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的一段历史故事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0:36:14
求中国的一段历史故事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
求中国的一段历史故事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
求中国的一段历史故事的读后感,3000字左右
《西线无战事》读后感
再一次读这本书又有了新的感悟.在历史的长河中,合久必分的规律似乎注定要发生无数次的战争.作为一本描述战争的书,它不是一种控诉,不是一份自白,只是试图讲述那样一代人,他们纵使逃过了炮弹,最终还是被战争毁灭了.
雷马克开始写作他大战结束以来一直酝酿构思的小说《西线无战事》完全是利用业余的晚上仅仅花了六个星期就把小说写成了.还被改编为电影,并荣获了1930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西线无战事”是在一战最后两年,人们在德国军方的战报中可以上百次地读到的句子,对此,有人相信,有人怀疑,可是只有少数人知道,在这个句子背后隐藏着更多的悲哀、痛苦和毁灭.这本书讲述的仅仅是主人公保罗,以及他的同学和朋友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最后两年里的战斗和生活的一些零散的片段.他们当初只是些十八岁的青年,在长期接受老师们灌输的所谓“英雄气概”,“神圣职责”和“祖国”等爱国主义口号后,自愿报名参军,经过短期训练后开赴西线参战.但自从上了战场的那一刻起,这帮热血青年对生活热忱的理想便在残酷的硝烟与弹片的现实面前破灭了.年轻人的理想主义抵抗不住连天的炮火和壕沟里的野蛮撕杀.他们的眼中只有鲜血、残肢,碎肉、脑浆和毒气.活生生的同学和战友一个个阵亡,战场成了一个个无名士兵的坟墓.他们每天都在生死线之间挣扎着,直到死亡.
最让我感动的是保罗回家的那一段,描写着一个孩子受尽委屈回到家,然而还是要去面对现实,重返战场.“所以我只好站在梯级上,又悲愁,又困惑,不由得一阵剧烈的痉挛,而且不禁地,泪珠儿扑簌簌从我腮帮上不停滴落下来了.”“想说而说不出,想哭却要压抑.”关于战争的起因,书中也有独特的解释“‘大多是由于一个国家严重地侵犯了另一个国家,’阿尔贝特答道,带着轻微的骄傲神情.于是恰登装出十分迷茫的样子.‘一个国家?这我可不理解.德国的一座山不可能去侵犯法国的一座山.或许说一条河流,一片树林,一块麦田,都不可能去昌犯别人家的.’”或许我们会为阿尔贝特的回答感到好笑,然而这是事实,在人类历史上发动的这些战争有多少是真正因为一个国家被侵犯了呢?人们只是想为自己的欲望寻找合适的借口罢了.
在《西线无战事》的最后,他平静地写道:“一九一八年十月,他阵亡了,那一天,整个前线一片死沉沉、静悄悄的,战报上将这一切仅概括为:西线无战事.他是往前面倾仆下去的,躺在地上,好像睡着了一般.把他翻过来,人们看到他或许没受多长时间的痛苦;他脸上有一种沉着的表情,几乎是一副非常满足的模样,因为事情终于这样拉下了序幕.”
我听到生命消失的声音,那样寂静.
只有他们自己知道那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切的故事.历史书上没有他们的位置,纪念碑上没有他们的名字,他们曾经来过,然而在残酷的战场上,他们的世界、他们的生命,一切都崩溃了.战争不仅仅毁灭了他们的生命,连他们的精神也不放过,他们中仍有些人纵使逃过了炮火,最终还是被战争毁灭了.战场上,他们此前的世界观全盘崩溃,死亡的到来摧毁了他们的信念,只有生存成为生命中的全部.战争摧毁着一切,这一代年轻人大多是仅有十八、九岁的小伙子,他们在战场上学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人.接着战争教会他们野蛮无情,教会他们丢弃梦想,让这些年轻人每天在野蛮与良知,现实与梦想,这些极端之间苦苦挣扎,直到最后原本纯洁的心灵被完全摧垮.战争使他们的思想变成了一片可悲的废墟,这比物质上的废墟更加可怕,当年那些满目疮痍的土地早已变得肥沃,而这种精神上永久的创伤却依旧隐隐作痛.这样的创伤同样可以在其他战争场上看见,记得《南京南京》也是以日本士兵的自杀而结束.当价值观被彻底摧毁,他们仿佛是失去理智猛兽,只有当一个人面对大自然时才会显现出人善良美好的一面.当保罗看到死去的法国士兵的全家照时,他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精神的崩溃才是战争中士兵们最可拍的敌人,他们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将爱国热情洒在这样对他们来说毫无意义的战场上.
如果只是把叙述停留在控诉战争的层面上,这也只能算是一本平庸的战争小说,雷马克也没有止步于此,他像Green Day演绎的那首《在九月底时叫醒我》中唱的:“Summer has come and pass,the innocence can never last(夏天已经来了又去,清白再也无法延续)”那样大声控诉战争的罪恶,但他也没有放弃讲述精神的毁灭与断层,讲述文明的灭绝与消失.这种灭绝与毁灭并非只存在于战争之中,只是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战更有毁灭性而已.两次世界大战粉碎了无数生命、家庭,也粉碎了此前正统的价值观念与文化.直到今天,甚至是在远离震荡的中国,还能依稀感到毁灭的存留.精神的毁灭与断层也存在于中国,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文化断层,也许要过很久才能体会得到,经济增长快得让人眩晕,我们在四十年里,要走完西方四百年才能走完的路,精神世界不会像数字增长那样快,更多的它只属于一个缓慢推移的过程,也许当我们活在2025年的世界上时还有着1925年的思想水平,我们处于一个关键的衔接点,一方面高新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中一方面古典文化日益流失等待我们的保护,我们接过的是一个初步修复的废墟,更像是战后的那一代人,修复毁损的文化,另一方面茫然无所知,孤独与空虚袭上心头,我们正是在后雷马克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的背后是文化的涅盘与新生.
雷马克和雷马克们的毁灭完全是悲剧,历史有时很荒唐,她自命是进步的化身,而历史的车轮下却从不缺乏被碾压的尘土,成千上万无辜的生命就这样消失,仿佛从未出现过一样.一个普通士兵死于无战事?因为他拔动不了整个大局.无论他的胸膛有颗多么热烈跳动的心,无论他的头脑有多少热爱自然、珍惜生命、关爱亲情友情,极端地厌恶战争却都无法逃离这该死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