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古开天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22:04:52

盘古开天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盘古开天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盘古开天神话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这只是一个民族在原始社会的信仰,标志着一个民族向文明社会的发展,它或浪漫或严肃的色彩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色彩,是这个民族人文和性格的宏观体现.
盘古开天的神话,一部分是盘古从混冥中一斧头辟出天与地,一部分是盘古用斧和凿劈断了天地的连接部分.神话的第一部分,是原始先民对宇宙最初状态的设想,以及突然感知宇宙的一种记忆描述.神话的第二部分,在天慢慢下降的过程中,盘古用斧头和凿劈开天地相连接的部分.通观中国整个神话,另有“天倾西北”、“天维缺”和“女娲补天”等,它们的内容只和盘古开天神话的第二部分相近相似.因此,盘古神话可谓中国开辟神话典型代表.
盘古的神话是美丽的.他是伟大的善良之神.由于他的开辟之功和“临死化身”,我们才拥有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盘古是开天辟地之始祖,可开天辟地的任务并没有最后完成.在盘古死后,那个本来升上去的天,又慢慢降临大地,就悬浮在人们的头顶上,仿佛一伸手就能摸得着.天和地之间有一根大柱子——不周山.它上顶着天,下接着地.这不周山就是盘古的化身.盘古神厥功其伟,因而得到后世人们的广泛祭祀.盘古的庙从北方一直延续到南方,甚至海南都有盘古祠.世界上所有关于天地分离的神话,无一例外地认为:天和地同样由混沌产生.中国“天”系列神话中,包括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天梯、天缺地残等等.中国天系列神话的出现绝非偶然.这些神话的主干恰好可以排列成一个惊天动地的事件过程.
我们追溯盘古神话的根源时,“盘古”这个姓名出现的早晚,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关键在于盘古神话中所包含的“宇宙卵”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根”究竟有多深.说到盘古创世神话包含的“宇宙卵”母题,我们很容易联想到中国古代占统治地位的太极阴阳宇宙观.因为易经的太极图的形状,正是一个“宇宙卵”.太极圈以圆圈代表天象和宇宙.圆圈内画着阴阳两条鱼,白色的鱼象征着阳性,动态,代表天;黑色的鱼象征阴性,静态,代表地.二鱼形状对称,头尾相接,妙偶天成.古人以太极解释宇宙万物生成和变化的道理,近人称太极为宇宙模式图.故“太极”一词,堪称中国历史上称呼原始宇宙及其形成变化的代名词.
《易经·卜辞》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所谓“易”就是变化.而这种变化始于太极.太极生阴阳,阴阳生四时,四时生八卦.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自然万物皆来自阴阳两种力量的运动与变化,而阴阳则包含于太极这个“宇宙卵”中.这与盘古开天地神话中“天地混沌如鸡子(蛋)”、“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的思想基本一致.太极图的来源,宋代哲学家邵雍曾说:“先天者伏羲所画之易也,后天者文王所演之易也.伏羲之易,初元文字,只有一图以寓其象数.而天地万物之理,阴阳始终之变具焉.”可见,最早的先天太极图,就是一个“宇宙卵”包融一切,象征着天地万物变化的道理.盘古神话中的“宇宙卵”母题,早在新石器时期就已出现,从出土陶纺轮到伏羲发明太极图的传说,再到《易经》、《楚辞》和《淮南子》中的混沌阴阳观念,这个母题在中国文化史上不断传承,左右着中国古代宇宙观的形成和发展.它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几万年前,它是中国古文化最早的“根”.
盘古神话中第二个母题是“垂死化身”.盘古死后化身为宇宙万物,在世界上其它国家的神话也能见到.例如:巴比仑神话中说,天神马杜克杀孔狮身龙首女怪,以其尸体造成大地.印度神话中,诸神以夏普神的身体造成世界.北欧神话中说,最初,宇宙混沌一团,在广漠的太空中只有一个极大的无底洞,洞中不断喷出冷气,从中长出一个巨大的冰巨人,名叫伊来尔.后来,神与冰巨人展开激战,杀死了他,将他的尸体堵在无底洞上,以他的肉形成大地,血和汗形成海洋,骨头造成山,牙齿为岩石,毛发为草木.
在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中广泛流传着盘古神话和类似盘古的神话.例如,白、瑶等民族都有盘古化为万物的故事.在布依族中,开天辟地后化身为万物的是大神布杰.在彝族传说中,化生万物的民族祖先是阿卜多莫.还有的民族认为天地万物是动、植物变的.布朗族有大神顾米亚杀死犀牛,以其尸体造天地的故事.哈尼族神话中讲,龙王送给神仙一条牛,神以这条牛的眼睛为日、月,牙齿变为满天星斗,将它四条腿变为东西南北四根顶天柱子,用它的眼光为闪电,皮为响雷,眼泪变露珠,鼻涕变雨水,气为云,血为彩霞.普米族的巨人简剑祖猎杀马鹿以造天地万物.彝族史诗《梅葛》中,创世者打死老虎,老虎死后化为天地万物.各民族的神话中都涉及与盘古神话中相同的母题:“垂死化身”.
盘古神话“垂死化身”的母题是天人合一的根源.原始人凭着自己的原始思维,发现大自然也有着与人类相似的生死现象.在他们的眼前,太阳每天晚上死去,早上又复活;月亮在初一死去,在十五又复活;花草树木冬天死去,春天又复活……不仅自然万物在生老病死,而且还能相互转化.天地的大圆蛋中,尸体会变成一堆土,土中又会生出一些野草或一棵树苗……种种死而复生的现象,使他们相信万物有不死的灵魂.而万物的变化,又导致了他们认为物体能自由变形的联想.“垂死化身”的母题 所延伸而成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具有极古的原始性和极大的普遍性,导致各个民族自发地、不约而同地产生相类似的晚后期神话.
盘古神话的两个母题极为古老,而盘古神话见于文献记载之上又比较迟,因此人们怀疑这个神话是从外国或少数民族传入的,是一种嫁接的果实.然而,如果我们从母题的特性出发来考察,就会得出一种新的结论.“宇宙卵”与“垂死化身”的母题,后延伸演变为中国哲学中的为太极阴阳学说.“太极圈”与新石器时代的纺轮图案一致,太极阴阳学的发生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易经》.这两个母题的“根”当然要在先秦以前了.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他认为人与自然有着共同的规律性.孟子也认为天人相通,提出尽心知性论,认为了解了人性,也就了解了天.到汉代,董仲舒就直接将人与自然相比拟人.他将人身比作宇宙,说人的颈部以上象天,颈以下象地.人有366个小关节,所以一年有366天.人有12个大关节,所以一年有12个月.五脏与五行相配,四肢与四季相配.最后他甚至直接说,人之所以与天相似,因为天就是人的曾祖父.上述这些思想都产生在记载盘古神话的东汉徐整之前.可见盘古神话的母题在中国有着深深的“根”,并非舶来品.
另外,从中国远古神话中人神同形方面也可找到盘古神话源于中国的“根”.在《山海经》中,到处可以看到自然神以半人半兽的面目出现.其中提到的山神,不是人面鸟身,人面牛身,人面羊身,人面蛇身,就是人身龙首,人身而羊角.这在我国出的汉墓石、砖画中也得到证实.创世神像的钟山之神烛阴,他的儿子名叫做“鼓”.今天见到的神话是古人从口头传说记下来的,“鼓”与“古”,很可能是同一个名字的不同记音字.据《广博物志》引徐整《五运历年纪》:“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烛阴、鼓、盘古三者之间,从形象到本领实在太相似了.可见,在中国古代的一批神话中,都有盘古形象出现和演化的踪迹.
盘古创世神话母题的深根,对中国古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宇宙卵”的母题,直接启示了中国古代天文学中“浑天说”宇宙模型理论的创立,给古代天文学家制作“浑天仪”和观测、计算天文现象的方法带来了灵感.这些天文学理论与方法在当时的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表明了盘古神话“宇宙卵”思想的本土性.令人惊奇的是,“宇宙卵”神话与现代科学中最流行的大爆炸宇宙起源假说竟十分一致.根据大爆炸理论,宇宙起源于原始高密度混沌状态,然后发生大爆炸(约100—200亿年)形成四个时期:一、原始火球时期;二、辐射时期;三、物质时期;四、现在.它与“混沌——宇宙卵——天地开——万物化生”的神话创世顺序几乎完全相同.
由“宇宙卵”和“垂死化身”而导出的“天人合一”论,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流,成为中国道教的理论基础.从《易经》到《周易》,古人把宇宙众多复杂的万事万物,按阴阳分为两类.阴阳,它是宇宙赖以生存发展的根本,既对立又统一,相互依存的规律.《周易》是以八卦为主体,以六十四卦为经书,以信息预测而闻名,以有宝贵的科学价值而流传至今,以深奥的科学理论而为世人所重视.道教的内丹养炼(即气功),将整个人体看作是一个小宇宙.《黄帝内经》有“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有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宇天气”.人体是一个小天体,是个极为复杂的生物系统.盘古神话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影响,还表现在天地间人为贵和勇于开创奉献等伟大民族精神方面.盘古殚精竭虑开辟天地,不惜以生命换来生气勃勃的大千世界的精神,更为历代仁人志士所景仰效法.
传说,长江三峡堪称盘古开天辟地的杰作.据地质学家考证,在距今25亿年以前,长江三峡地区是一片汪洋,属古地中海的一部分.太古末期发生了强大的造山运动,三峡地区首次出现陆地,成为汪洋中的小岛.后来发生了更大的造山运动,三峡全部脱海成陆.三峡的形成经历了四千万年漫长的岁月.那仿佛是一个远古的伟大神话,轰轰烈烈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形成了地球上最高的山峰,也使中国的西部地区迅速抬升,形成了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势.古巴蜀湖与古滇湖的水无法西去地中海,而掉头向地势较低的东部流去,波涛汹涌切割开三峡峰谷,西部古长江与东部古长江经由三峡一脉贯通,形成了今天这样万里长江东流去的壮观景色.与此同时,三峡横空出世,成为鬼斧神工在大地上刻画雕琢出的惊世杰作,人们用雄、壮、险、奇四个字来概括三峡之美.它雄奇诡异、惊险莫测、激越飘荡,是长江最奇峻、壮丽的精彩华章,是盘古“开天辟地”的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