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含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固体(溶液体积不变),能引起离子浓度减小的是 ( ) A.Cl-离子B.OH-氢氧根离子C.AlO2-偏铝酸根离子D.HCO3-碳酸氢根离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18:32:53

向含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固体(溶液体积不变),能引起离子浓度减小的是 ( ) A.Cl-离子B.OH-氢氧根离子C.AlO2-偏铝酸根离子D.HCO3-碳酸氢根离子
向含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固体(溶液体积不变),能引起离子浓度减小的是 ( ) A.Cl-离子B.OH-氢氧根离子C.AlO2-偏铝酸根离子D.HCO3-碳酸氢根离子

向含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固体(溶液体积不变),能引起离子浓度减小的是 ( ) A.Cl-离子B.OH-氢氧根离子C.AlO2-偏铝酸根离子D.HCO3-碳酸氢根离子
D A:反应生成NACL,CL-仍存在于溶液中 B:原溶液中有OH-,加入NAOH固体后溶解,浓度变大.c:偏铝酸根离子与氢氧根不反应.D;OH-与HCO3-反应生成H20和碳酸根离子,所以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减小

选D. A.Cl-不和NaOH反应; B.OH-浓度上升; C.偏铝酸根离子不与NaOH反应; D.HCO3-与OH-反应,生成碳酸根离子和水

向含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固体(溶液体积不变),能引起该离子浓度减小的是A. Cl- B. OH- C. AlO2- D. HCO3- 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固体(溶液体积变化不计),能引起该离子浓度减小的是?为什么?1...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固体(溶液体积变化不计),能引起该离子浓度减 向含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固体(溶液体积不变),能引起离子浓度减小的是 ( ) A.Cl-离子B.OH-氢氧根离子C.AlO2-偏铝酸根离子D.HCO3-碳酸氢根离子 向含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加入NaOH固体(溶液体积不变),能引起离子浓度减小的是A:Cl- B:OH- C:AlO2- D:HCO3- 分别向下列各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A,水B,盐酸C,醋酸溶液D,NaOH溶液 向NaOH溶液中加入含Al3+离子的溶液会出现什么现象 原因 含某物质的离子增多离子就离子只存在在溶液中向一定量的饱和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固体,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溶液中的Na+总数增大 B.溶液中的Na+总数减少C.溶质的PH值增大 D.溶液浓 向一定量的饱和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固体,待恢复到室温,下列正确的是() A溶液中Na离子总数不变 B向一定量的饱和NaOH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固体,待恢复到室温,下列正确的是() A溶液中Na 1.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下列溶液中,NH4+浓度最大的是ba.NH4NO3 b.NH4HSO4 c.CH3COONH4 d.NH4HCO3 2.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固体(溶液体积不变),能引起离子浓度减小的是da.CL- b.OH- c.ALO2- d.HCO 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不合理的是(  )A.向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呈红色,说明含Fe3+B.向某溶液中加入酸性KMnO4溶液,溶液褪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Fe2+C.向某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得红褐色沉 怎样判断电解质的导电能力分别向下列各溶液中加入少量NaOH固体,溶液的导电能力变化最小的是( )A、水 B、盐酸 C、醋酸溶液 D、NaCl溶液为什么?判断导电能力是根据带电荷的多少还是离子 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烧碱固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能引起下列离子浓度减小的是A.HCO3-B.Cl-C.OH-DCO32-要解析, 将0.05摩尔NaOH固体分别加入到下列100毫升液体中,溶液导电性变化最大的是― 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少量SO3固体后,溶液中离子个数不变的是( )A SO3^2- B CO3^2- C Ba^2+ D Mg^2+要有分析。 2.把一瓶不饱和的NaOH溶液分成四等分,在保持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向四份溶液中分别加入NaOH Na2O2 Na2O Na四种固体,都使溶液恰好达到饱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加入的NaOH质量一定最大B.加入的Na2O2 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 烧碱固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能引起离子浓度减小的是A、HCO3-B、Cl-C、OH-D、Cu^2+ 向含有下列离子的溶液中分别加入烧碱固体(溶液体积变化可忽略),能引起离子浓度减小的是A HCO3 - B Cl- C OH- D CU2+到底选什么我很纠结啊 向过量的下列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后,溶液中离子数目明显减少的是A NaHCO3 B Na2SO4 C Na2CO3 D Ca(HCO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