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像《琵琶行》之类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7 20:39:22
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像《琵琶行》之类的.
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像《琵琶行》之类的.
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像《琵琶行》之类的.
十大名曲之:1《渔樵问答》之对话内容
《渔樵问答》也是一首琴歌,由琴伴唱.这里录歌词如下:
渔问樵曰:“子何求?”
樵答渔曰:“数椽茅屋,绿树青山,时出时还;生涯不在西方;斧斤丁丁,云中之峦.”
渔又诘之:“草木逢春,生意不然不可遏;代之为薪,生长莫达!”
樵又答之曰:“木能生火,火能熟物,火与木,天下古今谁没?况山木之为性也当生当枯;伐之而后更夭乔,取之而后枝叶愈茂.”
渔乃笑曰:“因木求财,心多嗜欲;因财发身,心必恒辱.”
樵曰:“昔曰朱买臣未遇富贵时,携书挟卷行读之,一且高车驷马驱驰,刍荛脱迹,于子岂有不知?我今执柯以伐柯,云龙风虎,终有会期;云龙风虎,终有会期.”
樵曰:“子亦何易?”
渔顾而答曰:“一竿一钓一扁舟;五湖四海,任我自在遨游;得鱼贯柳而归,乐觥筹.”
樵曰:“人在世,行乐好太平,鱼在水,扬鳍鼓髡受不警;子垂陆具,过用许极心,伤生害命何深!?”
渔又曰:“不专取利抛纶饵,惟爱江山风景清.”
樵曰:“志不在渔垂直钓?心无贪利坐家吟;子今正是岩边獭,何道忘私弄月明?”
渔乃喜曰:“吕望当年渭水滨,丝纶半卷海霞清;有朝得遇文王曰,载上安车赍阙京;嘉言谠论为时法,大展鹰扬敦太平.”
樵击担而对曰:“子在江兮我在山,计来两物一般般;息肩罢钓相逢话,莫把江山比等闲;我是子非休再辩,我非子是莫虚谈;不如得个红鳞鲤,灼火新蒸共笑颜”.
渔乃喜曰:“不惟萃老溪山;还期异曰得志见龙颜,投却云峰烟水业,大旱施霖雨,巨川行舟楫,衣锦而还;叹人生能有几何欢.”
2高山流水
大约成书于公元前三世纪的《吕氏春秋》,在《本味篇》中也做了类似的记载:“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3《广陵散》,又名《广陵止息》,是一首曲调较为激昂的古琴曲.根据刘东升的《中国音乐史略》,《广陵散》大约产生于东汉后期.据说,《广陵散》这一旷世名曲,因聂政刺韩相而缘起,因嵇康受大辟刑而绝世.因而古曲《广陵散》的背后,实际上包含了聂政和嵇康的两个典故.
《广陵散》的各曲段分别为井里(聂政故乡)、取韩、亡身、含志、烈妇、沉名、投剑、峻迹、微行,与聂政刺杀韩相的整个过程大致相切合.
《史记·卷八十六·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中记载,聂政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著名的勇士.当时韩国大臣严遂(字仲子)与韩相韩傀(字侠累)产生了仇隙.严仲子花重金试图收买聂政去刺杀侠累.聂政原本为一市井“屠狗辈”,因要赡养老母,故拒绝了严仲子的厚礼.后来聂政的母亲离世,聂政在安葬母亲之后,对严仲子说自己本来是市井之徒,而严仲子作为“诸侯之卿相”,不远千里,驱车前来以重金邀请.此番礼遇,聂政自然要回报,因此他“将为知己者用”,誓死报答严仲子.严仲子说自己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他一直想请刺客去刺杀侠累.但侠累是韩国国君的叔父,宗族盛多,周围防卫森严,恐不易得手.聂政随即答应了严仲子的请求.
聂政仗剑只身前往韩国邑都.到了邑都后韩相侠累正在府中.侠累虽然有大量侍卫层层保护,但聂政还是如探囊取物般刺杀了侠累.《史记》中只用了简略的语言描述了惊心动魄的刺杀场面,“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不止,又连杀数十人.聂政最后把剑指向了自己,割面,剜眼,剖腹.聂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避免有人认出自己而连累严仲子.后聂政被暴尸于市,可无人认得他.韩国国君以百金悬赏提供线索的人.
后来聂政的姐姐聂荣听说有刺客刺杀了韩相而被暴尸街头,就怀疑是自己的弟弟聂政所为,于是聂荣立即动身到韩国去探询究竟.聂荣到达聂政的暴尸之处后,认出了自己的弟弟,大哭.聂荣对围观者说:“这是我的弟弟聂政,他受了严仲子重托来刺杀侠累.为了避免株连我,竟然自破面相.我不能连累聂政的声名啊.”然后聂荣哀恸而死.根据索隐对《史记》的注解,聂荣显然误会了聂政的意图.聂政这么做的目的是保护严仲子,而聂荣以为是为了避免连累自己.但聂荣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以列其名”,以避免聂政成为无名刺客.
聂政刺杀侠累应该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政治事件.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此事后,赞赏聂政“士为知己者死”的无畏气概,又赞扬聂荣是烈女,一个弱女子,不惜“绝险千里”,从而使聂政得以名扬天下.同时又称赞严仲子“知人能得士”.偏偏无人对侠累的死表示惋惜和同情.
买凶杀人的严仲子,是整个事件的幕后主谋.无论是《史记》还是《战国策》都很中立的提到严仲子与侠累之间的矛盾冲突.例如《史记·卷八十六》里这样说,“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却”.《战国策·韩策二》提到,“韩傀相韩,严遂重于君,二人相害也.严遂政议直指,举韩傀之过.韩傀以之叱之于朝.严遂拔剑趋之,以救解.于是严遂惧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韩傀者.”可见当时两人已经水火不能相容.但孰是孰非,谁也不知.
4《梅花三弄》的历史典故是东晋大将桓伊为狂士王徽之演奏梅花《三调》的故事.《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第二十三》里都曾记载了这段典故.
王徽之应召赴东晋的都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在岸上过,王徽之与王徽之并不相识.这时船上一位客人道,“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王徽之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高官贵胄,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桓伊立即上车走了.宾主双方没有交谈一句话.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事可见一斑.
梅花三弄典故里的另一位主角王徽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曾任黄门侍郎.王徽之行为怪诞,故作超脱,有才而放荡不羁,做官而不管事.
王徽之曾任车骑将军桓冲手下的骑兵参军一职.一次桓冲问他:“你在哪个官署办公?”他回答说:“不知是什么官署,只是时常见到牵马进来,好像是马曹.”桓冲又问:“官府里有多少马?”他回答说:“不问马,怎么知道马的数目?”桓冲又问:“近来马死了多少?”他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王徽之的答复幽默诙谐,但都有来处.西汉时丞相府曾设马曹,但东晋时军中并无马曹一职,王徽之为显示自己率性超脱,不理俗务,故意说成马曹.后来,宋代陆游曾有“文辞博士书驴券,职事参军判马曹”的诗句,说的就是王徽之这一段典故.上述对话中“不问马”,来自《论语·乡党》,原是说孔子的马厩失火,孔子“不问马”,只问伤了人没有.“不知生,焉知死?”一句,则来自《论语·先进》,原文为“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王徽之答非所问,令人捧腹,但句句有来历.其应变之妙,学问之深,令人佩服.
5
十面埋伏》
《山海经·卷七·海外西经》中提到一个神话中的天神,“刑天与天帝争,帝断其首,乃以乳为目,操干戚以舞.”后人说,“干戚之舞,猛志常在.胸腹代首,天刑何有于我哉?”陶渊明也有“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这样的诗句.每当看到这些文字,总令人想起历史上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这个人也一样的“猛志常在”,有“力拔山兮气盖世”超凡气概,虽然最后失败,却在历史上留下耀眼的身影.这个人就是项羽.华夏如果有一个战神似的人物,项羽无疑应属第一人选.
项羽具有不可一世的胆识和气势,古今少有.他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暴秦的终结者.诚如太史公所言,“(项羽)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做为暴秦的终结者,项羽创造了很多奇迹.例如巨鹿之战,面对秦军,诸侯皆惧.唯项羽率领楚军迎战强大的秦军.从秦二世三年十一月项羽任上将军渡河北上起,至这年七月章邯投降为止,历时九个月,先后全歼王离军,收降章邯军,使秦军的全部主力丧失殆尽,为推翻秦皇朝创造了条件.又如彭城之战,千里奇兵突进,以三万击败数十万刘邦联军.
然而,打碎了旧王朝后,他却不能建立一个新王朝.而刘邦,以一地位低微的亭长出身,与他的平民追随者们一道,缔造了一个新的大一统帝国,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前无古人了.
勇猛之余,项羽残暴的一面也相当惊人.早年攻襄城之战中,由于秦军誓死不降,襄城被攻破后项羽将守城将士“皆坑之”.巨鹿之战后,项羽下令将秦将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军将士全部坑杀.汉高祖二年,项羽还支使手下杀了“义帝”.手下谋士韩生劝项羽不成,说了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立即被项羽烹杀.项羽还烹杀了刘邦的御史大夫周苛等人.
然而,残暴并非项羽的致命伤.项羽最大的失误在于,没有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治联盟.秦亡之后,天下纷争.项羽曾经自封西楚霸王,并以裂土分封、功臣为王的方式分封天下,但这次分封后,诸侯们并没有效忠自己.由于他的残暴和赏罚不明,使得他在诸侯间缺乏公信力.分封之后回到徐州不到才几个月时间,就已经反叛四起了.正如贾谊所说,仁谊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里的仁谊当然是一种政治手段.项羽显然不是一个具有政治智慧的人物.
刘邦最后与项羽决战时,和韩信、彭越相约合力伐楚,当时韩信、彭越没并有发兵.最终刘邦承诺把齐地封给韩信,梁地封给彭越,两人才引兵而来,这不是以皇帝的身份分封臣子,而是以对等的资格结下了分地之盟.所以,与其说楚被汉灭,项羽败于刘邦之手,不如说项楚实际上为被诸侯的联盟军队所灭,汉高祖不过是联军领袖罢了.
两军阵前,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刘邦虽在气概上虽已略输一筹,但他不以为意,大笑着说:“吾宁斗智,不能斗力.”最后的胜利总是属于那些更有政治智慧和权谋手段的人.
公元前202前,楚汉相争接近尾声,双方会战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三十万汉军围住了十万楚军.汉方为瓦解对方军心,就叫兵士们唱起了楚歌,楚兵大多离家已久,早已厌倦了连年征战.楚军中有人开始唱和,军心彻底动摇.一看大势已去,项羽已无计可施,对虞姬唱道“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则和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完便拔剑自刎而死.项羽后来逃到乌江边,面对滔滔的江水,仰天长叹道:“此天亡我,非战之罪也.”于是拔剑自杀.
后人根据这一段垓下之战作了两个有名的琵琶大套武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的前身是明代的琵琶曲《楚汉》.明朝王猷定为明代琵琶演奏家汤应曾写的《汤琵琶传》中生动的描述了这支曲子.此曲一开始便是两军决战垓下,一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金声、鼓声、剑努声、人马辟易声”此起彼伏,然后一阵沉寂.胜负已见分晓,一片哀怨的“楚歌声”响起,英雄末路的项羽发出“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后有“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等等.
.
(详见参考资料中的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