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雪与北方雪的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2:54:19

南方雪与北方雪的特点
南方雪与北方雪的特点

南方雪与北方雪的特点
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民族,这是对外说的.咱们关起门来,其实老打内仗,俗称"窝里斗".这毛病是从老祖宗那里一直传下来的.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本是两兄弟,却势同水火,不共戴天,一直杀到山崩地裂.
炎帝后来到哪里去了?不知道,好像逃到了南方.那地方植物丰茂,才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他的子孙和部下,也就繁衍成"南蛮",成了今天的南方人.而黄帝一夥儿占据了中原,以正统自居,发展成今天的北方人.
南人和北人,都是中国人,都是汉族(咱们主要讨论汉族),骨子里却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语言就不一样.所谓"南腔北调",其差异大概跟德语和法语之间的差别差不多.仅凭这一条,就可以将汉族分为南、北两个不同的民族.事实上,就有人这么分过,元朝时人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即西方人,第三等是汉人,第四等是南人.他们的"汉人",是中国北方的汉族,或汉化的外族;"南人"则是前朝南宋的遗民,虽说也是汉族,却又低了一等,属于人下人.
南人为什么这么吃亏?因为打不赢北人.历史上无数次南征北伐,南征胜于北伐要多得多.并非南方经济落后,并非文化差一大截.中国的情况跟美国南北战争时的情况不一样.美国的确北方比南方发达,重工业、商业都在北方,南方只种种棉花花生.中国是农业社会,地理、气候是影响经济的主要因素,南方因而往往较之北方发达和富庶.如战国时代的楚国,经济实力一度远远领先其他诸强,而有问鼎中原之说.不料反遭强秦欺凌、吞没.三国时孙吴也富甲一方,占尽地利,终不敌晋军长驱直入.南北朝时,南朝比北朝繁荣,结果统一于北周.宋代,南边的宋国经济超过北边的辽,辽超过更北的金,金超过最北的蒙古.结果是金灭辽,继而灭北宋;蒙古灭金,进而灭南宋.整个一个不讲道理.
明末时满人崛起于东北,与南边的大明帝国对峙.南边经济文化之发达,岂是天寒地茫的关外游牧、渔猎经营方式可比.武器也先进,当时有一种领先世界的红夷大炮,相当于海湾战争时的爱国者导弹,一炮轰过去,就把那边的开国元首努尔哈赤打死了.但大明帝国最终为满清所征服.国共内战,国民党盘踞着富足的南方,共产党则割据着北方的乡村,南边有飞机、坦克、军舰,却也都挡不住南下的解放军.
也不是从没有反过来过.曹孙刘赤壁之战,秦晋淝水之战,第二次北伐,都是南方打败北方的著名战例.但这样的情况实在太少,而且差不多都只胜于某一次战役,或一场有限的小规模战争.相对于历史上北人创造的那么多的辉煌战绩,南人值得骄傲的胜利实在太少了.
是不是南方比北方缺乏人材?显然不是.翻翻历史,看看四周,南方的人材也真是太多了,什么才都不缺.俗话说:惟楚有才.而江浙一带,也是状元、才子的著名出产地.近代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的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几乎尽出于南方.是不是南人比北人懦弱,经不起打?好像也不是.事实上,南人是很经打的.从最早的炎黄大战起,就从不曾老实认过输.炎帝一脉,都是宁死不屈的勇士.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刑天落首仍以乳为目以脐为口继续战斗,总之都是好样儿的.屈原投江,是不愿做亡国奴.每逢外族入侵,总是北方轻轻易易丢失大片土地,再轮到南方来艰苦抵抗,因而南方著名的抗战英雄特别多,岳飞呀,文天祥呀,史可法呀,等等.不象北边,一下一个汉奸石敬瑭,一下一个汉奸张邦昌,一下一个汉奸吴三桂.南边好容易出了个汉奸秦桧,也是一头来自北方的狼,据说是北边专门派到南边来搞破坏的.当然后来还出了一个汪精卫,南得不能再南,这个不假.但他只是求和,既没割让领土,又没改易国号,更没有引狼入室.似乎这汉奸也当得比北方人稍有些骨气.
北人打赢南人的重要原因,我想是马.古时候打仗,马是不可或缺的战斗员.所谓"兵强马壮","粮草先行","天下兵马大元帅","马上得天下",都是这个道理.民谣还说:"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一匹名马,竟可与一代名将相提并论.南方不产马.电影《决裂》里老师上课讲"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南方学生的抗议:我们连马长什么样子都没见过,你老讲它的尾巴作什么?不仅马,连驴都少见.好事者带了一头驴入黔,还引起当地老虎一阵骚动,以为来了怪物.诸葛亮南征孟获,人家找不到马,只好把水牛、大象也赶到战场上去充数,岂能不败?北方产马,也惯于马上作业,所以打来打去,以蒙古骑兵最为厉害,铁蹄蹂躏欧亚大陆.以前没有坦克,骑兵队的作用就象坦克群集团冲锋,步兵怎么挡得住?象俄罗斯这样强悍的民族,拿破仑、希特勒都打不过它,唯独被蒙古军队打得一败涂地.何况咱们还有的是汉奸.
南人因为缺马,就要从北方引进.如果南边和北边是一个国家的时候还好说,南粮北运,北马南调,只是国内资源调济,或者干脆就叫国内贸易.如果不幸分成南北两家,就不好办了,等于是核武器出口,不光国际贸易,还牵涉国家利益与安全.我把好马都给了你,你不是好来打我吗?所以,不给.你要你到那堆老弱病残中挑去.当然老马也并非一点用也没有,你被人家打败了它可以带你走出荒漠,这叫老马识途.老马为什么识途?它是人家那儿养大的,门路熟.
不论什么原因,北人的赢多输少,久而久之养成了一种大大咧咧、满不在乎、昂视阔步的气势.他们认为这就是男子气概,他们认为应该自称"汉子".你经常听人说:"北方汉子",没听说过"南方汉子".经常听说关东汉子、山东汉子、西北汉子、河北汉子、天津汉子,没听说过广东汉子、湖南汉子、福建汉子、江苏汉子、上海汉子.上海那地方娇滴滴的,还出什么汉子呢.鲁迅一头扎在上海住那许多年,结果也才住出来"四条汉子".
北人叫汉子还有一个原因,是北人身材比南人高大.北人为什么高大?据说是吃面吃出来的.南人吃米.这是又一条应该和北人划分为两个民族的重要依据.西方人吃面,因而高大;同属一个种族的印度人吃米,相对就矮一些.南人与日本、东南亚一带吃米的民族相近,而北人则与西方欧美人相近.北人跑到国外,天天吃面包不会觉得有什么腻歪.南人就不行,非弄点米吃吃不可.以前北方供应大米有限,去那边工作的南人最受不了的就是吃不惯.南人认为面只能拿来做点心,永远吃不饱.北人则认为吃大米既奢侈,也不顶饿,有"三十里糕,四十里面"之说.北方的糕是米糕,吃了跑三十里就没劲了;吃面才跑得远,要跑四十里才蔫.
主食的不同,造成了整个饮食结构以及吃法的巨大差异.总的来说,北方饮食粗糙,而南方做工精细.你要听到一个北人会做菜,那才奇怪,就跟听到一个南人吃得随随便便一样.南人一吃得随随便便,多半是不想活了.北人相反,只有不想活了,才去好好地吃一餐.八大菜系,南边占了绝大部份,流派纷呈,只给北边剩下京菜、鲁菜两个系,严格说来,还是为了保留北人的粗犷风格才给划出来的,根本不能与川菜、湘菜、粤菜、淮扬菜相匹敌.南人到北方开餐馆,是丰富和弘扬民族的食文化;北人到南方开餐馆,不过是让鲜活玩艺儿吃腻了的乡亲们别忘了家常口味,有点象开忆苦餐.
北人喜欢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南人要把肉切得细细的,煨得烂烂的,炒得嫩嫩的,把酒烫得温温的.南人喜欢吃青叶子菜,几天不吃就拉不出屎;北人无所谓,光吃肉也能拉屎.北人喜欢吃饺子,这是他们对中国饮食的最大贡献.南人喜欢吃馄饨.饺子用醋蘸蘸就行了,一口一个.馄饨要汤碗、调料齐全,一口只咬半个.南人喜欢吃葱,北人喜欢吃蒜;南人吃泡菜,北人吃咸菜;南人吃辣椒是为了祛湿,北人吃辣椒是为了驱寒.南人是咸辣、麻辣、油辣、甜辣,北人是干辣、酸辣.北人把吃读成"痴",痴痴地只管吃.南人把吃叫"七",叫"恰",叫"食",叫"噎",叫"夹",叫"塞".南人喝茶也叫吃茶.南人吃各种各样的茶,北人只喝花茶就够了,觉得花茶既香且浓,殊不知那是花香而非茶香,是南人专门放进去骗北人的.北人不懂欣赏真正的茶中精品,比方龙井、碧螺春,以为太淡,要细抿慢嚼才似乎有那么点味,不适合牛饮.
北人吃得简单,与地域物产有直接关系.北方崇尚简朴,南方追求华美,很大程度上也是地域特点造成的.北方冷而干燥,把毛毯、彩染布挂在墙上,显得温馨暖和.南方则挂不出这种效果,看了会浑身燥热,还老去闻是不是有一股可疑的霉味.北人喜欢毛皮,耐寒.南人不喜欢,灰扑扑的见了就打喷嚏,容易生虫.南人喜欢竹制品,又凉快又经得起沤.北人洗澡叫搓泥,要积出泥一样的肥垢来了才去搓一次.南人洗澡叫冲凉,一冒汗就去冲.南人睡床,北人睡炕.北人来客都往炕上请,客人留宿与主人一大家子济济一炕.南方不兴这样睡觉,睡不踏实.最后南床统一了北炕,至少城市是如此.现在北人来客,也不是动不动就请人家上床.
北方唱戏热闹喧天,有些剧种干脆是"吼"出来的,如秦腔.南方唱戏抑扬顿挫、一唱三叹,许多剧种近似于民间小调,如黄梅戏、花鼓戏.北剧讲究真功夫,适合演帝王将相,演历史剧.南剧玩弄小情调,更适合才子佳人,民间传奇.北剧艺术的代表是京剧,特点是男人扮女人.南剧艺术的代表是越剧,特点是女人扮男人.北方的女人唱京韵大鼓,也能唱出一股英雄豪气.南方的男人唱评弹,居然咿咿呀呀嗲嗲的仿佛是小鸟依人.所谓北人比南人更具男子气,除了吃出来,还有很大一部份程度是唱出来的.北人唱歌是燕赵悲歌,苍凉、悲壮、激越、凝重、悠远,南人唱歌是轻快、玲珑、婉转、亲切、凄恻.中国 人可以根据不同的情绪份量唱南戏或北戏,唱南歌或北歌,哼南调或北调.
乐器也分南北.北人吹唢呐,唢呐是在天上跑的,吹的时候头往上扬,扭脖耸肩,直抒胸臆,造成把曲调送上去的动势.所以唢呐声可以跨过黄河,飞越崇山,黄土地黑土地的,有辐射力穿透力.南人吹箫,箫是游走的,吹的时候要静如处子,低头眯眼,缓吐长音,隐隐约约,如倾如诉,似有似无,余音绕梁而三日不绝,有一种底韵.南人不适合吹唢呐,住得密,一吹难免噪邻聒舍,反显得轻薄、浮躁.北人也不适合吹箫,北人吹箫干脆没声,别人以为你跟他一样是沉默的大多数.北人拉板胡,一来可以就地取材,二来也跟唢呐一样,音色明亮.南人拉二胡,二胡在制材上取南北之所长:南方的蛇皮、竹子,北方的马尾、松香.因而表现力比板胡要丰富,也流行得多,既可以拉《良霄》、《病中吟》、《二泉映月》、《江河水》、《空山鸟语》这样典型的江南名曲,也可以拉一拉《赛马》.
外国人只知中国功夫,多半弄不清这功夫还分北派与南派.南派重拳,北派重腿.这也是地域不同造成的.北方广袤,腿脚施展得开,可以飞腾起来打人,这样比较畅快抒情.南方环境狭窄,小路小径小树林小走道小巷子小里弄的,只好将侧重点放在拳头上,以便近身搏击.南拳北腿谁厉害?这个难说,历史也没有给出一个结论.关键在于你练到什么程度.不过我想,能集南北二派之长的拳家比只通一种门派的武士胜算要大得多.李小龙就是一例,他是美国长大的南人,善用南拳,但腿技亦极佳,拳脚交加,融会贯通,都服了他.泰拳的厉害我们也听到过,其特点也是拳腿并用.泰国那地方大概更挤,到处是庙宇,挨不得碰不得,就把南拳折缩成肘,把北腿折缩成膝.短兵器虽不如长兵器那么张扬、潇洒,却更加凶险、阴狠.南拳可以把你打倒,北腿可以把你踢翻;而要是你突然捂着肚子半天直不起腰来,那肯定是中了人家肘、膝的暗算.
在都没学过武艺的情况下,北人打架应该比南人略占上风,因为个头大.俗话说:"身大力不亏."不过打架并不完全凭借力量,机灵和勇敢往往更为重要,可以很大程度地弥补力量的弱势,赢得主动.一般而言,南人比北人灵活些,这是环境逼出来的,不灵活就要挨打.相对于南人,北人有点象傻大个.当然,在更高大的人,比方人高马大的老外面前,北人又灵活起来了,没功夫的也多少能比划几招南拳北腿.电影里尽是这种小打大的故事,小个子灵活了一阵,就把大个子打倒了.人类的搭配很奇妙,不然经过若干年下来,世界上就都是恐龙了.
我不想说南人比北人聪明,那听起来有点象种族歧视.北人也有聪明之极与雄才大略之辈.南人只不过人材出得远较北人为多而已.如前所述,上个世纪以来,除了政治家、军事家,还有那么多的大作家、大诗人、大学者、大科学家、大实业家、大革命家,出自南人.以作家为例,二十世纪重量级的北人就出了老舍一个,其余都是南人.要不要一一数出来?我看没这个必要,那会弄出一本厚厚的大辞典来.要数就数北人,北人真正是"屈指可数".
南人别看个子小,却比北人要激烈.北人做惯了亡国奴,对不起,这词儿有点刺耳,然而历史就是这么记载的.汉以后,五胡乱华,主要乱的是北边.唐末五代,安史之乱、藩镇之乱也主要是北边,又有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与契丹,大开北大门,致使后来外族频频入侵中原,分别建立辽、金各国.北边居民和塞外、关外、(长)城外诸多民族长期相互征伐、臣服,融合血缘与文化,形成新的生存形态,这也是事实.但也就渐渐地看淡了所谓民族气节、爱国情操,反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现在打得不可开交,到头来还是一家."万里长城今犹在,让他三尺又何妨",何苦那样寸土不让、寸利必争呢.外族?咱俩谁跟谁呀.说不定俺自己就是一个外族,俺曾祖父是鲜卑人,外婆的姐姐嫁了个吐蕃人,外公是契丹人,姑奶奶被女真人给掳走了,又好像不是给掳的是她自愿的,后来在那里生了一堆孩子,再往上查查,俺祖先还是个匈奴人呢.
南人就不同,最低程度也要"避秦",找个桃花园躲起来,远离现实,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更多时候是节节抵抗,打不赢也打,祖国的大好河山岂容拱手相让!南宋一朝百五十年,都是在复国主义的仇恨与亡国危机的忧思中度过的.打,还是和?这是区分忠臣与汉奸的试金石.要是换了北边,早把这国恨家仇抛之九霄云外,与人家一道建立大什么共荣圈了."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谁还记得你是哪家的王师?行行好拜托了,让俺过几天安生日子,少来惹事,歇着吧您哪,跟真的似的.
南人的反抗,使习惯了北人屈服的入侵者恼羞成怒,遂有血腥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与南京大屠杀.南人流血,北人流浪."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我的家在山西,过河还有三百里."南人即使屈服也是暂时的,这"暂时"或者几年、十几年、几十年,或者上百年,最后总要由南人起来革命,"驱逐鞑虏,光复中华".
南人往往各自为阵,不象北边喜欢搞大一统.这样容易被人各个击破.光是从语言的角度就能看出其差异.北人仅一种方言,即北方方言;南人有几种方言?八大方言都有.就算是同一种方言,如吴越方言,上海话与苏州话就大不一样,杭州话与南京话也相去甚远,宁波话与无锡话更是鸡同鸭讲.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偏远地方,隔几十里或者翻一座山换一种口音也是毫不足怪的.语言的繁复杂陈,虽然表现了文化的多元与丰富,毕竟容易流于琐屑,不能形成大的气象.南京、杭州都是好地方,为什么在那里建都的王朝不是苦命就是短命?"国语"范围狭窄是一个重要原因.
北方方言覆盖地域辽阔,音调也好听.尤其以北京话为基础的"国语",字正腔圆,就是比各种各样的南语好懂、好听,连骂娘都跟唱歌似的.平心而论,我就不喜欢吴语,也不可能喜欢闽语,永远不知它咕噜些什么.最不喜欢粤语,粤语同日语分不清楚,只知道它们都使用汉字.粤语的表现力据说很强,不输北京话,这个我相信.但它的发音方式有问题,广东是鼻咽癌的高发病率区,有肿瘤专家认为,这与广东话一些字的发音有关系,长期冲击、刺激某个黏膜部位,容易造成病变.满清王朝被推翻之际,国会投票选国语,而议员以粤籍占多数,本拟选广东话,经孙中山苦口劝说,最后仍定为北京话.
实际上,所谓普通话,又叫国语、官话,是一种人造语言.北京话只是其基础,并没有任何地方的居民操这样的方言.中国语言的统一是分两次完成的,第一次是"书同文",即统一文字;第二次才是"字同音",即统一语言.前后相距差不多两千年.中国人几乎都懂至少两种语言:一是普通话,一是方言.普通话也有缺憾.比如它只有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加轻声一共五声.这样就省掉了一种"入声".用普通话读旧体诗词,许多的音律韵味就要大打折扣."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绝、灭、雪都是入声,普话却读成阳平、去声、上声,韵律不通,味道索然.有人认为,入声只古汉语才有,现代汉语中已然消失.说这样不负责任话的肯定是个北人.入声并未从现代汉语中消失,南方的粤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吴越方言,都大量保留着入声的发音.你要南人去念刚才那首诗,就有一种北人无法领略的语境.
用一种文字和语言统一"汉语",无疑是北人的功劳.北人的能耐就是这样,南人你去创造,你去发现,你去办特区,你去摸着石头过河,等你摸得象个样子了,咱再来大而化之,来个"江山一笼统".你说吃辣椒?这没啥稀奇,咱也吃,吃不完一串串挂在窑洞门口、挂在屋檐下,显示红火与热烈.你说睡床?好,咱洗完澡跟你一块儿睡.你说入声?什么入声?咱听不明白,我看就免了吧,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都是炎黄子孙,爱国不分先后厖.
北人也不是一点东西都不发明,咱们中国的磕头礼,就是北人搞起来的.有什么考据?南方潮湿,到处是泥,古代又没有什么柏油、水泥可以把地面弄干净,自然条件似乎不适于养成下跪的习惯.南方人见了尊长显贵,无非打个拱手,作个揖,唱个大喏便是.而北人就不一样,纳头便拜.北方地面干燥,拜完起身拍拍膝盖上的灰土,又可以清清爽爽站成一个模样.当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把两个哥哥杀了,他父亲李渊既惊且惧又悲伤,李世民就跪下来,伏着吮吸父亲的乳头.这是古鲜卑族的遗风,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鲜卑族原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这种礼节应是对牛羊驼鹿一类动物幼时跪着接受哺乳的形态的模仿.后来渐渐蔚为风气,带进中原,流传全国.南宋文天祥被元军俘虏,见元朝重臣拒不下跪,其理由是:下跪是你们北方人的礼节,咱们南方没这规矩.
中国历史上风行过好一阵子的妇女裹脚运动,也是北人的创造.南方又湿又热,有什么必要裹脚,如何裹得住,这念头怎么动得起来呢?下雨,或者盛夏,南人都穿木屐,也就是日本人穿的那种,有利于天足的发展.南方多水田、池塘、河汊湖泊,妇女下田劳动,到河塘边洗衣浆衫,只有打赤脚.不象北方,干什么活儿都可以不脱鞋,适合裹脚方式的推广、流行.裹起来能御寒,也不至于沤出一股教人掩鼻的无名之臭.北人于是充分利用了这一地理优势,把女人的脚裹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南人和北人,怎么不比较一下性格?当然是可以比一比的.其实上面说他们的各项,就已经说得差不多了.还要用专门形容性格的词儿去形容吗,那反倒有些作难.比如,说北人豪爽,你没见过南人豪爽起来也是很可怕的.而且北人也有不豪爽的,《水浒传》里打虎将李忠就是一个,要他拿些银钱出来周济人家,他好不情愿,掏半天掏出一粒小的,这算什么豪爽?又如白衣秀士王伦,都做成山大王了,还那样小鼻子小眼的,容不得人,反被林冲给杀了.就是这林冲,也不是个豪爽的人,人家把他的老婆都调戏过两回了,气儿都不敢吭一声,还不如一群泼皮手脚痛快,才帮他把人家衙内给阉掉.又比如,说南人性子急,北人就不性急吗?燕人张飞如何?只见他一天到晚急得要死,最后终于死在急上.
还有个最不好界定的是,南人北人怎样划分.地理学家通常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南北.要是真能这样一刀切,咱们的讨论也就完了.可惜情况远非如此简单.军队守黄河大铁桥,桥北边的士兵发棉大衣,桥南边的士兵只发棉袄,可见军队后勤部门是按黄河而不是淮河来划分南北的.国共内战,连吃几大败仗的国民党希望能划江而治,也就是以长江为界,重演南北朝的故事.而咱们平时说的江南、江南,也指的长江以南.如此一来,武汉喏大一个城市便要分为两半,汉口、汉阳的居民算北人,武昌的居民算南人.象什么话?其实,南北是相对的,渐变的,亦此亦彼的.以广东人为例,他们把所有的外省人都叫做"北佬".别说武汉,整个湖北都应该算是南方.连河南都有南方之嫌.五十年代的大区行政建制,河南省属于南方局,后改为中南局.河南是中原大省,地理位置居中,兼有南北的特点,因而也最没有特点.历史上一块是楚国的领土,有一块属于韩、魏的地盘,那是战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