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预习案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9:51:46
《曹刿论战》预习案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
《曹刿论战》预习案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ú)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biàn),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bó),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fú),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shì)而望之,(刿)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fú)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 长勺之战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mǐ),故逐之.
一、解释字词1、必以信:信( )2、公与之乘:乘( )3、公将鼓之:之( )4、齐师败绩:绩 ( )5、惧有伏焉:焉( )
二、翻译句子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5、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三、理解课文1、曹刿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2、课文是怎样刻画曹刿这一人物形象的?3、文章的叙事线索是什么?为什么略写战争的过程?
《曹刿论战》预习案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guì)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jiàn)焉?”刿曰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f
信,实情,信实.
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他,代词,代指曹刿.
之,不译
败绩:大败.
焉,不译
“当权者自会谋划此事,(你)又何必参与呢?”
“祭祀用的猪牛羊和玉器、丝织品等祭品,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
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根据实情(合理裁决).
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开始低落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耗尽了.他们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打仗胜了他们.
(这只是)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神灵是不会保佑(您)的.
1.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致 第三,避其锋芒,后发制人.
2.从与众人和鲁庄公的对比来刻画的.写众人劝他别去,展现出他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而与鲁庄公对比则写出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深谋远虑.
3.线索是围绕鲁国与齐国的长勺之战的战争前后来写的.
因为课文主要讲的是曹刿的远见,详略得当,对战争的描写只不过是叙事而后引出曹刿的一连串战略思想,重点突出曹刿个人.
根本原因 十年春,齐师伐我。直接原因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739 额1751那个我想问一下,根本和直接有什么区别?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