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15 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7:43:48
论语第15 是什么
论语第15 是什么
论语第15 是什么
第十五章 卫灵公
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释)陈是陈兵布阵的意思.在卫国的时候,有一天卫灵公向圣人请教打仗的问题.圣人察觉他有了发动战争的念头,于是告诉卫灵公:关于祭祀这些礼乐文化方面的事我还懂,对作战问题没有研究过.经过这一次谈话,圣人知道卫灵公有了发动战争的念头,感到卫国已经不宜呆下去了,于是在后勤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断然带着学生离开了卫国.结果在陈国粮食吃完了,许多学生也病倒了.子路心里不高兴,就跑去见老师,发牢骚.他说:老师,你教我们做君子,可是现在我们穷的绝了粮,还有这么多同学病倒了,做君子怎么会穷困到如此倒霉的地步呢?圣人告诉子路:你不要瞎说,因为是君子,也只有君子,才能在穷困的境地信念坚定,毫不动摇.如果是小人,穷困到如此地步,一些无法无天的事早就干出来了.换句话说,只有胸襟修养到了一定境界的人,才能做到“君子固穷”.安贫乐道并不是谁都有资格做到的.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释)圣人对曾参讲过“吾道一以贯之”,曾参明白了个中玄机.现在又在点化子贡,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子贡,你认为我的学问是多方学习,而又记忆力好才得来的吗?子贡说:是啊,我是这样认为的,难道不对吗?圣人告诉他:当然不是,我所讲的道是以 “一”理而贯通万事万物的东西,它不是僵化的死记硬背的知识,而是有一个理念、一个思想贯串其中.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释)圣人对子路说:由啊,明白德的真谛的人并不多啊!
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释)圣人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不容易把握,只有尧舜这些古代贤君做到了.他们是如何做的?很简单,对自己恭敬严肃,对自己所处的职位恭敬严肃而已.
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释)行人是古代的官职,主管外交工作.子张大约当时正在担任行人的职务.他问老师:我个人行为应该注意些什么,工作应该怎样干.圣人说:第一,要正直坦率,说话算数;第二,要对人忠厚诚恳.如果做到这两点,即便是没开发的边疆野蛮地区,你的工作也会做的很好,从个人的角度上也能和他们成为好朋友,否则就是和乡亲邻居也处不好.并且提醒他,在行为上要站有站象,坐有坐象.站着的时候就象参见长辈那样恭敬,坐在车上要端端正正,不要东倒西歪.这样就可以担当行人的任务了.子张听了老师的教诲,认真把老师的话写在衣带上.
子曰:直哉!史鱼.邦有道如矢,邦无道如矢.君子哉!蘧伯玉.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
(释)史鱼是卫国的大夫.圣人说他非常直,不管是邦有道的时候还是邦无道的时候,言行永远象射出的箭一样直,一样的尖锐.这样的人好是好,心地光明,但如果没有好上司的宽容理解,肯定要出问题.圣人称赞他是真正直率的人,仅此而已.接着圣人评论卫国大夫蘧伯玉说:这是个君子,当邦有道的时候出来做官,为国家人民干事.在邦无道的时候,就把自己像一幅画一样卷起来收藏,不怨天,不尤人,不发牢骚,默默无闻甘于平淡,泰然处之.所以圣人说这个人修养不错,是个君子.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之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释)圣人说:有的人可以和他直言无忌,坦诚相见,像史鱼一样直言不讳.但是如果在该直言的时候不直言,而是含糊其辞拐弯抹角,就会失去好朋友或好上司或者好部下,失去他的信任.有的人本来不该和他直言或者不到直言的时候,却毫不保留把心里的话都通通倒出来,结果遭致反感或误解,达不到说话的目的,失去说话的意义.而只有真正达到知的境界的人,才能做到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释)这是人生的价值观问题.“志士仁人”不会为了自己的生存去做违背伤害仁道的事,但可以在大义当前的时候献出生命,杀生成仁,以捍卫自己的信仰.历史上有许多忠臣、孝子、烈士们就是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舍掉了生命.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释)“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两句我们经常引用的名言.一个工匠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首先要把工具准备好.行仁道也要准备好工具.那么什么是行仁道的工具呢?圣人告诉子贡:在一个国家中必须和大夫中的贤德者共事,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同时还要和这个国家的贤达志士交朋友.总之要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然后才能有所作为,完成行道的大目标.
圣人在教导学生的时候,反复强调不要死板拘谨,要把学问做活,要“一以贯之”,要做“君子儒 ”,不做“小人儒”,讲了许多为人处事的方法.圣人的仁道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告诉建功立业的有志者们必备的内在修养和外用的方法原则,可以说是经世致用的大经大法.当然,圣人的教育方法仍然是因人而异.因为子贡的才具是“琏瑚”之器,为人清高,圣人为了能使他性格中的清高之气有所中和,所以才教导他必要时为了达到良好的目的,可以在人事社会关系方面随和一点,和大夫中的贤者,士之仁者交朋友.这种话也只能是圣人对子贡讲,如果换了其它学生,也许就不这样讲了.
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释)圣人的历史观是变化和发展的,对于治国并不是保守落后墨守成规,而是注重历史文化的沿续和变革,采用每个时代的精华.他认为每个时代都是前朝演变发展而来的,当世如此,后世亦然.当颜渊问如何治国的时候,圣人说:历法用夏朝的,夏历是我们天文学的精华.而殷商时代对交通特别重视,要向殷商时代学习发展交通运输业.周朝的人文文化集历代之大成,衣冠文物等文化的完成要继承周代的.音乐水准尧舜时代的乐风最好.对于当时郑国的靡靡之音和奢糜的社会风气要遏止,要远小人.如果靡靡之音泛滥,社会奢糜堕落,用计谋耍手段的小人多了,国家社会就会很危险.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释)这两句话是对上段的补充和小结.圣人说:做人要有深虑远见,不能目光短浅,否则很快就有忧患的事,就会有麻烦.大到国家前途,小至个人命运无不如是.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释)这一句在前面出现过,反映了圣人对社会的感慨.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这个社会上有人好德如好色一样.人们追求道德学问的决心永远比不上对物欲的喜好.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释)鲁男子柳下惠,姓展,名获,字禽,食邑于柳下,谥号惠,故称柳下惠.臧文仲是鲁国大夫,就是前边提过养乌龟的那位.柳下惠坐怀不乱,美色当前不动心,这是他私德的一面.实际上柳下惠是一位具有侠义之风济困扶危的人.圣人说:臧文仲这个人在其位不谋其政,是一个窃位者.他身居高位却不为国家举荐提拔贤良的人才,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而不起用他.
子曰:躬自厚,而薄于责人,则远怨矣!
(释)躬就是反躬自问.自厚不是说对自己要厚待,而是要求严格.一个人要经常反躬自问,对自己严格要求,责备别人时有分寸.这样对上,对下,对朋友,对同事,遭到的怨恨就少.相反地,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风气不好,人们就会到处责难别人,而对自己却放纵任为,最后对整体,对个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释)圣人说:对提不出问题,不问为什么的人,我不知道该如何教导!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释)这是社会风气不好时的通病.圣人说:如果大家成天在一起的时候,说的尽是一些空空洞洞,言不及义的废话.而且都在打小算盘耍小聪明,互相算计.社会风气成了这个样子就难办了!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释)这是对上面几句话的引伸.君子重视自己人生的责任,注重义、礼、信、孙、四个字,以讲道义为本质.这里的义,一是《中庸》讲的“义者宜也”,也就是合宜,适宜.二是传统的仁义,即人格标准.三是包含义理的意义,亦即现代所指的哲学、科学等探讨人生社会自然的真理.“君子义以为质”,是说一个君子以追求真理为本质,表现在行为上是礼,有高度的文化修养.孙,就是在态度上谦逊,不自满,不骄傲,对人言而有信,自信信人.具备这四个条件就是君子之行.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释)这句话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圣人反复强调,君子最怕自己仁道修养不能精进,没有真才实学,而不怕别人对自己不了解.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释)这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大问题.君子最大的毛病是怕死了以后历史上无名,与草木同朽.
但是青史留名谈何容易,就历史哲学而言,历朝历代有那么多名人,而彪柄青史被人们记着的有几个?人生价值何在?建立千秋功业者毕竟是少数.许多显赫一时的人物,现在又有几个人知道?所以圣人指出了君子好名这一大毛病.他要求君子对社会有所贡献,要把名利看明白,真切地了解人生,确定自己的人生道路.一个真正的君子只问自己对社会做了什么,不在乎社会对自己如何回报.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释)这是讲君子的修养和行为标准.圣人说:君子自尊、自立、自强;小人则放弃尊严一切求人.君子傲骨凛然,活得有气节,但是不搞意气之争;与人融洽相处,但不结党;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释)子贡问老师:人生修养的道理能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而终生奉行?圣人告诉他:讲恕道,对人不要太苛求,做到我所不愿承受的,也不让别人承受.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释)这是对待赞美与诋毁的态度问题.圣人说:我对社会上某人说某人好或坏不大当回事.如果有人诋毁我或者有人恭维我,我都无动于衷.一个人越优秀,事业成就越高,被诋毁就越多.一个君子一定要靠自己的智慧修养去判断,不随便轻信别人批评人的话.所谓来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同时对恭维话也要注意.如果有人恭维你或捧人捧得过了头,其中一定有原因.过头话不论是毁是誉,其中一定有名堂.所以不能把社会上的毁誉作为衡量人的标准.圣人感叹地说:现在这些人啊!真是没法说.夏、商、周三代的古人是直道而行,不听毁誉,也不对人毁誉.一个人如果被毁誉所左右,就没法做人做事了.
子曰:吾犹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已夫!
(释)圣人感叹上古史料的残缺不全.上古时候,有马的人别人需要,就借给他骑.现在连这一点资料都找不到了,难以详细考证了.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释)圣人说:君子勤勉于仁道的修养而言谈谨慎.而巧言令色的人夸夸其谈,内心浮躁,不可能安心于仁道的修养.刻意的巧言会惑乱人的德性.君子在这种小事上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使自己仁道修养的大业受到干扰.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释)这是从前边毁誉的问题一直讲下来.如果许多人都说这个人讨厌,请不要随便相信,必须自己加以考察判断.大家都公认这个人好,为他讲好话,也不要受蒙蔽,一定要自己观察.依靠自己的智慧判断,然后下结论,决不可人云亦云.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释)社会上的事说到底都是人的问题,所谓“道”就是真理.一个仁道修养很好的君子可以使道弘扬光大.如果明明无道却装着有道的样子标榜唬人,妄想扬名立万,那是办不到的.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释)是人都可能犯错误.圣人说:一个人有过错不要紧,只要能改过就好,如果有过错而不肯改,那才是真正的过错.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释)圣人说:面对社会上纷乱复杂的问题和人生的许多困惑,我曾经终日不食,终日不寝,绞尽脑汁思考,但是毫无头绪,一点用也没有.后来随着仁道修养的不断精进,这些人生的困惑都迎刃而解,豁然开朗了.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释)圣人说:君子所重视的是仁道修养,而不是整天绞尽脑汁琢磨吃饭问题.就像种地一样,只要认真耕耘,吃饭问题,收成问题自然就在那里了.只要勤勉于仁道的修养,禄位就在其中,根本用不着成天忧心忡忡.君子只担忧修道不精进,而不担忧生活的贫富.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释)这是创业和守成的问题.一个人有智慧、有胆识、有魄力,忍辱负重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很了不起.如果不懂守成之道,背离了仁道原则,没有把握好自己人生的方向,得到的必然会失去.取得成就之后如果贪婪浮躁,骄奢淫逸,仍然不会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如果做到了“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这三点,且外在行为态度上处处以礼待人,明法度有规矩,从政干事业才能尽善尽美.社会上有许多创业有成的人,由于没能“仁而守之,庄以莅之”,最后昙花一现,使人扼腕叹惜.
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释)胸襟远大的君子如果从鸡毛蒜皮的小事上来看,他和别人的区别并不大,只有在复杂艰难的环境中才能看到他的过人之处,才会体现出他的德性才能.如果让一匹千里马去拉车,也许及不上一匹普通的骡子能干.可是一旦让它去驰骋征战就会显出它的神俊.而小人浅薄狭隘,挑不起重担,所以从一些小事上就能把他一眼看穿.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释)一般人一提到修养仁道,那种惧怕心理比惧怕水火还厉害.因为水能淹死人,火能烧死人.圣人说:我看见过有人跳到水里被淹死,跳到火里被烧死,可是没见过修仁道而死的.一般人有一个共同心理,就是讲仁慈怕自己吃亏.怕跳进仁道里被淹死,烧死.不过也恰恰说明修仁道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正因为难做到,所以才更体现了它的价值.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释)圣人告诉自己的学生:对成仁成义的事情,你们可以奋勇当先,即使是在老师面前也不要谦让,只要真理正义所在,就不要考虑我这个老师.不管是谁,仁义所在一定要争,这是作人的信条.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
(释)君子信仰仁道坚定不移,在修养过程中能做到从善如流,闻过则喜,知过即改,决不固执己见.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
(释)君子做事敬业,对上负责.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所担负的工作做好,然后才考虑生活待遇问题.君子也是人,也要吃饭.君子吃饭是为了活着,小人活着则是为了吃饭.君子是谋道者,小人是谋食者.
子曰:有教无类.
(释)这是圣人的教育方针.不分贫富,地域,智愚,只要肯学一律教诲.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释)圣人说:信仰不同的人很难在一起共同谋事.不相为谋并不是说互相要排斥或者成为冤家对头.道不同的时候不能在一起共事,可以各走各的路,但没必要成为敌人.
子曰:辞,达而已矣!
(释)一个人说话写文章,主要目的就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有的人很能说,一张嘴滔滔不绝,听的人却摸不着头脑.有的人写文章词藻华丽,洋洋万言,看的人却不知所云.所以圣人说:真正的好文章是表达意思的,文理清晰,朴实而不造作就可以了.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释)师冕是鲁国主管文化的官员.这个叫冕的盲人大乐师来看望圣人,圣人出来迎接,上台阶时告诉他:这里是台阶.到了席位时,告诉他:这里是席位,请坐吧.等大家都坐下来,圣人把各位客人所处的席位告诉得很明白.师冕走了之后,子张就问:老师,你待他这样周到,待乐师之道就是这样么?圣人说:当然!本来就应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