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在性因素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17:33:31

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在性因素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在性因素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试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在性因素对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现代化大潮的冲击,让人们越来越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于是极力保护和弘扬它们.在物质文化方面当被问及为中国的什么感到自豪是许多人的回答是 ,长城、四大发明等.可是我们弘扬它们的目的不在于标榜中国在历史上多么强大与辉煌 ,因为这是一段逝去的荣耀.而在于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开创幸福的道路奠定基础,这也符合文化本身的定义:一切可以增进人类幸福的行为
  在精神文化方面,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的对话和交流中仍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对内的交流与对外交往提供了一种理念,一种解决矛盾的途径.对内增强民族凝聚力,对外树立一种形象.全球化的滚滚浪潮,对一个民族的文化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全球化价值趋同的背景下,传统文化是保持民族文化认同感、归宿感的最后一道壁垒.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科技,可能会亡国;但是,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就要亡种,而亡种比亡国更可怕.对中华民族来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成为中华民族的身份证和象征,是中国人之为中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日本人的唯一标志.灿烂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我们应当更加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合理开发和利用传统文化这个重要资源,以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民族性的消亡,只有那些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够存在和继续发展,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反过来说,越是世界的就越是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过程中,保持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立性,确认传统文化的民族身份就显得日益重要.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源,才能辨清今后的发展方向;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脉,才能泽惠中华民族的子孙万代;只有寻找到了自己民族的文化之根,才能切实把握中华民族的命运,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举个例子说近几年的孔子学府就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避免某些国家窃取他人文化,但这不能盲目,我觉得孔子学府的成立带有着一种性质,所以现在关于这方面的消息就很少了.传统文化对化解人类面临的矛盾冲突及人生面临的种种困惑能够提供有益有价值的帮助在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着五大冲突,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由这五大冲突,造成了生态、社会、道德、精神以及价值的五大危机.五大冲突和五大危机时时刻刻在困扰着我们的社会,困扰者我们每一个人.解决这些矛盾冲突和危机,我们很难从西方文化中寻找到答案,而中国传统文化恰恰可以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借鉴和帮助.传统文化所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群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心灵世界的和谐关系,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可以说,传统文化是天人合一之学、是人际和谐之学、是身心平衡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所追求的是一种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它所注重的是生命的存在问题、个人的德行问题、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问题,因此,它是生命存在之学、是道德践履之学、是理想人格之学、是内圣外王之学、是安身立命之学、是人生智慧之学.如关于对待物质利益的态度,儒家肯定人们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认为富与贵,都是人们所希望得到的,但是,对待物质利益,不可放纵欲念,没有节制,而要做到“欲而不贪”,要掌握中和适度的原则,不能把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全部追求,更不能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传统文化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大思想大智慧,它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生死、富贵并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道德学问的提升、人生境界的升华才是人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传统哲学把立德、立功、立言作为人生“不朽”的三件大事,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作为人生值得忧虑的大事.主张道德自律、修身养性、慎独,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在功名利禄、醉生梦死的世界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孔颜乐处”.在传统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才能实现平治天下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说,传统文化不在于一种有限的、狭隘的功利之用,而是一种人生之妙用、人生之大用,它对于慰藉人的心灵,变化人的气质,涵养人的德性,纯洁人的情感,提升人的精神,开阔人的视野,都有极大的帮助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最主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价值.中国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我们有过汉唐盛世,但也有近百年的屈辱史.这不能归罪于中国的文化,而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造成的.现在的中国情况与历史上的中国迥然不同.从来没有一个历史时代如此有条件认同并发扬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复合体,不是儒家一家.讲哲学当推道家,讲逻辑当推墨家,讲战争当推兵家,讲种田当推农家,讲法治当推法家,当然,讲伦理道德首推儒家.在党的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并提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而要比较好地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 第一,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思想建设.而思想建设的根本是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用社会主义原则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国际性学说,它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可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它的指导作用必须与各国的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生根并发挥它的作用必须中国化即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在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极其卓越地坚持了这个方针.毛泽东的许多著作,特别是《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论十大关系》等一大批著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榜样,其中包括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他说:“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1还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2邓小平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 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尤其重要.因为精神文明的问题离不开传统文化,它不可能从虚无中产生出来,我们不能无视文化发展的历史连续性.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根本之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一番改造制作的科学研究工作.这并没有取消或代替中国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不可能取消的,它是历史的既成事实,不仅保存在各种经典传世之作中,而且积淀于当代现实的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之中.但是我们完全可以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在新的制度下用新的观点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从中吸取能够加深理解阐述发挥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直接来源于德英法的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思想的优秀成果.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固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者的思想来源,必须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哲学中,同样包含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包含无神论思想.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应该熟悉和掌握它,才可能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变为中国化的东西,既证明马克思主义原则的普遍性又丰富它并使之具有中国特色.同样,一个马克思主义政治家完全可以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吸取诸如“治大国如烹小鲜”、“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水可载舟,水可覆舟”等等思想,从中得到教益.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可以看作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马克思主义不通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精华难以中国化,而中国传统文化固守传统,拒绝接受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进行研究发掘就不可能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决不是消灭传统,而是站在当代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传统文化进行再思考,在新的社会主义条件下延伸传统、更新传统、丰富传统.中传系 07 5 班 毛浩元
  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是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对一个民族来说,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状态和高尚的思想品格,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而中华民族精神又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脊梁,是一个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力量源泉,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千百年来,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
  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传统,是构建普遍和谐的社会关系的基础.“和合”这个文化概念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体现了中华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尤其值得珍视的是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不同”而能够“和”,才能形成多姿多彩的和谐统一;如果不讲“和”而只去求“同”,往往事与愿违.孔子的这一宝贵的思想要求我们积极看待差异和矛盾,并发挥不同个体的各自特点和积极作用,在此基础上实现整体的和谐与发展.
  我国历来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色彩多样内涵丰富的社会,证明了“和而不同”思想的正确与可贵.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在处理群众之间、党群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时,都应本着“和而不同”的原则,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实现和谐共处. 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传统,是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西方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对立已经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资源与环境问题困扰着全世界,我国也在这个问题上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时至今日,人类应该在所谓“征服自然”的问题上转变思路.“天人合一”的理念统摄了整个中国传统文化,规定了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天人合一”强调主客观的一,主张有机、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万事万物.古人这一热爱自然、平等对待自然的思想是非常宝贵的,今天我们把它发扬光大,普及到群众中去,再与现代环保技术结合起来,就可以祛除源自西方的“戡天役物”带来的弊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此外,传统文化中“以和为贵”的思想、“以人为本”的理念等,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源泉.我们应充分发掘其蕴含的当代价值,发挥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