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书苦与乐”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7:10:10

以"读书苦与乐”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以"读书苦与乐”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以"读书苦与乐”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书,书,书我爱你,就像老鼠爱大米;书,书,书我爱你,就像农民爱土地.书,是知识的源泉;是生命和力量;是进步的阶梯.
我爱看书,甚至恨不得嫁给书.幼小的时候,《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它们让我认识了世界的真善美恶.书,让我知道了在泰坦尼克号沉淹的那段经典往事,团结就是力量.书,让我随着它的喜而喜,忧而忧,悲而悲.书,如果同光芒四射的阳光,把人生之路照得耀眼通明.少时,我为老师介绍的儿童著而津津乐道.我为海蒂的善良而感动;为多罗茜与她的伙伴同心协力回到家乡而流泪;为莎士比亚悲惨命运而悲伤;为9岁的边金阳,能写出《时光魔琴》这部小说而感到惊异;为《红楼梦》这部精品文学中的林黛玉而忧郁……曾有人说过“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痛者也”从古至今,多少伟人,多少伟事,令我们欣赏.不错,正是鲁迅笑下的《呐喊》,激起了我对帝国主义的无比愤怒;正是苏轼的书画使我身临其境,陶醉于其中,;正是朱自清笔下的《绿》,令我陶醉;正是冰心的儿童散文,让我拍案叫奇……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渊自于生命的源泉——书.书,犹如知识花园,透发着诗一般的情丝,画一般的意境和音乐一般的韵味.“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怎能令我不爱书?
书,生命的源泉,知识的力量,一切的智慧和经验都渊于书.看书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看书的乐趣.
有人说,读书是苦涩的,读到一定程度便会厌倦或厌恶;有人说,读书是愉悦的,读到极限时我们便会享受到舒畅.有人说,人有很多面.其实读书也皆是如此.
凡是有好有坏,不管是事物还是社稷都逃不出这两大方面——利与弊.
请让我先来说说读书的“苦”吧,说到底:乐由苦中来,苦中可作乐.读书,就是说刻苦努力地去学习知识.为什么叫“读书”而不叫“观书”、“听书”等等其他有关于书的词呢?你们可曾想过吗?我想过.说真的!我现在的理原因就是“读书”与起其他词相较而言更有力气些,然而“观书”、“听书”……与它比较轻松些.当然,我所讲到的那些词也曾被人提起过.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则是读书.就像刚刚我所讲到的“读书”含义中,“读”被理解为刻苦努力地去做某事.显然“刻苦”一词,便知与其分量程度.学习是艰苦的,当我们在家时想睡就睡,想吃就吃,想玩就玩……而我们在学校学习时,就不会有那么自由了.不说这些,单凭压力我们就没太多心思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了.学习读书是累的,就比如我现在非常想去看电视,可是还有一大堆的作业正等着我.脑海中的电视荧屏马上要克制住,立即切换到学习氛围的屏幕上去.不仅如此,考试的压力更是猛烈.每当这时,心理会产生许多的矛盾.会不会成绩退步?(不确定);该不会是班级倒数的吧?(应该不至于吧);朋友们会不会因为我学习成绩的关系而瞧不起我?(应该不会吧);家长和老师会怎么样对我?(无语)……有时真感觉脑子很乱.
读书并不仅仅带给我们压力,同时我也认为读书是一种高境界的享受.
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要这样讲?听我道来:当我们碰到一本好书时,都会情不自禁先翻几页,看看目录,瞧瞧内容.是吗?当然会!当我们初次接触书面,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新鲜,是厌烦,是可怕,还是可笑等等.新鲜,对书充满好奇很想一睹为快;厌烦,对书充满讨厌不屑一顾急视她;可怕,对书心怀恐惧产生排斥;可笑,对书讽刺瞧不起书.你会是哪一类?不管你是哪一类,我要告诉你我是“新鲜”这类的.大部分人,我相信与我“同类”吧,相信你也是.当我们融入到书当中,就会身临其境.看到书中故事感人,流泪;看到书中故事美满,喜悦;看到书中故事阴暗,激愤;看到书中故事凄凉,悲哀.读一本书,如果能让你感受到喜怒哀乐,也就意味着你享受到书中的乐趣.同时也获得心情畅松.
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不止这一种,相信我们在以后的每一天会发现会更多的.
把书比作花,真是情有独钟.看书能闻到花香,更是不同凡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觉得读书会令人心情愉悦.相比之下,我更愿把书比作一杯咖啡,不爱喝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的人说咖啡香浓.


1.谈读书的苦乐之境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乐之境呢?
首先,要忘记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无法在意义上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说读书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但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子,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净(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的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如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应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就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认识了谭嗣同和毛泽东.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了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半空坠”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输,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我认为,分数大多与读书无关,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少.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2.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人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了“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rgt54yw

故?用以励志也。苦行、苦斗、苦恋、苦苦地折磨自已,坚忍、执著,心甘情愿、锲而不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至此便成为一种镜界。为追求一种目的,达到一种镜界,虽苦犹乐,甘之如饴。苦之极,亦乐之极也。 读书之苦乐亦如此也。就本人自身而言我看过很多书,所以我也爱书,自然知道读书的苦与乐.
我喜欢书,在于它让我明白了太多太多,但是它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痛苦和烦恼。成天的1、2、...

全部展开

故?用以励志也。苦行、苦斗、苦恋、苦苦地折磨自已,坚忍、执著,心甘情愿、锲而不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苦,至此便成为一种镜界。为追求一种目的,达到一种镜界,虽苦犹乐,甘之如饴。苦之极,亦乐之极也。 读书之苦乐亦如此也。就本人自身而言我看过很多书,所以我也爱书,自然知道读书的苦与乐.
我喜欢书,在于它让我明白了太多太多,但是它同时也给我带来了不少的痛苦和烦恼。成天的1、2、3、A、B、C,把我的头脑都弄破了,生活好枯燥,好不容易等到了周末,本来想好好地来个读书大战,结果苦苦等来的却都是些做也做不完的作业,时间全部被占用了,此刻的我觉得自己好像是困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失去了自己的蓝天,此刻读书成了让我牵心痛苦的事情。
再者说到读书的苦,关于我的光荣事迹不得不说。我小学的时候,父母允许我去看各种健康有益的书,我毫不犹豫地开始了我的读书经历.上初中了,学习压力加大,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了,所以读书的时间和机会越来越少,我也越来越珍惜读书的时间。我把课余不用复习的时间都花在读书上,很快我完成了自己指定的读书目标。这个时候我喜欢的作家蔡骏又出了他的另外一本书《旋转门》,这本书从开头就深深地吸引着我,我止不住看下去的欲望,但是平时又没有时间去看啊!于是我靠着我还不算太笨的头脑,想了一个方法,自己买了一只手电筒,到了晚上拉灯睡觉的时候我便偷偷拿出了手电筒,小心翼翼地拿出书来,躲在被窝里,打开手电筒,看起来,还不时地轻轻地探出头来,打望周围是不是有人来了。半个小时过去,我已经热得满头大汗,哎只好半途而废了。最后落个又没看好又累得满头大汗的地步。
那么读书就没有快乐了吗?非也!读书给我的快乐远远超过了苦, 书是作者智慧的结晶,是对经过人生的沉思后精心筛滤过的自我陈述,所以经常的读书是一种走捷径的完成思想成熟的方式。 当我阅读时,我抛开一切的烦恼,悄然的被作者带入到一个全新的文化境界里自由漫步。在无数个夜晚里,我好像在与一位长者展开了平静深远的交谈,驰骋古今、横跨时空与地域。长者充满智慧且言语坦诚,他的思想会慢慢溶入到我的心灵深处,字字扣击着我那曾经幼稚的灵魂。我对世界万物的着眼角度开始发生变化,我学会用心去体会人生的真正含义,能够快乐积极的对待生活,学会欣赏美并去创造美。 一生不爱读书的人就像是一个个囚徒,他们囚禁在自我和无知的牢笼里,他们会经常的抱怨:“生活淡而无味,工作周而复始。”他们一定无法感到快乐,因为他们把自己套在一成不变的生活程序里,更多的关注于利益和得失,不仅对于外界的精彩无知无觉,而且忽视了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这种损失是非常可怕的。古人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语言无味。”我想这就是真实的写照吧。
巴罗曾经说过:一个爱读书的人,他毕定不致于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温情的安慰者。只要有书陪伴,就有无穷的欢乐。在读书的道路上要去不断地寻找快乐,必然会遇到很多的苦,但是若达到了一个境界,就会真正体会到此苦亦为甜,此甜藏苦中。

收起

我爱看书,甚至恨不得嫁给书。幼小的时候,《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它们让我认识了世界的真善美恶。书,让我知道了在泰坦尼克号沉淹的那段经典往事,团结就是力量。书,让我随着它的喜而喜,忧而忧,悲而悲。书,如果同光芒四射的阳光,把人生之路照得耀眼通明。少时,我为老师介绍的儿童著而津津乐道。我为海蒂的善良而感动;为多罗茜与她的伙伴同心协力回到家乡而流泪;为莎士比亚悲惨命运而悲伤;为...

全部展开

我爱看书,甚至恨不得嫁给书。幼小的时候,《格林童话》、《一千零一夜》……伴随我度过了童年,它们让我认识了世界的真善美恶。书,让我知道了在泰坦尼克号沉淹的那段经典往事,团结就是力量。书,让我随着它的喜而喜,忧而忧,悲而悲。书,如果同光芒四射的阳光,把人生之路照得耀眼通明。少时,我为老师介绍的儿童著而津津乐道。我为海蒂的善良而感动;为多罗茜与她的伙伴同心协力回到家乡而流泪;为莎士比亚悲惨命运而悲伤;为9岁的边金阳,能写出《时光魔琴》这部小说而感到惊异;为《红楼梦》这部精品文学中的林黛玉而忧郁……曾有人说过“人不博览者,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犹目盲,耳聋,鼻痛者也”从古至今,多少伟人,多少伟事,令我们欣赏。不错,正是鲁迅笑下的《呐喊》,激起了我对帝国主义的无比愤怒;正是苏轼的书画使我身临其境,陶醉于其中,;正是朱自清笔下的《绿》,令我陶醉;正是冰心的儿童散文,让我拍案叫奇……但,这一切的一切都渊自于生命的源泉——书。书,犹如知识花园,透发着诗一般的情丝,画一般的意境和音乐一般的韵味。“书犹药也,善读者可以医愚”“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怎能令我不爱书?
书,生命的源泉,知识的力量,一切的智慧和经验都渊于书。看书有喜有忧,有笑有泪,这就是看书的乐趣。
有人说,读书是苦涩的,读到一定程度便会厌倦或厌恶;有人说,读书是愉悦的,读到极限时我们便会享受到舒畅。有人说,人有很多面。其实读书也皆是如此。
凡是有好有坏,不管是事物还是社稷都逃不出这两大方面——利与弊。
请让我先来说说读书的“苦”吧,说到底:乐由苦中来,苦中可作乐。读书,就是说刻苦努力地去学习知识。为什么叫“读书”而不叫“观书”、“听书”等等其他有关于书的词呢?你们可曾想过吗?我想过。说真的!我现在的理原因就是“读书”与起其他词相较而言更有力气些,然而“观书”、“听书”……与它比较轻松些。当然,我所讲到的那些词也曾被人提起过。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则是读书。就像刚刚我所讲到的“读书”含义中,“读”被理解为刻苦努力地去做某事。显然“刻苦”一词,便知与其分量程度。学习是艰苦的,当我们在家时想睡就睡,想吃就吃,想玩就玩……而我们在学校学习时,就不会有那么自由了。不说这些,单凭压力我们就没太多心思去做一些无意义的事情了。学习读书是累的,就比如我现在非常想去看电视,可是还有一大堆的作业正等着我。脑海中的电视荧屏马上要克制住,立即切换到学习氛围的屏幕上去。不仅如此,考试的压力更是猛烈。每当这时,心理会产生许多的矛盾。会不会成绩退步?(不确定);该不会是班级倒数的吧?(应该不至于吧);朋友们会不会因为我学习成绩的关系而瞧不起我?(应该不会吧);家长和老师会怎么样对我?(无语)……有时真感觉脑子很乱。
读书并不仅仅带给我们压力,同时我也认为读书是一种高境界的享受。
你一定奇怪我为什么要这样讲?听我道来:当我们碰到一本好书时,都会情不自禁先翻几页,看看目录,瞧瞧内容。是吗?当然会!当我们初次接触书面,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是新鲜,是厌烦,是可怕,还是可笑等等。新鲜,对书充满好奇很想一睹为快;厌烦,对书充满讨厌不屑一顾急视她;可怕,对书心怀恐惧产生排斥;可笑,对书讽刺瞧不起书。你会是哪一类?不管你是哪一类,我要告诉你我是“新鲜”这类的。大部分人,我相信与我“同类”吧,相信你也是。当我们融入到书当中,就会身临其境。看到书中故事感人,流泪;看到书中故事美满,喜悦;看到书中故事阴暗,激愤;看到书中故事凄凉,悲哀。读一本书,如果能让你感受到喜怒哀乐,也就意味着你享受到书中的乐趣。同时也获得心情畅松。
读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不止这一种,相信我们在以后的每一天会发现会更多的。
把书比作花,真是情有独钟。看书能闻到花香,更是不同凡响。当然,这只是我个人觉得读书会令人心情愉悦。相比之下,我更愿把书比作一杯咖啡,不爱喝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的人说咖啡香浓。


1.谈读书的苦乐之境

不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苦涩;爱喝咖啡的人,说咖啡香浓。同是一杯咖啡,为什么会有两种体会呢?吾曰:心境不同。
读书亦如此。不爱读书的人就如同不会品咖啡的人一样,只知其苦,不知其乐。爱读书的人则如同会品咖啡的人一样,能品出其韵味,进入乐之境。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读书乐之境呢?
首先,要忘记苦境。如果忘不了苦,那么就无法在意义上体会到乐。当今的学生,大多说读书苦。固然,考试与升学的压力,扼杀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但学生不会从读书中找到乐子,也是不争的事实。古人读书,大多摇头晃脑,乐此不疲;今人读书,大多愁眉苦脸,见书生厌。古今读书之心境为何有如此之差异?不可否认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今的快节奏生活无法让人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久而久之,看到书就心烦气躁,但我认为,这绝对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我们这批新新人类的“心境”出了问题。
心不净(静),则难成事。不是读书苦,而是我们无法抑制那颗动荡不安的心。当今的丰富多彩的娱乐生活早已俘虏了我们的心。读书与娱乐相比,读书当然是苦的。此外,读书之悲苦,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向往俗世的功利。林语堂先生曾说:“读书本旨湮没于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见林语堂《论读书》)读书本是无功利的。带着功利之心读书,读书还有趣吗?还是林老说得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见林语堂《论读书》)。因此,快乐读书的前提就是安顿好那颗动荡不安的心。
其实,最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生命去阅读。唯有如此,读书之乐境才会如那“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样,豁然开朗。我以为,读书应该只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自己的眼睛来读书,这是低级的阅读。另一种就是用生命来读书,这才是真正的读书。也只有用生命来读书的人,才算是真正会读书的人,此时,读书不是负担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其实,畅游书海,我们的生命才会视通万里,思接千载,心游万仞,精骛八极。在书中,我们可以与自然对话,与社会对话,与大师对话;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我们无所不去。在书中,我们会认识孔子和庄子,认识屈原和文天祥,认识了谭嗣同和毛泽东。在书中,我们可以了解荷马与巴尔扎克,了解雨果与华兹华斯,了解了卢梭与康德。最重要的是,通过读书,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完善,思想得到了提升,甚至可以成为大师——没有一个大师不是书滋润出来的。
当然,读书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半空坠”是常有的事情。如今的我们太怕考试分数低,太怕输,太怕老师和父母失望的眼神,太怕孤独。我认为,分数大多与读书无关,分数低绝不是因为书读得太多,而是读得太少。
如果,书是帆,良好的心境是风,那么,读书之乐便是那探险的远航之船了……
2.读书苦乐
读书钻研学问,当然得下苦功夫。为应考试、为写论文、为求学位,大概都得苦读。陶渊明好读书。如果他生于当今之世,要去考大学,或考研究院,或考什么“托福儿”,难免会有些困难吧?我只愁他政治经济学不能及格呢,这还不是因为他“不求甚解”。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理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上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每一本书--不论小说,戏剧,传记、游记、日记,以至散文诗词,都别有天地,别有日月星辰,而且还有生存其间的人物。我们很不必巴巴地赶赴某地,花钱买门票去看些仿造的赝品或“栩栩如生”的替身,只要翻开一页书,走人真境,遇见真人,就可以亲亲切切地观赏一番。

说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连脚底下地球的那一面都看得见,而且顷刻可到。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各种各样的人。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我们看到道貌岸然、满口豪言壮语的大人先生,不必气馁胆怯,因为他们本人家里尽管没开放门户,没让人闯入,他们的亲友家我们总到过,自会认识他们虚架子后面的真嘴脸。一次我乘汽车驰过巴黎赛纳河上宏伟的大桥,我看到了栖息在大桥底下那群捡垃圾为生、盖报纸取暖的穷苦人。不是我眼睛能拐弯儿,只因为我曾到那个地带去串过门儿啊。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了“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