的净化和熏陶,更加热爱我国的古代文化,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
  设计B
  问题的设计:主要集中在理解课文的部分,紧扣题目.首先设问邹忌是在什么情况下“讽”齐王的.明确: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庭琐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庭小事是什么?
  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什么不同?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明确:他问妻子:“我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亲昵.他问妾:“吾孰与徐公美?”感情色彩是严肃.他问客:“吾与徐公孰美?”感情色彩是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显差异.有什么不同?请同学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从“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徐公来,孰视之, 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可知.
  5反复思考、分析后,可知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从“初下君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大家已无以可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
  按此思路下来,学生不仅理解了全文,而且为背诵提供了明晰的线索,学生当堂背诵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板书设计:
  
  设计C
  强化延伸的设计.
  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进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
  ——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
  臧克家
  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 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
  因此,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 》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仅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
  事因难能,所以可贵.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拿这位厉王和齐威王一比,真可谓天渊之别了.齐威王下令求谏,周厉王却以“能止谤”自喜,天下之人,满腹不平,他要钳住万民之口,自己也捂紧耳朵.“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止谤”使得老百姓“道路以目”.三年之后,土壅而川决,这个特大暴君——人民之敌,被“流于彘”.
  齐王与厉王,两种对待谏谤的态度,得到的结果也截然相反.
  历史是一面镜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召公谏厉王止谤》这两篇古文,我们对照着读,大有可以借鉴之处.
  追古思今,现在我们有些作负责工作的领导同志,在言行方面有明显的缺点和错误,文过饰非,怕听逆耳之言,一听到正中要害的话,立即火冒三尺,像阿Q听到别人说他头上的疮疤一样.有的甚至对批评自己的同志,打击报复,仗势凌人,以冰棍对付热情,什么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原则,全成为过耳东风.这样做的结果如何呢?贻误工作,伤害同志,最后,自己也难免于垮台.
  说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四人帮”的所作所为.他们当道之时,得意忘形,凌驾一切.江青一句屁话,成为“圣旨”,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以棒止谤,冤狱累累.人力无穷,天网恢恢,他们的滔天大罪,终于被清算.
  谏难,纳谏尤难.要得到成果,需要双方合力.有敢直谏或讽谏的良臣,还要有能纳谏的明君.邹忌的譬喻再妙,辞令再巧,没有齐威王善听的耳朵,也是白费唇舌,枉运心机.
  《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文章之所以动人,不仅由于它的意义,也还因为它那委婉而讽的进谏方法.这样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邹忌并没有板起面孔,摆出义正辞严的态度,反之,却以与徐公比美、妻妾评议之闺房琐事出之,如果遇到一个暴君,责以亵渎之罪,也是责无旁贷的.这种构思,这样笔法,与《触龙说赵太后》如出一辙,而同样奏效.这么写,生动亲切,娓娓动听,饶有情趣.这篇文章,用了大半篇幅作了譬喻的描绘,三个人物的情态和心理,真实透彻,入情入理,令人信服.譬喻止于“皆以美于徐公”,接下去,“今齐地方千里”来个陡转,入了正题,由于妻妾、朋友的“私臣”,联系全国上下“莫不私王”,譬喻与正题扣得极紧.谏议的结果是“战胜于朝廷”.
  读罢这篇绝妙佳作,掩卷沉思,忽发奇想.如果现在我们的某个部门或机关,也来个“悬赏纳谏”,那该是“门庭若市”,批评、建议雪片飞来.最后的结果呢,也可以想知.准是改进了工作,提高了效率,像不干净的身子洗了清水澡,受到广大群众的鼓励与表扬,对四化的进 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
  如若不信,盍试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