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通俗解释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8:29:57

形而上学的通俗解释是什么?
形而上学的通俗解释是什么?

形而上学的通俗解释是什么?
形而上学有两种用法:一是指与“metaphysics”相对的追寻考究实体的学问,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用法,即指与辩证法相对的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看待世界的方式.第一种是传统用法,第二者用法是马哲的主张.
第一种用法来源:
公元前一世纪时,安德罗尼柯着手整理亚里士多德的手稿时,在整理完了关于自然哲学的手稿即《物理学》(Phusike)之后,整理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手稿,据说当时他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名字,于是只好称之为“ta mata ta phusika”,即“物理学之后诸卷”,希腊文的,去掉冠词就成了拉丁文,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meta这个前缀有之后、超越、基础的意思.这正好和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指探寻"being as being",即一切存在背后的存在、实在、实体、本体的学问)的概念相符合. 而亚里士多德在《Metaphusika》一书中的思想主要都是探讨实体的相关思想.于是Metaphusika逐渐与本体论(ontology)意思相同.所以Metaphusika=ontology.
汉语中许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源于日语.日本学者井上哲次郎借用了《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思想,以“形而上学”翻译metaphysics,其第一次出现在1884年的日文《哲学词典》,后中国从日本引入这个翻译,于是形而上学就变成探究实体的一门学问的意思.1911年出版的汉语《普通百科新大词典》:“形而上学是就考究形而上之对象(即实在)对于考究形而下之对象(即现象)言”,就是这样用的.
第二种用法:
1906年恩格斯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里将形而上学当成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当这本书被翻译成日语时,形而上学有了与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相反对的含义.1912年恩格斯的文章翻译成汉语,形而上学也被意指一种孤立、静止、片面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在1933年沈志远的《新哲学词典》和艾思奇1939年的《研究提纲》中,形而上学基本上是这样使用的.

通俗讲就是孤立片面静止的看问题,哲学上貌似是这样的,不是有辩证法么,与辩证的看问题相反

就是用静止的、孤立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
与辩证法相反,唯物辩证法是用发展的、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
这样一对比,你应该理解了吧。
希望能帮到你。

通俗些哦~~~多谢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

守株待兔,刻舟求剑都是形而上学。通俗来说就是教条、经验主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是辩证法了,通俗来讲就是运动发展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

全部展开

形而上学是哲学术语。
欧洲语言中的“形而上学”来自希腊语,如英语的“metaphysics”。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之后”。
形而上学也叫“第一哲学”,如笛卡儿的《第一哲学沉思录》(Meditations on First Philosophy)也称为《形而上学沉思录》。亚里士多德把人类的知识分为三部分,用大树作比喻:第一部分,最基础的部分,也就是树根,是形而上学,它是一切知识的奠基;第二部分是物理学,好比树干;第三部分是其他自然科学,以树枝来比喻。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形而上学的问题通常都是充满争议而没有确定的结论的。这一部份是因为经验事实所累积的资料,做为人类知识的最大宗,通常无法解决形上学争议;另一部份是因为形上学家们所使用的词语时常混淆不清,他们的争论因而是一笔各持已见但却没有交集的烂帐。
二十世纪的逻辑实证论者们反对某些形上学议题。他们认为某些形上学问题本身是没有意义的。
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只讲形式,不究实质,这就是形而上学
查出《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大喜。朦胧觉得,形而上比较虚,形而下比较实,形而上与形而上学是不同的:形而上是指思维和宏观的属于虚的范畴;形而上学则是指认识事物走到了极端,是僵化的。老子有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意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2011年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