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的悲剧性有哪些?就是分析一下商鞅这个人在《史记》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性特点,越详细越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5:43:56
商鞅的悲剧性有哪些?就是分析一下商鞅这个人在《史记》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性特点,越详细越好
商鞅的悲剧性有哪些?
就是分析一下商鞅这个人在《史记》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性特点,越详细越好
商鞅的悲剧性有哪些?就是分析一下商鞅这个人在《史记》中所体现出来的悲剧性特点,越详细越好
自古以来,商鞅变法是改革家们津津乐道的经典个案,不仅因为它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多变法中最成功的范例,其主人公商鞅悲剧性结局,令许多仁人志士和文人骚客扼腕长叹.即使在二千多年后,以他的故事所编成的话剧《商鞅》在京公演时,许多“心有戚戚焉”的观众黯然泪下.
对于商鞅的悲惨命运的原因历史追问,史学家诸多点评,无非下面几点:一是改革方法过于霸道,借用秦孝公授予的绝对权力采取中间强行突破的方式,用斧头劈开一堵堵障碍墙,触动了许多权贵者的利益.在这过程中,为了树立威信,做事绝决,连秦国太子的两位师傅,因为偶然的小错,也要割鼻刺字的,一点面子也不给,不给别人同时也给自己留条后路.
改革的大靠山秦孝公死后,郁闷已久的太子即位,商鞅仍不知大祸已将临头.孰不知,太子的师傅在被割鼻之后,虽八年闭门不出,却每日派人注意着商鞅的一举一动,定时汇总分析,商鞅却自以为对秦国的变法有大功,大权独揽且行事张扬,仇家越结越多,自是死路一条.
第二点有点佛家因果报应的味道,据说也是成语“作法自毙”的语义来源.商鞅逃亡时,赶到函谷关时,夜幕已经降临,城门按时关闭.当时追兵紧追不舍,但只要熬过一个晚上,次日清早在追兵带来追杀令前出关商君就龙潜大海虎归山了,以他的才华与声望,久受暴秦之苦的六国肯定视之如法宝,即使无人敢得罪秦国而收留他,隐居也是一条不错的归途.
想来当时无电报电话之类的东西,恐怕连鸽子传讯都未发现,函谷关守将尚不知咸阳城中的变故,不知他们尊敬或者说是恐惧大于敬重的商鞅大人在政治斗争中已经沦为咸鱼,且已经不可能有翻身的机会,利用此空档,还是极有可能混蒙出关逃出生天的.
可命运却和他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他到一家小店投宿时,店老板要他出示身份证件,并说这是我们商鞅大人制定的法律,让没有证件的客人投宿,店主人要受连坐之罪.
据说当时商大人恨恨地说:原来我制定法律的弊端,竟到了如此地步.那种感觉如同一名铁匠打了一把名刀,天天赏玩却有一天发现它竟插在自己的肚皮上.
不得已,商鞅逃到自己的封地,组织家丁进行抵抗,可微弱的抵抗运动很快被追兵粉碎,人们甚至怀疑这场历史记载的小规模抵抗是否存在,虽然没有资料可供参考和佐证,但我内心确信商鞅兄弟最后的命运很可能是被他的仆人们五花大绑缚去领赏的.
原因之一商鞅的行为已经是构成叛国罪,追随者不仅要冒送命的危险,还会株连家人,如此大风险的博弈,且成功的概率基本为零.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大势已去,众叛亲离也莫怪;二是按照秦律,擒住商鞅,不仅可能保命,还可能换取荣华富贵.
其实,在重义信诺的春秋时代,慷慨赴难者多如星斗,取身取义是一种时尚.但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商鞅也是如此,他蔑视儒家的仁义道德,相信“霸道之说”和“帝王之术”,平素行事,刻薄寡恩,玩权弄术,对手下之人,视之如鹰犬走卒,呼之驱之利用之还内心轻之贱之,得势之时尚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风光得很也自信得很.但一朝失势,没了黄金和权力,自然没有死士替其卖命,更别说义士舍生取义共赴黄泉了,被卖也是活该.
但我认为,这还不是商鞅命运的终极原因,商鞅的宿命,非天谴,非因果,而是其在变法中长期施行的愚民政策所致.
愚民思想并不是商鞅的首创,在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中,较早提出“愚民”观点的是道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古之善为治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庄周则更是将老子的观点绝对化,他主张取消一切制度、规范和文化,认为只有“绝圣弃智”,人与人之间才能消弥纷争,社会才能安宁.
法家思想更是强调愚民,但不同的是,道家主张愚民是因为他们认为智者多争,而法家主张愚民是因为统治的需要.
在春秋战国诸子中,商鞅的愚民主张是最明确、最有系统的,对后世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商鞅认为:君主要想称雄天下,首先必须驯服自己统治下的人民.他在个人著作说《商君书?画策》中说:“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者也;能胜强敌,必先制其民者也.” “制民之道,务在弱民.”而弱民之道则是使民“朴”,也就是愚民,“民愚则易治也”.
商鞅认为,人民“朴则弱,淫则强;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 由此可见,商鞅主张愚民的原因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弱民的目的.
他所说的“淫”就是指人民有知识、用智巧.人民好学问,就会老问为什么?比如为什么打仗,为什么税收如此之多之类,不利于统治阶级对思想的控制.因此,为了弱民,就必须禁《诗》《书》、废学问,他认为“国去言民则朴,民朴则不淫”,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只服从命令而不问是非的好百姓和好士兵.
为了使人们自发进而自觉地放弃思考并在全社会形成鄙视学问的风气,商鞅提出禁止儒生、大臣、诸大夫游学、游仕,闭塞人们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途径,让人民愚昧无知.同时设立奖励军功的制度,规定在战场上取得敌人一首,即升一级.于是,秦国的百姓就在这种政策中被培养成无知且无畏,拒绝思考却服从命令,善于攻击却没有信仰的士兵,成为秦帝国战争资源最重要的部分.
商鞅的愚民政策为秦王国的统一霸业不断地输出格式化士兵,但也为自己的宿命铺垫了一种必然━━那就是,当他被判处车裂之刑押到刑场时围观群众眼神中的冷漠甚至兴奋.
人们根本不知道宫廷之中发生了什么,也不想去知道商鞅之死是否公正.他们只知道,秦国原本在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商大人要被五马分尸了,他们兴奋地围在道路两旁,想看看这位平常出巡时前呼后拥的权势者的神秘面目.
无从揣摩商鞅这位悲剧英雄面对着拥挤的人群时做何感想.或许,他双目紧闭,牙关紧咬,无话可说.一则行刑官根本不可能给他张口的机会,二则,对着一群没有思考能力没有是非标准的愚民有什么好说的?
对于他们,最好的方式是下命令,对于来自权力的命令,他们将在一瞬间由绵羊变成豺狼,冲向攻击目标.或许,他们曾经无数次服从并执行过商大人的命令,但此时,在他们看来,商鞅只是一个被押向刑场的囚徒,不可能再服从或追随他,除非他重新获得权力.
这就是商鞅在秦国变法所获得的最重要的收获.如果说社会发展有宿命的话,那就是撒下是什么种子,结出来的必然是什么样的果子.
中国法治之始,须从开启民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