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柳宗元的诗 要诗+相关的赏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00:12:30

关于柳宗元的诗 要诗+相关的赏析
关于柳宗元的诗 要诗+相关的赏析

关于柳宗元的诗 要诗+相关的赏析
雨后晓行独至愚溪北池
  柳宗元
  宿云散洲渚,
  晓日明村坞.
  高树临清池,
  风惊夜来雨.
  予心适无事,
  偶此成宾主.
  这首诗作于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五年.描绘了愚池雨后的晨景.它通过对“宿云”、“晓日”、“高树”和“清池”等景物的描写,展示了一幅雨霁云销的明丽图景.
  诗人紧扣题目中的“雨后晓行”先概写愚池周围环境.首句“宿云散洲渚”把时间推到昨夜,点明夜里一场雨后,天空中的最后几片残云,从水中的沙洲上飘散而去.这时,早晨的太阳渐渐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远近村落,使之呈现出一片光明.
  接下来,具体描写愚池近景.高大的树木下临清澈的池水,绿树、池水相映生辉,一阵风来,使夜雨残留在树叶上的雨珠似受了惊吓一般,纷纷坠落下来.诗人观察景物之细腻,可谓令人叫绝.他捕捉了景物瞬息间的动态,并创造性地用了一个“ 惊 ”字,使“夜来雨”人格化了.顿时,笔下的景色产生了活力,具有了流动感.这两句构思奇特,用极简练的语言和富有特色的景物,描绘了一幅极富光彩和活力的图画.最后,抒写诗人在景色中的感受.眼前色彩明丽,目光所及一片开阔,飘散的云朵,阳光照耀下的村落,高树清池,风吹雨落.这些景物动静结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画面中.诗人置身于这宜人的美景,有些陶醉了.在这难得的“心适无事”之时,深深地感到自己与眼前的自然景色犹如宾主相遇,舒畅自如.短短一首小诗,描绘出如此鲜活动人的景色,可见诗人炼字炼意的艺术功力.同时描摹景物,处处充溢着诗人的情感,景中有情,情寓景中,使全诗浑然天成.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
  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
  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
  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
  寂寞将何言.
  柳宗元的诗歌大都写于他遭贬之后,而且大多抒写其离乡去国的哀愁和谪居生活的苦闷.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贬永州的困境中.
  诗一开篇便扣紧了题意:深秋,寒夜寂寥.诗人因心绪不宁,至“中夜”仍孤自愁苦,辗转难眠.户外,传来了“繁露”滴落的轻微的声音 ,可以想象,这是一个静寂的夜晚.于是,他打开屋门,来到西园.户外,空旷、宁静.一轮明月从东山后面爬上来,把它那清冷的光辉洒在疏疏落落的竹林之中.“泠泠”一词用在此处极为巧妙,诗人取其“清凉”之意来形容月光,与“寒月”的“寒”字互相映衬,着意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意境.
  此时,四周万籁俱寂.山脚下从石缝中流出的泉水声,愈远而声音愈为清晰,山中的野鸟偶尔发出一阵喧鸣,这更反衬出环境的清远、幽静和空旷.
  诗人用“繁露”坠地、石泉的“逾响”和空山深涧的鸟鸣,极写居处四周静谧的气氛,这种以闹写静,动静相衬的手法,生动地勾画了幽深寂静的月夜景色.在这景色中寄寓着作诗人复杂的思想感情:有遭冷遇后的不平,有离开家园和亲人的寂寞,也有封建知识分子的孤傲高洁⋯⋯.
  诗人面对眼前清冷寂静的景色 ,倚门沉思默想,直至天明.尽管如此,诗人仍无法摆脱孤独苦闷的心境,所以最后说“寂寞将何言”,寥寥数语,其种种苦痛和烦恼尽在不言中.
  诗人善于选择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写大地的宁静和山林的空旷,从而绘成了一幅意境清幽的月夜图,繁露、寒月、疏竹、石泉的流响以及山涧的鸟鸣涵盖其中,显示出诗中有画,静中有声、动静相衬的特色.
  渔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唉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七古与柳宗元的另一首五绝《江雪》,都是描写渔翁的.渔翁的形象都体现着诗人向往的理想人格,而艺术上各具特色:《江雪》中的蓑笠翁在孤傲中映着寒光,而这里的渔翁却于高逸中透着凄清.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西岩,即永州城外的西山.柳宗元于顺宗永贞元年(805 )被贬为永州司马,曾遍游这一带山水,先后写了被誉为“千古绝唱”的《永州八记 》,借山水以写幽怀.我们将这首诗与《永州八记》放在一起参读,让这一作品群所展示的山水美与人格美相互映照,会更容易看清诗人在这个时期的孤清高洁的情怀,而他笔下的山水人物都打上了诗人这种审美情趣的印记.柳宗元在青山绿水间为什么特别注目于渔翁的形象?他是否想起了一千多年前屈原被放逐到潇湘之间,在江畔与渔父对话的情景?是否屈原那“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高洁的悲剧形象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以柳宗元的谦卑自放的性格,决不会自比为先贤屈原,但我们从渔翁的生活情趣中隐约看见了诗人的影子.这位渔翁的居处是“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始得西山宴游记》)的西山,饮的是“清莹秀澈”的潇湘水,连烧水做饭的竹子都是浸过娥皇女英之泪的班竹.何等高洁而富有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个渔翁不象是一位高人逸士吗?时间由“夜”而“晓”,画面由幽暗转为明丽,再加上“清湘”、“楚竹”的轻灵诗笔点染,更令读者悠然而神往.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晨炊既毕,风烟俱净,朝晖照亮了山峦,这位渔翁也该驾着他那一叶扁舟出现了吧?然而却不见其人,正当你凝眸远望时,忽然一声唉乃摇橹的欢快渔歌自山间传来,你禁不住心头喜悦,正准备一睹仙颜,那歌声却又飘然远去,消溶于满目绿色之中了.人呢?终于可望而不可及 —— 这望也只不过是想望,原来前面的“夜宿”、“晓汲”云云,都是打听来的关于这位高人的传说而已.然而多么奇妙,隐约却又真切,“唉乃一声山水绿 ”,当你从想望中醒来,再看眼前景色时,似乎山更青了,水也更绿了,好像这山水之美恰是刚才那“唉乃一声”从仙境召唤降落到人间来的.难怪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叹为“奇趣”,这实在是一种飘逸超然得带点神秘味道的审美境界.
  寻访而不得见,你也许有点儿怅惘,只好泛舟而下 .然而当你驻舟中流 ,回望渔翁居住的山巅时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渔翁——简直就是一位仙翁,居处如在天际,缥缈虚无,超然于尘世之上.你看,“古今隐逸之宗”陶渊明所向往的“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悠然境界又在这儿的“岩上”出现了.
  应该说,柳宗元笔下的这个渔翁形象,并非中唐时期渔民生活的现实反映,而是诗人自己的志趣的客体化.这个形象是高洁的,悠然自得的,同时又是虚无缥缈的;其背后还浮动着屈原和陶渊明的影子.这样,读者从诗人苦心孤诣的构思里,又可窥见一层凄清之色.
  柳州峒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