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理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4:43:25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理念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理念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提出和谐社会建设理念
六大理念构建和谐社会
[核心理念] 公正构成了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成为社会成员能够普遍接受的价值目标,能够为整合社会各种力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把公正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 信息时报:有学者曾指出,“和谐社会” 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在医疗、住房、教育等费用居高不下、大学生就业不容乐观的情况下,人们会对未来变得焦虑.构建和谐社会就是为了缓解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有利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怎样理解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尹德慈:六中全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体要求.这几点,既是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也是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 民主法治.”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前提.没有民主法治,社会就会陷入无序动乱的状态.没有民主法治,人民群众就没有共同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渠道和热情;没有民主法治,人民群众就没有共同享受和谐社会建设的成果.没有民主法治,人民群众就没有基本的社会安全感,就没有对和谐社会的维护.没有民主法治,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最终缺乏合法性,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最终会落空. 公平正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正主要包括:基本权利的保证;机会平等;按照贡献进行分配;进行必要的一次分配后收入的再调剂等.这里的公正不仅指的是经济方面,还涉及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如分配的合理、机会的均等、权利的平等和司法的公正,既包括机会公平、标准公平、分配公平,还包括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社会公正作为人们对社会关系平等和不平等的一种价值评价,它是制度合法性的依据,关系到一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是任何社会都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原则,公正构成了一个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的道义源泉,成为社会成员能够普遍接受的价值目标,能够为整合社会各种力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一个把公正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社会.当前被老百姓称为“新三座大山”的“入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其存在根源在于社会不公正. 诚信友爱.诚信友爱体现了人们对美好安宁生活理想的伦理期待,反映了人们期待道义关切和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追求.我们在理解诚信友爱时,不能仅理解为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更为重要的是把诚信友爱的伦理关怀放在对制度、政策和政府、政党及其领导干部的评估上来.这对于建设和谐社会尤为重要.有西方政治学者认为,制度和政策的不道德,是最大的不道德.政府和政党及其领导干部的诚信,则是最大的诚信,在整个社会中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这一点在六中全会的决定中有充分的体现. 充满活力.十六大以来,在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的问题上,中央在政策层面上对经济创新、文化创新、农业发展进行体制松绑,激发社会各阶层的创造活力,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主体和基本动力.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这个重要论断赋予了和谐社会以新的价值理念,是对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五个关系的深刻揭示.在共产党执政的历史上还属于第一次. 安定有序.安定有序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和关键环节.四中全会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到要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和创新,凸显出中央对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重视.而在具体实践中,农村村民自治和城镇居民自治的着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力推行,《信访工作条例》的再度修改等,无不表露出中央在发展中保护弱势群体利益,调动全体公民的参与热情,实现社会和谐共治的良苦用心.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六中全会把资源利用同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突出地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加速推进时期,是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约束最为严重的时期,也是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的关键时期.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容量已经难以支撑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和消费模式.体制改革执行价值认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应始终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对人与自然关系提出的挑战,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条件和社会基础. 三大问题需要正视 [问题困难] 现代化发展必然引起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方面产生分化与互相冲突.没有社会的公共认同的文化价值,就难有和谐社会. 信息时报:有观点认为,“和谐”社会的看点就在于社会建设,而中共已从重视社会建设的理论,飞跃到开始进行熟练操作、运用社会建设理论的阶段.在现阶段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 尹德慈:六中全会确定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但是要中央所设计的线路图通过全党的自觉行为变成现实,还必须正视当前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保障问题.六中全会指出:“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央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保障的高度重视. 在我们看来,体制保障可能存在以下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是政府推动公共管理体制改革的有效性问题.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对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这三个体制改革都设计到一个字,就是“钱”的问题.按照我们设定的公共、责任、服务、有限政府的改革目标,上述三项制度建设应当无容质疑的.但从这几年的政府改革效果来讲,是不容乐观.比如,在政府公共财政中,用来招待、旅游观光、配置小轿车占据了相当比例,这部分如何压缩?没有这个的压缩,就没有对公共社会建设的投入. 二是中央和地方政府承担社会职能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分问题.在现有财权和事权不对等的情况下,社会制度的建设需要由中央和地方来共同承担,而许多地方特别是大多数“财政赤字”和濒临负债破产的县乡政府如何承担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事务建设的职责? 三是建立对特殊利益集团的监督约束问题.国家利益地方化、公共利益部门化、公众利益私人化严重干扰了公正的社会秩序.还有少数外商、私人老板对国家公共政策和地方政权的左右和影响,如何打击寡头对政权的分化.如果对特殊利益集团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没有有效的监督,社会秩序有继续混乱的危险. 构建和谐社会的政策执行问题.六中全会制定了一系列促进社会和谐的政策,比如,积极解决在教育、卫生、环保、住房和安全生产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能不能跳出“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真经被歪脖子和尚念歪了”等怪圈,可能是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 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问题.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的真实意图,在于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认同.现代化发展必然引起社会成员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方面产生分化与互相冲突.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来的价值观念的相互激荡下,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日益凸现,一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同的价值观念大量涌现,致使各种观念互相碰撞与冲突频发.社会所倡导的价值标准与实际生活中人们所奉行的行为准则在许多方面相背离,使得人们在处理集体与个人、公与私、义与利等重大问题上越来越向后者转移. 这种价值观念上的冲突,表现在社会心理上,就是失利阶层的相对剥夺感和社会不满情绪的增加和蔓延.维系一个民族长期发展和存在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费孝通在世的时候就已经看到这一点:“由于文化的隔阂而引起的矛盾会威胁人们的共同生存.”他是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文化的,即,文化是人们的价值体制和行为模式.文化的隔阂是怎么形成的?地理、种族自然是原因.现实中的许多隔阂却是由于收入差距、社会地位差别引起的.而在公平发展的机会机制下的收入差距又是不可避免的,要消除人们之间因此产生的误解和隔阂,沟通、解释非常重要.人类社会和谐,就必须有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为规范,并要求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去维护和遵守,这就要求人们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我们在着手解决当前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同时建立共同的社会认同.没有社会的公共认同的文化价值,哪有和谐的社会? 执政理念的价值导向是“和谐” [前景分析] 共产党依然承认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不再是动不动以斗争作为手段,而是通过执政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方法来协调、调和各方矛盾和利益,明确了“和谐”的价值导向.回归执政党应具有的双重功能,从而为党的自身改革提供有利时机,党的自身建设将会取得突出成效. 信息时报:和谐社会的概念的提出将对中国社会现阶段和未来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 尹德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战略布局,在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将极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中国社会现阶段和未来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积极影响. 一是和谐社会及其核心理念将成为全民族的共同信仰.和谐社会及其核心理念将作为凝聚全民族各种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价值符号.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的全面启动,将和谐社会不同层次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具体化,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信仰.另一方面,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解决社会不同群体利益冲突和价值冲突的替代方案,将在稳定民心、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等方面扩大人们对社会的信任. 二是和谐社会的制度安排将会改变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推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后,国家制度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社会制度和社会建设一度成为薄弱环节,国家与社会的矛盾突出.这种矛盾一度成为改革难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的障碍.和谐社会建设的正式启动,标志社会建设必然要求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社会与国家的分工有了可能,建立在国家与社会的协同合作基础上的公共治理将改变传统的治理模式,从而为寻找改革取得积极进展创造条件. 三是和谐社会的政策推行将回归执政党的功能和作用.国人长期以来是用革命党的思维来思考执政的问题,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这种观念慢慢发生了变化,而这次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是彻底实现这一变化的标志.共产党依然承认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但不再是动不动以斗争作为手段,而是通过执政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方法来协调、调和各方矛盾和利益,明确了“和谐”的价值导向.执政党只有把民主执政、科学执政、依法执政作为第一选择,回归执政党应具有的双重功能,从而为党的自身改革提供有利时机,党的自身建设将会取得突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