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历史概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20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9 02:23:37
秦汉时期的历史概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2000字左右
秦汉时期的历史概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2000字左右
秦汉时期的历史概述(政治经济文化等等各个方面)2000字左右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十五年.
历史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后来秦王嬴政(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最后都城咸阳于公元前206年陷落,秦亡.
扫灭六国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嬴政统一中国后,遂自称“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嬴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皇帝”尊号,“朕”御用自称等皆源自秦朝开始.
加强统治权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无决策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驿道,秦驰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战国诸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
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没有秦始皇对各地反抗力量的驾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因可判死罪的失职而领导农民起义.反秦斗争随后由项羽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这时赵高杀丞相李斯,杀二世,立始皇弟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一战,秦军被歼灭殆尽.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
秦朝的版图疆域和政区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使得中国的版图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接着由于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
秦朝没有采用分封制,而是采用郡县制,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卫尉(皇宫保卫)、郎中令(警卫)、太仆(宫廷车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庙礼仪)、宗正(皇室内部事务)、少府(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财政税收)
御使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弹劾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地方官制
郡:郡守
郡尉
监察使
县:县令
县尉
乡:三老
游徼
啬夫(小乡)
有秩(大乡)
亭:亭长
里:里正
经济状况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经济体制就全面转入“耕战”.即重视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以农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同时由国家法令具体指导农业生产.但统一全国后类似的制度似乎并未取得显著效果.
社会
秦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类似的保甲制度和户口制度一直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仍被当局采用,
文化与科学
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山东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分封制,丞相李斯反对,并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以更为师”.秦始皇采纳之,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此即“焚书”.
次年,方士卢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惧怕处罚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议论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阳城内的方士儒生,后来的审问过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发,共有460余人受到株连,秦始皇下令将此 460 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此后又发生了两次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 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 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 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 “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这项政策对文化上的伤害仅次于汉朝的“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相对并不大.2.所焚书籍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3.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过几十年,影响不会太大. “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坑儒〃及后世的“独尊儒术”.
汉朝(前202年[1]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西元25年—西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西元8年-西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汉唐”,代表著中国帝制时代中最强盛的年代.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2].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3][4].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人口
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西汉初期人口数据估算在1500万—1800万之间.此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以及汉武帝时期的领土扩张,人口数量大幅提升.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元2年西汉的户数为1235.6490万,口数为5767.1401万.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8].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数再次锐减.东汉明帝时,全国人口数量仅3500万左右,仅相当于西汉元始二年的58%.后人口开始恢复.据《续汉书•郡国志五》所载,永和五年(140年),全国有户969.8630万,口4915.0220万.至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口5648.6856万,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到晋朝初期,全国人口又只有1600万人.[9]
行政、选举考试及兵役制度
汉朝的中央行政制度早期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汉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东汉光武帝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东汉早期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职位虽高,却无实权.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为其主管长官;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左右丞各一人,为令、仆之佐.尚书令下分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侍郎六人.同时,东汉政府还设立了三套监察机构,分别是中央的御史台、兼具京官和地方官身份的司隶校尉与地方的州刺史.光武帝同时设立了中常侍等宦官职务.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削弱的三公的权力,尚书则权高位低,同时也为之后的宦官乱政埋下隐忧.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 ,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推荐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
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包围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南北两军原各有两万人,武帝时期各减为万人.京师没有长期驻扎的军队,正卒一年一轮换.同时另外组织了三支侍从军(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元鼎六年,又成立了八支禁卫军,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募兵制的开始.到东汉光武帝时期,军权进一步集中到中央.中央军队分为四支,其中京师二支(南军和北军);地方上的两支为黎阳营(合幽、冀、并三州军队),负责守卫黄河以北地区,以成为首都北面的屏障.一为雍营,主要任务为守卫三辅,是首都西面的屏障.安帝时,又设立渔阳营兵.
经济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自耕农是农民阶层的主体.到西汉中后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
汉朝时期,铁制农具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著名的农具种类有铁犁壁、矩犁、全铁曲柄锄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条龙首渠,由于附近地区土质松软易坍塌,就用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管道,叫做井渠,极类似于今天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著名的农书有《氾胜之书》.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自此之后冶铁业开始衰落,但由于此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铜器虽出现变少,但在两汉时期仍是重要的金属器.漆器则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工艺品.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他是织花机的发明者.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特别是四川地区.蜀锦更价值连城,在三国时期甚至成为蜀汉一大财源.麻葛制品中,最出名的是产于会稽地区的越布.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商人竞买爵位,国家存粮大涨,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各大都会间亦有河渠或大道想通.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而海上交通也有出现.在边疆地区,与外国定期有“合市”供交换有无.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文化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6].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卅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卅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2],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汉代的治国思想.汉代在立国时用法家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通过汉代学者的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十五年.
历史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后来秦王嬴政(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最后都城咸阳于公元前206年陷落,秦亡.
扫灭六国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嬴政统一中国后,遂自称“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嬴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皇帝”尊号,“朕”御用自称等皆源自秦朝开始.
加强统治权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无决策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驿道,秦驰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战国诸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
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没有秦始皇对各地反抗力量的驾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因可判死罪的失职而领导农民起义.反秦斗争随后由项羽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这时赵高杀丞相李斯,杀二世,立始皇弟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一战,秦军被歼灭殆尽.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
秦朝的版图疆域和政区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使得中国的版图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接着由于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
秦朝没有采用分封制,而是采用郡县制,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卫尉(皇宫保卫)、郎中令(警卫)、太仆(宫廷车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庙礼仪)、宗正(皇室内部事务)、少府(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财政税收)
御使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弹劾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地方官制
郡:郡守
郡尉
监察使
县:县令
县尉
乡:三老
游徼
啬夫(小乡)
有秩(大乡)
亭:亭长
里:里正
经济状况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经济体制就全面转入“耕战”.即重视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以农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同时由国家法令具体指导农业生产.但统一全国后类似的制度似乎并未取得显著效果.
社会
秦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类似的保甲制度和户口制度一直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仍被当局采用,
文化与科学
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山东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分封制,丞相李斯反对,并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以更为师”.秦始皇采纳之,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此即“焚书”.
次年,方士卢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惧怕处罚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议论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阳城内的方士儒生,后来的审问过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发,共有460余人受到株连,秦始皇下令将此 460 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此后又发生了两次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 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 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 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 “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这项政策对文化上的伤害仅次于汉朝的“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相对并不大.2.所焚书籍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3.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过几十年,影响不会太大. “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坑儒〃及后世的“独尊儒术”.
汉朝(前202年[1]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西元25年—西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西元8年-西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汉唐”,代表著中国帝制时代中最强盛的年代.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2].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十五年。
历史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
全部展开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是由战国时代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帝国,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中国从此进入了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秦朝从统一六国到灭亡,只有十五年。
历史
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嬴姓,相传始祖伯益曾辅助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今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了。后来秦王嬴政(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建立秦朝。最后都城咸阳于公元前206年陷落,秦亡。
扫灭六国
秦王政一十五年(前230年),内史腾率兵灭韩国,俘韩王安,所得韩地置颍川郡,韩亡。
秦王政一十七年(前228年),秦军攻入赵国国都邯郸,赵王迁被迫降秦,赵破。
秦王政一十八年(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领兵攻燕。
秦王政一十九年(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蓟,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燕破。
秦王政二十年(前225年),王贲率领六十万大军攻打魏国,包围魏都大梁,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秦王政二十一年(前224年),王翦率领十万大军攻打楚国,屯兵练武、坚壁不战、以逸待劳。一年后,楚军斗志涣散、粮草不足,遂从前线撤军。王翦乘机追击,消灭楚军主力,占领楚都寿春,俘虏楚王负刍。王翦又率军渡过长江,平定了江南,灭越国置会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贲打下辽东,俘燕王喜;接着打下代城,俘代王嘉。燕、赵彻底灭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贲率军南下攻打齐国,齐王建投降,齐亡。
至此秦灭六国,一统天下。
嬴政统一中国后,遂自称“功高三皇,德高五帝”,创建皇帝尊号,自称始皇帝。嬴政认为谥号乃是“子论父,臣论君”,大为不妥而废除之,而改用计数方式的世数尊号,自称始皇帝,宣布子孙称二世、三世,以至万世,代代承袭。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命改为制,令改为诏。“皇帝”尊号,“朕”御用自称等皆源自秦朝开始。
加强统治权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大臣只有参政议事权,无决策权;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即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掌行政、监察和军事;地方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统一度量衡、货币、文字;全国修建驿道,秦驰道,兴建水利,筑灵渠;迁万姓充屯边地,谪判罪犯戍守边防;在战国诸国所建长城的基础上修建万里长城,以防匈奴入。
秦朝的灭亡
秦始皇死后,赵高勾结胡亥与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帝,并赐秦始皇长子扶苏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没有秦始皇对各地反抗力量的驾驭力。二世元年(前209)七月,陈胜、吴广因可判死罪的失职而领导农民起义。反秦斗争随后由项羽与刘邦分别领导,西入关中攻秦。这时赵高杀丞相李斯,杀二世,立始皇弟子婴为秦王。公元前207年,项羽大破秦军,巨鹿一战,秦军被歼灭殆尽。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关,子婴出城降,秦朝灭亡。
秦朝的版图疆域和政区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了中国,使得中国的版图到达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带。接着由于开拓南越,使中国的版图包括了两广,以至扩张到今天越南北部一带。
秦朝没有采用分封制,而是采用郡县制,最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后来增至四十六个。
官吏制度
中央官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九卿:卫尉(皇宫保卫)、郎中令(警卫)、太仆(宫廷车马)、廷尉(司法)、典客(外交)、奉常(宗庙礼仪)、宗正(皇室内部事务)、少府(山河湖海税收和制造业)、治粟内史(财政税收)
御使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弹劾百官,辅佐丞相处理事务
地方官制
郡:郡守
郡尉
监察使
县:县令
县尉
乡:三老
游徼
啬夫(小乡)
有秩(大乡)
亭:亭长
里:里正
经济状况
商鞅变法以后,秦国的经济体制就全面转入“耕战”。即重视农业生产和对外战争,以农业生产支持对外战争,以军功授爵赐予土地。同时由国家法令具体指导农业生产。但统一全国后类似的制度似乎并未取得显著效果。
社会
秦的社会组织相当严密,商鞅变法建立了“什伍连坐制”禁止父子兄弟同室而居,凡民有二男劳力以上的都必须分居,独立编户,同时按军事组织把全国吏民编制起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不准擅自迁居,相互监督,相互检举,若不揭发,十家连坐。这种严苛的法律把农民牢牢束缚在土地上,国家直接控制了全国的劳动力,保证了赋税收入。统一后秦国将此推广至全国。类似的保甲制度和户口制度一直到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仍被当局采用,
文化与科学
一般认为,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化落后于山东六国,有“秦,虎狼也”的说法。
秦国统一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其统治,其中包括著名的“书同文”,即将战国时期各国使用的不同的书写体统一为后世所称的小篆,相传该字体为秦国丞相李斯发明。
公元前213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分封制,丞相李斯反对,并提出措施:“……天下敢有藏《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若有学(法令)[者],以更为师”。秦始皇采纳之,下令各郡、县立即查禁所有《诗》、《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30天内全部焚烧。此即“焚书”。
次年,方士卢生等人求仙再次不得,惧怕处罚而出逃,又有方士儒生议论朝政。秦始皇大怒,下令搜捕咸阳城内的方士儒生,后来的审问过程中,方士儒生互相告发,共有460余人受到株连,秦始皇下令将此 460 余人全部坑杀。此即“坑儒”。此后又发生了两次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是秦朝为了国家政权安定统一的所执行的政策, 也是对当时中国文化的一次摧残。“焚书”政策针对当时的书册文物, 只保留对民生以及执政所需的, 大量对秦政权无益的珍贵文献从此失传,春秋战国的百家言论在这段时期受到严重的摧残; “坑儒”政策也是第一个被中国历史所纪录的国家政权对知识分子大规模的逮捕行为(儒家称之为“迫害”), 这项政策对文化上的伤害仅次于汉朝的“独尊儒术”。
“焚书坑儒”对文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如下∶1.所谓焚书,目的是为禁″古非今者″,对私藏书籍的惩罚相对并不大。2.所焚书籍为民间藏书,博士官的藏书不包括在内,而当时民间的《诗》、《书》其实并不多。3.秦二世而亡,真正执行的时间不过几十年,影响不会太大。 “焚书坑儒”为何如此出名,关键在″坑儒″及后世的“独尊儒术”。
汉朝(前202年[1] - 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前202年—8年)与“东汉”(西元25年—西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立,建都长安;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立,建都洛阳。其间曾有王莽短暂自立的新朝(西元8年-西元23年)。另外,部分亦将蜀汉列入汉朝的延续而将其归入汉朝的一部份,如此汉朝灭亡则是在263年,但大部分说法均将由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归入三国朝代史中。
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汉唐”,代表著中国帝制时代中最强盛的年代。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2]。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政治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汉代起初在汉高祖刘邦时根据五德始终说,定正朔为水德,到汉武帝时,又改正朔为土德,直到王莽建立新朝,方才采用刘向刘歆父子的说法,认为汉朝属于火德。汉光武帝光复汉室之后,正式承认了这种说法,从此确立汉朝正朔为火德,东汉及以后的史书如汉书、三国志等皆采用了这种说法[3][4]。因此汉朝有时也被称为“炎汉”,又因汉朝皇帝姓刘而称“炎刘”。
人口
秦代末年,由于长期战乱,人口下降。西汉初期人口数据估算在1500万—1800万之间。此后由于奉行黄老政治、与民生息,以及汉武帝时期的领土扩张,人口数量大幅提升。据《汉书•地理志》的记载,西元2年西汉的户数为1235.6490万,口数为5767.1401万。
由于中国历史早期农业发展集中在黄河流域,故西汉人口密度分布极不均匀。以淮河、秦岭为界,北方人口约八成,南方人口不足两成。人口数超过500万的司、豫、冀、兖、青、徐五州均位于黄河中下游地带,这五州的人口总数占全国的55%。首都长安周围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000人左右[8]。人口数量在200万以下的有交、凉、并、朔方四州。扬、荆、益三州的主要人口分布在成都平原、南阳盆地、太湖平原和宁绍平原。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烽火遍地,加上自然灾害频发,人口数再次锐减。东汉明帝时,全国人口数量仅3500万左右,仅相当于西汉元始二年的58%。后人口开始恢复。据《续汉书•郡国志五》所载,永和五年(140年),全国有户969.8630万,口4915.0220万。至157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口5648.6856万,已大致恢复至西汉极盛时期。东汉的人口分布又有变化。中原人口为躲避战火向长江流域迁徙,南方人口升至全国四成。口数超过500万的有豫、荆、扬、益四州。荆益两州的人口都增加了一倍,扬州人口也增加了四分之一。南方人口增长的同时,北方大部分郡国人口减少。之后由于三国时期的战乱,到晋朝初期,全国人口又只有1600万人。[9]
行政、选举考试及兵役制度
汉朝的中央行政制度早期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掌管政治事物。而在汉朝,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即必须做御史大夫后才能做丞相。而在御史大夫之下,还设有御史中丞,掌管宫内事务。九卿则是太常(掌祭祀鬼神)、光禄勋(掌门房)、卫尉(掌卫兵)、太仆(掌车马)、廷尉(掌法律)、大鸿胪(掌礼宾)、宗正(掌皇帝族谱)、大司农(掌全国经济)、少府(掌皇室财政)。汉武帝时期,皇权开始大幅膨胀,尚书令的地位大幅抬升。汉武帝将身边重臣如严安、主父偃、朱买臣等为郎加以侍中,与尚书令共议军国大事,组成中朝。原以宰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外朝。东汉光武帝时,三公权力再次大幅被削弱,尚书台权力得到提升。东汉早期的三公是司徒、司空和太尉,三公职位虽高,却无实权。尚书台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为其主管长官;尚书仆射一人,为尚书令之副;左右丞各一人,为令、仆之佐。尚书令下分六曹,每曹有尚书一人,侍郎六人。同时,东汉政府还设立了三套监察机构,分别是中央的御史台、兼具京官和地方官身份的司隶校尉与地方的州刺史。光武帝同时设立了中常侍等宦官职务。一系列的措施大力削弱的三公的权力,尚书则权高位低,同时也为之后的宦官乱政埋下隐忧。
汉朝的选举制度是察举制,以地方推荐为主,考试为辅,考试与推荐相辅而行。推荐过后是还要经过考试覆核;覆核合格后才能量才录用。无论是特举贤良方正,还是岁举孝廉、茂才,均须经过中央覆试。汉代察举制下的考试,在西汉时并不占主导地位,考试只是区分人才高下,授官大小的参考 ,这与后世以考试为主、以推荐为辅的科举制截然不同。至东汉时,为纠正察举荐人之滥,开始注重考试,形成察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士制度,而且考试成份日益增加。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这是汉代察举制发展的新趋势。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制的基本特点。
汉朝早期实行征兵制度,男子廿三岁起至五十六岁之间,服役两年。一年包围京师,名为正卒;另一年戍守边郡,叫做戍卒。正卒分为两支,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另一支为北军,保卫首都其他地区。南北两军原各有两万人,武帝时期各减为万人。京师没有长期驻扎的军队,正卒一年一轮换。同时另外组织了三支侍从军(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元鼎六年,又成立了八支禁卫军,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募兵制的开始。到东汉光武帝时期,军权进一步集中到中央。中央军队分为四支,其中京师二支(南军和北军);地方上的两支为黎阳营(合幽、冀、并三州军队),负责守卫黄河以北地区,以成为首都北面的屏障。一为雍营,主要任务为守卫三辅,是首都西面的屏障。安帝时,又设立渔阳营兵。
经济
汉朝的土地所有制与秦朝相同,土地私有,并可自由买卖。土地所有者须向国家耕地税,耕地税率为亩产的十五分之一或三十分之一。人口税分为算赋和口赋。算赋是丁税,十五至五十六岁的男女每年每人纳一百二十钱(一算)。口赋是儿童税,七至十四岁的儿童每年每人纳廿钱。西汉早期,自耕农是农民阶层的主体。到西汉中后期,土地集中日益严重,自耕农大量破产,沦为佃农。豪强庄园势力日益强大。东汉后,这一现象更甚,地主庄园势力的膨胀,亦间接导致了三国局面的形成。
汉朝时期,铁制农具已经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著名的农具种类有铁犁壁、矩犁、全铁曲柄锄等。牛耕是最主要的犁地方式,最重要的犁地法是二牛抬杠。一些新式耕田法,如代田法、区田法相继诞生。国家注重兴修水利,尤以关中地区为最。著名的水渠有成国渠、六辅渠、白渠等。在洛水附近有一条龙首渠,由于附近地区土质松软易坍塌,就用凿井的方法代替地上管道,叫做井渠,极类似于今天新疆地区的坎儿井。东汉时期,出现了翻车和渴乌等水利工具,增加了农业生产效率。著名的农书有《氾胜之书》。
西汉早期,冶铁业分国营(中央政府)、官营(地方经营)和民营三种类型。当时著名冶铁家有卓王孙、南阳孔氏等。汉武帝于元狩三年收冶铁为国营,自此之后冶铁业开始衰落,但由于此对国家财政较有利,之后一直没有改变此政策。到了东汉,冶铁业由社会自营,加上水排的发明,冶铁业更加发达。铜器虽出现变少,但在两汉时期仍是重要的金属器。漆器则是两汉时期重要的工艺品。汉朝的纺织业亦有国营与民营之分,民间著名纺织业者有陈宝光,他是织花机的发明者。到东汉时期,蚕桑养殖在长江流域和岭南等地开始推广,特别是四川地区。蜀锦更价值连城,在三国时期甚至成为蜀汉一大财源。麻葛制品中,最出名的是产于会稽地区的越布。
西汉早期奉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地位低下。文帝时期,在晁错的建议下,改行贵粟政策,商人竞买爵位,国家存粮大涨,商人的地位也有大幅度提高。西汉时期,全国已有数个商业中心,如长安、洛阳、邯郸、江陵、吴、寿春、番禺、成都等,各大都会间亦有河渠或大道想通。丝绸之路是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路。而海上交通也有出现。在边疆地区,与外国定期有“合市”供交换有无。伴随著商业的发展,一些经商哲学纷纷出现。到东汉时期,中原地区商道线路发达,各地货物往来更加频繁。
文化
两汉是中国历史上科技与文化非常辉煌的一个时期。国家也非常重视教育和学识。东汉桓帝时,仅太学生就号称有3万人[6]。
在史学方面,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为以后两千年正史的编纂提供规范。全书分为十二本、十表、八书、卅世家、七十列传,共一百卅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班固所编写的《汉书》分为十二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全书体例仿效《史记》,惟改“书”为“纪”,废“世家”入“列传”,还开创了刑法、五行、地理、天文、艺文四志和《百官公卿表》。《汉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完整的断代史。更是成为了以后历代王朝撰写本朝历史的范本。而两汉时期其他的史书还有《东观汉书》、《汉纪》和《吴越春秋》等。很多西方学者认为[2],汉代的作家所开创的史学标准,直到18世纪都一直领先于世界。
汉代的治国思想。汉代在立国时用法家之法,文景时期,又用道家黄老思想为主,并辅以儒家和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不仅强调无为,还注重礼与德的作用,既承认法律的重要性,又坚持约法省简,务在安民。 而从汉武帝之后,统治者又确立儒家思想成为了正统思想,并辅之以法家思想为法制指导思想,其中心是“德主刑辅”,即先用德礼教化,教化无效再施之以刑罚。这种刚柔相济的治国之道,成为汉武帝以后汉王朝法制的指导思想。这一思想对后世历代王朝的立法影响很大。汉宣帝曾有名言:“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便是这种思想的精辟阐述。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所毁坏的很多文献,通过汉代学者的记录得以重现,包括五经当中的古文尚书,也是这时候发掘整理出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学成为学术主流。由于不同学者对经书的理解与记忆都有偏差,学术也被分为不同流派。宣帝时期,在太学中立学官的,《易》有三家,《书》有三家,《诗》有三家,《礼》有一家,《春秋》有两家,共十二博士。东汉初年,增加到十四博士。到东汉晚期,古文经学走向发达,今文经学日益衰微。
汉政府设立乐府,搜集民间诗歌,即为乐府诗,后世的《乐府诗集》《古诗十九首》《玉台新咏》中便搜集了不少汉代乐府诗,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是写成于汉代末年。赋是一种新的文学体裁,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张衡的《二京赋》等均为千古传颂的文学名篇。汉代时期,隶书渐渐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写字体,隶书的出现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标点符号的雏形。
收起
给你几个网站,有很多历史文章,很有条理.
秦朝:
http://www.hxlsw.com/history/qi/
http://www.zh5000.com/ZHWQN/qin/qin-0001.htm
http://heritage.news.tom.com/Archive/2000/9/21-12781.html
汉朝:
http://www....
全部展开
给你几个网站,有很多历史文章,很有条理.
秦朝:
http://www.hxlsw.com/history/qi/
http://www.zh5000.com/ZHWQN/qin/qin-0001.htm
http://heritage.news.tom.com/Archive/2000/9/21-12781.html
汉朝:
http://www.hxlsw.com/history/xihan/
http://www.zh5000.com/ZHWQN/han/han-0001.htm
http://heritage.news.tom.com/Archive/2000/9/21-62919.html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