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什么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1:47:06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什么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什么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发扬爱国主义传统为什么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既要从历史的财富中寻找源头,要体现鲜明的时代性,凸显爱国主义的当代价值.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既凝聚了民族传统,又富有时代特征.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得以不朽的灵魂和血脉延续的根本,也是中国历来认同国家与否的重要标准.胡----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爱国如爱家”“爱国如饥渴”的光荣传统的传大民族,爱国主义自始至终贯穿在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历史中,也历来是凝聚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共同前进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更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邓小--同志指出:“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他还谆谆告诫我们:“如果中国不尊重自己,中国就站不住,国格没有了,关系太大了,中国任何一个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都会垮台的,中国人民不会原谅的!”在开放的环境和视角中的爱国主义与民族凝聚力,是国家和民族增强国际竞争力、真正繁荣昌盛的源,而它历来是建立在民族文化中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基础之上.只有保持了民族的独特性,才能在世界文化交融中保持独立鲜明的自我,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各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支柱.因此,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引导广大师生深入领悟中国传统文化蕴藏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传承和弘扬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归属感.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经常集中体现在为祖国为人民全心全意、赴汤蹈火、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崇高气节上.同时,也表现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对国家政治、历史发展的关心和忧患的态度与朴素感情上.回顾一下我国的历史,就可以清楚地看到,爱国主义这面旗帜既唤起、聚集和引导了一批前赴后继、以死明节的民族英雄,又使一代又一代的人民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进取,奋发图强,从而使我们这个饱尽忧患的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历尽战乱而不气馁、屡遭挫折而不懈怠,终于建立起了今天这样一个强大的新中国.“诗言志、歌咏言,文以载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孕育、抒发、蕴含历代民族精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方面,其载体作用和枢纽效应功不可没.那种气贯长虹、一脉相承的鸿论远识更是余音绕梁,不胜枚举:古代有屈原的“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司马迁的“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的“国耻未雪,何由成名”.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精忠报国”.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诗篇箴言无不表现出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到了近现代,反映爱国主义的诗篇时代性更加鲜明、凝重性尤为突出:从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孙中山的“中国非革命不兴”、“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到李大钊的“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五四时代“科学民主”的时代强音,到抗战时期“用我们的血肉筑起我们新的长城”.无不思潮激荡、气吞山河,无不把“救亡图存”作为爱国主义的核心.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始终是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基本源泉,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巨大力量.这种精神,寄托着对民族命运的拳拳之心,倾注了对中华大地的兹兹之念,凝聚了对国家富强的殷殷之望.国家强盛,百姓幸福,这是爱国主义最为朴素的价值指向,也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