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孙中山的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5:51:49
关于孙中山的资料
关于孙中山的资料
关于孙中山的资料
孙中山,近代民主革命家,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中文名: 孙文
外文名: Sun Yat-sen
别名: 原名孙文,字载之,号逸仙等
国籍: 中国
出生地: 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
出生日期: 1866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 1925年3月12日
职业: 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 香港西医书院
主要成就: 1905年8月20日成立中国同盟会
1911年发动武昌起义,推翻满政府
代表作品: 《三民主义》
尊称: 中华民国国父
人生哲学: 不做大官,要做大事
祖籍: 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上沙村
陵墓所在地: 南京 中山陵
孙中山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孙接受西式教育,不受传统忠君观念束缚,才敢于如此自称;中华民国历史教科书亦采用此说. 至于“孙大炮”这个当时政治对手揶揄孙文的外号,在辛亥革命前已有,大炮是粤语“不切实际之人”的意思,暗讽孙文言辞夸大不实. 另外,孙文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时,常当众倡言反清,闻者多胆怯走避,惟陈少白、尢列、杨鹤龄附和之,乃得四大寇之诨名. 清代政府、公家文件中,皆在其名字“文”上作文章,加上三点水部首,贬称其为孙汶.“汶汶”一词,出自《史记·屈原列传》:“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注解此文的人,或说“汶汶,犹昏暗不明也”,或说“蒙垢尘也”,或说“玷污也”.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1]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断发改装的孙中山
1896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又译作“伦敦被难记”),孙中山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晚晴园议事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20日,袁世凯指使特务暗杀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阻挠宋案的司法审判,一方面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大贷款,以充实军费.袁世凯的胆子更大了,先后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9月1日,南京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 1914年7月在日本组织中华革命党.1917年9月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军政府,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宣告与北京袁世凯政府对立.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学系军阀的挟制,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发表所著《孙文学说》、《建国方略》.1921年4月,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 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陈炯明被驱逐后,才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就大元帅职.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当时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受到北京各界群众10万人的热烈欢迎,并发表了《入京宣言》.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1] 附:起义年表
起 义 名 称 年 代 起 义 经 过
1 第一次广州起义 1895年 孙中山率领郑士良、陆皓东等人,准备袭取广州. 但是事机泄漏,清政府展开搜捕,陆皓东被捕牺牲.
2 惠州起义 1900年 10月8日孙中山命郑士良等人于惠州三洲田 (今深圳市盐田区三洲田村一带)发动起义.
3 潮州黄冈起义 1907年 5月命余丑起义于潮州黄冈,历六日而败.
4 安庆起义 1907年 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后失败殉难.
5 七女湖起义 1907年 9月命邓子瑜起义于惠州七女湖(今惠州市汝湖镇), 十余日后起义失败.
6 镇南关起义 1907年 12月黄明堂受命在镇南关起义,孙中山亲临指挥.
7 防城起义 1907年 9月王和顺受命在钦州王光山起义.
8 钦州、廉州起义 1908年 3月27日黄兴由安南率革命军进攻钦州.
9 河口起义 1908年 4月黄明堂在云南河口起义.
10 广州新军起义 1910年 2月倪映典在广州发动新军起义.
11 黄花岗起义 1911年 4月赵声、黄兴等人在广州领导起义.后收殓到72具烈士遗骸, 合葬于黄花岗.
12 武昌起义 1911年 推翻满清政府.
临时组阁
自1907年起,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临时参议院组成. 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
当时,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他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的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情形. 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与袁达成协议: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2] 1912年(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13日孙中山即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代任.此后又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为了引导袁世凯步入民主程阶,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二次革命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1912年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 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的结婚照
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为理由谢绝,并委任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嫌疑为原凶.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被通缉,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因部份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等俱未加入中华革命党.
护法运动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军政府海陆军大元帅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重回中国.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1922年6月,陈炯明发难,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化装离粤,退居上海.
联俄联共
自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会面后二人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以及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的攻击下,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败退至东江.2月21日,孙中山得以重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3]
病危
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9月4日,孙中山在广州组建北伐讨贼军,任命谭延恺为总司令,联合卢永祥、张作霖、段祺瑞,“共抗直系”,准 国父
备进行北伐.10月10日,广州发生商团事变,10月15日,孙中山率师回广州,击溃广州商团武装.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在北京发动北京政变,推倒大总统曹锟,邀孙中山北上共襄国事.此时,孙中山健康已急转直下,但为了国家的前途,同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作斗争,他毅然北上,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两大号召.[4] 1924年11月,孙中山离开广州,绕道日本,开始北上之行.12月4日,到达天津,由于一路颠簸和北地严寒,旧病复发,他边接受治疗,边接见京津要人,并计划22日入京.18日,因得知“临时执政府行文各国使署,有尊重历来条约之意”,孙中山大失所望,病情随之加剧.段祺瑞致电相催:“时局未定,庶政待商,务祈速驾,以慰众望.”孙中山复电:“准于十二月三十一日入京.” 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抵京入住北京饭店后,次年1月即开始病发.1月26日,被确诊为肝癌,在协和医院接受手术.1925年2月18日,他移至行馆接受中医治疗,3月11日,自知不起,临终时由夫人宋庆龄扶腕,在汪兆铭(即汪精卫)所代笔的《总理遗训》及《致苏联政府书》上签字. 后世国人常提到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出自孙中山留给国人的政治遗嘱.他当日托咐何香凝要“善视孙夫人(宋庆龄)”,“弗以其夫人无产而轻视”,何香凝回答:“先生,我亲近先生二十多年,同受甘苦,万一先生不测,我们当尽力保护夫人及先生遗族.我虽然知识能力都很薄弱,但是总算能够亲受总理三民主义的教诲,我有一分力量,必定尽力宣传.”[5]
逝世
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因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逝于北京协和医院,享年59岁.弥留之际,他提到国事的遗言是:“和平……奋斗……救中国!” 长久以来外界都一直以为孙中山死于肝癌,其实他并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发胆管腺癌转移到肝部.北京协和医院病案室原主任马家润找到1925年1月26日孙先生的病案(13页的英文病例记录,编号为9954,上面的名字是“孙逸仙”,其中有几张器官标本的照片),证明原发病确是胆管腺癌.直至1999年海峡两岸学者交流孙中山事迹时,协和医院医生展示了这份报告,才揭示了孙中山死于胆囊癌的真相.[6] 香港《华字日报》翌日报道了孙中山的死讯:“孙文吐呕大作.不能进食.脉搏骤增至一百六十度.呼吸十八次.极危险.克礼医生在左右看护.终夜不离.戴天仇为孙草遗嘱.唯孙尚未签字……孙文病至十日晚大变.腹胀加增.克礼为之打针放水.今日上午九点三十五分钟逝世.当弥留时.戴天仇代草遗嘱.孙科急电粤民党要人来京.” 1920年孙中山在上海
同日,胡汉民饬令各地停止宴会:“十二日午一时胡汉民接汪精卫来电、谓孙中山于十二日上午九时四十分病终京寓,胡汉民即分饬各大小机关、由十二日起、下半旗七天、并令公安局分饬市内酒楼、即日起停止宴会、市民停止七天、在职人员则停止一个月、各机关用蓝印一月、兵士及各机关职停员缠黑纱一月.”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签名吊唁者竟达74万多人,参加送殡者30余万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是治丧处成员,并敬献长挽联:“广东是现代思潮汇注之区,自明季迄于今兹,汉种孑遗、外邦通市、乃至太平崛起,类皆孕育萌兴于斯乡,先生挺生其间,砥柱于革命中流,启后承先、涤新淘旧,扬民族大义,决将再造乾坤,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中华为世界列强竞争所在,由泰西以至日本,政治掠取、经济侵凌、甚至共管阴谋,争思奴隶牛马尔家国,吾党适丁此会,丧失我建国山斗,云凄海咽、地暗天愁,问继起何人,毅然重整旗鼓,亿兆有众,惟工与农,须本三民五权、群策群力,遵依牺牲奋斗诸遗训,成厥大业慰英灵.” [7] 1925年4月2日起,孙中山灵柩停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内石塔中.北伐成功后,于1929年6月1日,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遗书
孙中山弥留之际,曾在2份遗嘱上签署.其一为《政治遗书》,其二为《家事遗书》,以下为遗书全文. 政治遗书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家事遗书 “余国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5]
革命年表
●1883年 与陆皓东捣毁神像. ●1884年 “始有志于革命”;鼓动“勿敬朝廷”,被视为“大逆不道”,与陈少白、尢列、杨鹤龄为“四大寇”;《致郑藻如书》. ●1894年 《上李鸿章书》;兴中会成立. 孙中山先生
●1895年 香港密谋起义失败,陆皓东等就义. ●1896年 伦敦蒙难. ●1898年 拜会康有为、梁启超. ●1899年 两党合作失败. ●1900年 惠州起义失败. ●1904年 加入致公会. ●1905年 同盟会成立;《民报》创刊,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1906年 提出“五权宪法”.1906年6月,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1907年 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钦州、廉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 ●1908年 钦州、廉州起义、云南河口起义. ●1910年 广州新军起义. ●1911年 武昌起义. ●1912年 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发表《孙大总统对外宣言》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月辞临时大总统职. ●1913年 宋教仁被刺;发动二次革命. ●1914年 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 ●1915年 发表《讨袁声明》,发动“护国运动”. ●1916年 发动护法运动;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 ●1917年 被迫辞去大元帅职,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列宁复函孙中山,向“中国革命的领袖”致敬,“共同进行斗争”. ●1918年 《建国方略心理建设》付梓;发表《护法宣言》; 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1921年 就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建国方略物质建设》付梓;会见李大钊. ●1922年 以大元帅名义发动员令,命令各军分路出师北伐;与陈炯明失和,北伐失败;李大钊由京到沪会见交谈,并介绍李大钊加入国民党. ●1923年 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公布《中国国民党党纲》,《中国国民党总章》;发表《孙文—越飞宣言》,复命廖仲恺与越飞商谈中苏联合细节; 再建大元帅府,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发表《中国国民党改组宣言》、《中国国民党党纲草案》;发表《关于粤海关关余问题宣言》,抗议美、英干涉中国内政;李大钊抵广州,协助完成国民党改组和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准备工作. ●1924年 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筹办黄埔军校;发布《国民政府建国大纲》;通过《国共合作草案》、《国民党与世界革命运动草案》;发布《北伐宣言》,举行北伐誓师典礼; 应冯玉祥之邀,同意北上;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对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发表《入京宣言》. ●1925年 病危,口授遗嘱、《致苏联遗书》在《遗嘱》及《遗书》上签字,3月12日9时30分病逝,留下最后遗言:“和平、奋斗、救中国!”
编辑本段思想
▲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的“三民主义”理念. ▲倡导“权能区分”——“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推行“万能政府”——“广兴福利,大有为式”. ▲注释“人民之权”——政权应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项. ▲注释“政府之能”——“治权,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立,是为“五权宪法”. ▲阐明人民行使政权的基本训练与条件:民权初步,即议事规则. ▲提出中央与地方的“均权制度”,以县为单位的“地方自治”. ▲在经济思想方面,提倡社会互助理论:“人类进化之原则与物种进化之原则不同,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 ▲在政治现代化建设方面,主张渐进主义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说:“军政时期优先消灭军阀土匪,应实行军管.训政时期优先基础建设与民权初步训练,应实行一党执政.宪政实行之条件是全国半数以上县市具有选举罢免地方首长之条件,公民具有发动创制复决之条件,则选举召开国民大会制订宪法,还政于民,实行多党竞争的现代政治制度.” ▲推行以王道为基础的区域合作和政治架构:大亚洲主义,以及向国际投资开放的实业计划.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