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关于日本经济的历史概况的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2 23:38:18

急需关于日本经济的历史概况的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
急需关于日本经济的历史概况的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

急需关于日本经济的历史概况的一篇1500字左右的论文,
二战后,依靠美国扶持和科技创新,政治改革,出现极快发展.
很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但随着泡沫经济的失败,日本经济进入不景气阶段,但它仍是世界经济强国.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1956-1973年, 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及高速增长
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但在...

全部展开

二战以后,日本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发展速度。1956-1973年, 日本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达13.6%,国民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世界的比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地位从第6位跃升到第2位,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因此被西方学者认为创造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千金难买牛回头 我不需再犹豫)
战后日本经济的重建及高速增长
二战以前,日本即为列强之一。但在二战后期,日本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一是因为长期的战争消耗了日本大量的人、财、物力;二是盟军的原子弹轰炸,破坏了日本一些工厂和生产设施,所以到1945年8月二战结束时, 日本国民财富的 45%以上都被耗费和破坏掉了。战后第一年即1946年,日本的主要生产指标均大大低于战前水平,工业技术水平比美国落后了30年,劳动生产率比英、法等国也低得多。(剖析主流资金真实目的,发现最佳获利机会!)
从1947年开始,在麦克阿瑟的主持和美同政府的扶植下,日本开始进行战后经济的重建工作。这种经济重建,是从实行“倾斜生产方式”开始的。所谓“倾斜生产方式”,就是在资金和原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集中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煤炭生产,用生产出来的煤炭重点供应钢铁业,再用增产的钢铁加强煤炭业。目的是努力造成煤和钢铁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并以此为杠杆,带动整个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这个经济发展战略,日本政府专门设立了“复兴金融公库”。在1947-1948年中, 日本即向煤炭业发放了475亿日元贷款,占据该公库全部贷款总额的36%。1946 年日本产煤2274万吨,而1947年则达2932万吨,增长近30%;同期的钢产量也增长了21 %。到1948年,日本即出现了初步的经济好转迹象。与此同时,日本的经济恢复得到美国的大力扶植。二战结束后,美国对日本实行了单独军事占领。之后,按照波茨坦公告的精神,美国对日本推行了旨在铲除其军国主义社会经济基础的民主改革。如在政治和军事上,修改了日本宪法,废除了“天皇制”,并规定日本不得保持陆、海、空军及其它进攻性军事力量,军费开支不得超出国民生产总值的1%。 经济上也施行了三大改革,即“农地改革”、解散财阀和劳动立法。同时,在朝鲜战争中,美国还向日本提供了巨额的军需订货。因此到1955年,除“外贸”一项外,日本的主要经济指标基本达到或超过了战前最高水平。这10年时间(即1945年-1955年),是日本经济的改组和恢复阶段。
1956年-1973年,日本进入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6年,日本进入以赶超先进工业国家为目标、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历史新时期。这一时期,日本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平均增长10%以上,工业增长率则平均达13.6%。这种长期、持续的高速增长在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史上是罕见的。在此时期,日本工业生产增长8 .6倍,对外贸易从1965年开始出现顺差,到1973年8年中增长3.5倍。这 18年时间( 即1956年-1973年),日本一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成功实现了日本近代史上的“第二次远航”。所谓“经济奇迹”主要是指日本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
但进入70年代中期以后,从1974年开始至今,日本经济进入低速、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同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使日本的经济危机、生态危机和能源危机交织迸发,因此不得不在经济政策和产业结构上进行适当调整。尽竹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增长率下降到5%左右,并一度(1993年)山现负增长, 但其经济总量却一直处于美国一国之下,在发达国家中居于第二。
七八十年代, 全球范围内发生的几件大事严重影响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一是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后, 引发了“第二次世界石油危机”; 二是 1973年底到1975年,西方世界爆发了战后最严重的普遍经济危机;三是 1979 年到 1982年西方世界再次爆发的经济危机。经过这“两次经济危机”和“一次石油危机” ,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急剧下降。八九十年代,由于受全球经济形势不景气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继续下滑,并引起日本内阁的频繁变更。为了扭转本国经济低靡状态,近年来,在新的国内国际形势下,日本开始对其产业结构进行根本性改造,即用消耗资源少、附加产值高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大量消耗资源、消耗劳动和产生公害的重、化工业。同时,在经济政策上也作了相应调整,即一方面鼓励垄断资本扩大资本输出,把能耗高、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去;另一方面大力扶植汽车、电子、精密机械、航空、原子能等工业部门的发展。另外,不断加大科研投资力度,坚持“科学技术立国”,努力迈向“自立自主技术时代”。预计,在新世纪初期若干年里, 日本在新兴产业领域将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并在较长时期内稳居于“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上。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基本条件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的。战后初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较快。推动西方经济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是在生产力领域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及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新的科技革命带动了西方国家劳动生产率的迅猛增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得到了部分改善。这两个基本因素虽然是指一般发达国家,但在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则表现得尤为明显。与此同时,日本之所以后来居上,迅速赶上和超过英国、法国和联邦德国,还与以下几个具体条件有关:
1.战前日本资本主义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雄厚经济基础。
二战后期,由于日本曾遭到盟军的原子弹轰炸,据此有人认为战后日本是“一片废墟”,实际上这种说法是言过其实的。
其实,尽管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原子弹轰炸,但日本毕竟没有经历过“本土作战” 就无条件投降了。日本与英、法、德、意等国不同。两次世界大战都在欧洲大陆展开,对欧洲各国的国民经济破坏巨大,因此战后欧洲失去了“世界中心”地位,欧洲列强则纷纷沦为“二流国家”。日本尽管也曾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但两次大战均远离日本国土,所以战后日本的主要基础设施、重要的工业设备和大量的技术工人队伍及知识分子等,并没受到太大损失;基本保全了日本本土,其统治机构建制齐全,重要的生产设施大多完备无损。这是日本战后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本钱” 。
日本虽是“二战”的战败国,但二战之前,日本在历次大的战争中却大发横财。二战之前的日本发展史,实际是日本的侵略掠夺史。如1894年发动的甲午侵华战争, 1904年进行的日俄战争和1914年参加的一次大战,日本均是战胜国。仅“甲午战争” 日本从中国索得的赔款即达二亿三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日本财政收入的4.37倍;在这前后日本从中国得到的经济利益,相当于清政府17年的财政收入。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得了帝俄在中国东北的大部分政治、经济权利。一战的爆发,使日本成为战争“暴发户”,战争初期,它宣布“中立”、隔岸观火、大做军火生意,后期宣战,从中渔利,轻易夺得了西欧各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以及德国在中国山东青岛的特权。 “一战”使日本从战前的三亿日元的债务国,一跃成为拥有十七亿四千万日元的债权国。至于1931年以后由我国掠夺的财富,更是不计其数。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日本建立起了它的84%以上的大工商业,并成为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雄厚物质基础。
2.战后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为日本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客观上提供了良好机遇。
和平稳定的环境,是发展经济的必要条件。从国际环境上讲,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国刚刚饱尝“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之苦,十分珍视战后来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世界各主要国家都专注于国内经济建设,恢复和发展民族经济,资本主义也进入繁荣时期,国际贸易空前活跃。尽管当时小仗天天打、“冷战”很激烈,但世界性“热战”终究没有打起来。这虽然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提供厂“均等”的条件和时机,但比较而言日本扬长避短,紧紧抓住厂这一有利机遇。
如:日本的优势足“四面环海”,属海洋国家;其劣势是,各种资源、原材料十分缺乏,99%的石油依赖进口。这样的地理、资源条件,在战争环境下是个“致命”弱点。但在和平发展时期,其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劣势也可得以弥补。日本铁矿缺乏,但生产能力很强,没有铁矿可以进口。有材料称:战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每天24小时均有运输船只往来穿梭于日本——澳大利亚之间,从澳大利亚运过来的是矿石,从日本运出去的是钢铁。加之当时世界关系极不平等,原材料价格极低(如石油价格最低时1.2美元/桶,后来曾高达30美元/桶,目前一直在20美元/桶左右),而海运的成本价格又比陆路运输低得多(还以石油为例:有人计算,几万吨的中型货轮运输石油,行进12000公里,油价才提高一倍,是输油管道的1/5 ,陆路运输成本价格的1/8,空运的1/50。同时,若把海运过来的石油, 经提炼后作为动力,用来搞运输,从动力经济学的角度讲,情况正好相反。比如把一定量的汽油能对飞机产生的动力作为1,那么用在汽车上这个动力将增加5倍,用在海运上则增加50倍)。因此,在和平条件下,海运的优越性相当大。 由于日本战后能抓住和平安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海洋经济的优势,利用战后原材料价格低的有利条件,确立了“以加工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极大促进了本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从国内环境上看,二战以后日本与其他一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对照,国内几乎没有发生“工潮”等政治动乱事件,国内环境异常稳定。特别是5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政局十分稳定,1955年白民党上台执政达38年之久,1993年才组成战后第一个多党联合政府,不久,门民党又重新独掌政权。这对于保持11本国内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使人们将精力集中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上,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3.美国对日本的特殊扶植和帮助,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在条件。
二战以后,为彻底根除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残余,美国对口本进行民主改革,同时下令逮捕和审判日本战犯,释放了一批政治犯,并一度想把日本变成一个非军事化的“中立国”。但不久,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为适应美国“独霸世界” 全球战略的需要,美国对日采取了“先打后扶”政策。即由过去打击瓦解日本军国主义基础,变为有意帮助、扶植日本,使日本成为其对苏发动“冷战”的工具和在亚洲“遏制”共产主义势力蔓延的基地。据统计,至1951年6 月朝鲜战争爆发一周年止,美国政府以各种名义向日本提供了21亿美元的援助,并免去了日本对美国的战争赔款,阻止日本对亚太地区其它受害国的赔偿。
与此同时,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将日本变成它的侵朝物资供应地,对日本提供了大量军需订货,仅此一项累计额达22亿美元。1964年“北部湾事件”爆发后,美国为扩大侵越战争规模,又向日本提出了40亿美元的“特需订货”。 因此, 到 1973年越南战争结束时,日本外贸出口额比1964年增加了近4倍, 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外贸的发展,促进和带动了日本其它各个行业的发展。这是日本经济之所以高速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外在原因。
4.日本政府实行的一系列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以及日本民族积极学习和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及管理经验等优良传统,是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极为重要的内在条件。
二战以后,由于日本被美国独占,其安全与防务实际由美国负责,日本政府便专心致力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排除各种干扰,抓住时要,大力发展其经济、科技、文教等各项事业。在政治上,它完全听命于美国,先做“经济、科技大国”,后做 “政治、军事大国”;在外交上,它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在不妨碍美国利益、不刺激美国的前提下,努力保持“中立”,与各种不同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建立和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在文教上,它在战后初期经济十分困难,人民群体极其贫困、甚至有时还填不饱肚子的情况下,将国家的6年年义务教育延长至9年,几十年如一日地把国民收入的5%以上(相当长时期是8%以上)投入到公共教育事业,极大地提高了日本国民整体素质,为日后的经济发展积蓄了后劲;在军事上,日本根据美的要求,将防务开支一直控制在国民收入的1%以内(当时西欧各国为3%-5%, 美国则7%),仅保留为数不多的自卫队,且直到目前也不过24万人左右。这些,都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日本民族在历史上所具有的善于“学人之长”的优良传统,在战后得到弘扬,同样也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发展及赶超西方其它发达国家,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战以后,德意战败,英法两国也遍体鳞伤,从此欧洲衰落,世界中心向美洲转移。因美国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之财(美国与日本相同, 两次世界大战均远离本土,战争初期均隔岸观火,做军火生意,发战争财,直到战火烧到自己头上),拉大了与其它强国的差距,牢牢坐在“世界头号强国”的交椅上。日本充分利用被美国独占和美国将大量加工制造业搬进日本之机,大力吸收美国的资金,学习、借鉴美国的先进工艺、科技和管理经验,并加强仿制、模仿和创新工作,使日本成为世界上对外国技术、工艺消化、吸收力最强的国家之一。因此,战后日本仅用了 20多年时间,就先后赶上并超过法国、英国和联邦德国(指国民生产总值,1966 年超过法国、1967年超过英国、1968年超过联邦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据完全统计,战后日本的科学技术,90%是从外国引进的(其中又有90 %是从美国引进的)。因为“引进”比“研制”费用低、见效快。 美国研制一项成果的成功率为1%,而日本的成功率为70%以上。 原因是日本不是“独创”而是“改进”。就这样,日本从1950-1975年共引进了25000多项技术,并用不到30年时间、花了仅60亿美元左右,就把美国等西方国家用了半个多世纪、花了2000多亿美元的研究成果学到手。
由此可见,战后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高速发展,是其固有基础、特殊条件和机遇等多种主客观原因、国内外各方面原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收起

看看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免会让人产生疑问,中国的经济会不会象日本那样发生经济危机?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经济将会经历和美国1929年大萧条或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破灭相似的过程.
在战后最初的10年里,日本在经济方面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了经济,二是进行了经济改革,实现了由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自此,日本经济步入快速增长轨道。1956~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GDP年...

全部展开

看看现在中国经济的发展,不免会让人产生疑问,中国的经济会不会象日本那样发生经济危机?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经济将会经历和美国1929年大萧条或日本1989年泡沫经济破灭相似的过程.
在战后最初的10年里,日本在经济方面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恢了经济,二是进行了经济改革,实现了由统制经济向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转变。自此,日本经济步入快速增长轨道。1956~1970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速度率达9.7%。日本的GNP(国民生产总值)于1965年超过英国,1967年超过法国,1968年超过前联邦德国,跃居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二位。仅仅20多年的时间,二战中一败涂地的日本便以经济大国的面目重新崛起。
进入70年代,固定汇率制的瓦解和日元大幅度升值,使日本经济面临新的挑战。1973年爆发的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有如灭顶之灾,以至人们用“休克”一词来形容它给日本带来的冲击。然而,日本经济并没有被冲垮。日本将一场石油危机变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契机,开始了向知识技术集约型经济的转变。结果,在主要发达国家中,日本不仅率先摆脱石油危机,而且其产业结构再上新台阶。日本生产的节能型家用电器和轿车等开始畅销全世界。1971~1985年的15年间,日本实际GDP年均增长率为4.1%,虽然比前一个15年低了一半还多,但在主要发达国家中却是最高的,以至被视为主要发达国家中的“一枝独秀”。
对于日本这次萧条的原因,国内外学者给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有“内需不足说”、“竞争落伍说”、“政策失误说”、“结构失衡说”等等。上述这些观点,如果仅就某一方面来说,都言之成理,但放到全局上,却使人感到说服力不足。对此,《黄文》提出了新的观点:日本经济的长期衰退,主要是日本经济转型的结果。是由“政府主导型经济体系向自由市场型经济体系”转型的结果对于《黄文》所提出的转型的观点,笔者是赞同的,但笔者认为,日本经济长期低迷的原因,主要不是《黄文》所说的那种转型,而是另一类转型,即由“赶超型”经济体制向“协调型”经济体制转型造成的。
在战后初期开始形成的日本经济体制,带有明显的“追赶主义”特点。各项政策措施制度安排,都紧紧围绕着追求更快的经济成长,尽快赶上欧美发达国家这一目标来进行。正是因为以追求更快的经济成长为中心,才有了日本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才有了以“主办银行制”和“护航船队”模式为特点的金融体制,也才有每当经济出现不景气的苗头时,国家马上出台扩大公共开支、发行国债以及减税等景气对策。这种体制在过去的经济发展中曾发挥过巨大的促进作用。但现在,它的历史使命已告完成,日本经济赶超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经过战后多年的发展,日本已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累积了巨大的经济存量,其经济发展已进入了成熟期。日本现今经济发展的内在条件与外部环境已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但是,日本经济体制却没有适应这一变化,相对滞后了。这样,追赶型的经济体制与成熟期的经济之间必然出现巨大的不适应,而两者的矛盾与碰撞,是造成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根本原因。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