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朱自清散文《歌声》读后感 我找不到 你给我网址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8 21:06:49
求一篇朱自清散文《歌声》读后感 我找不到 你给我网址啊
求一篇朱自清散文《歌声》读后感
我找不到 你给我网址啊
求一篇朱自清散文《歌声》读后感 我找不到 你给我网址啊
《歌声》作于1921年11月,是朱自清最早时期的散文.虽然是五百多字的小品,但他抒情散文的特点已显示在这里. 当时,朱自清在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教书.不久,中国公学闹起风潮,他被学校保守派撵走了.但仅仅几个月的上海生活,对他来说,很有意义.他在中国公学结识到一直敬爱的叶圣陶,两人意气相投,以后来往非常密切.中国公学还有一位诗人、朱自清的好友刘延陵.他们三人一起商量,并和在北京的俞平伯联系,筹备创办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杂志《诗》月刊(1922年1月创刊).那时,朱自清是刚刚走上社会的二十三岁青年.他一方面确实感觉到反动派对他们的精神上的重压,一方面又因为遇到新文学运动上的知己朋友,心里洋溢着青春的热情. 《歌声》描写的印象风光就是他向往的一个理想乡.到“中西音乐歌舞大会”去听“三曲清歌”的朱自清,暂时忘掉学校风潮等烦琐世事,心满意足地沈湎于幻想世界.他从“歌声”联想起“一个暮春的早晨”.同时,音乐变成雨点洒落到诗人的脸上,“引起润泽,轻松的感觉”.接着,他的手感觉到“新鲜的微风”,他的脚感觉到“滑腻可爱的甬道”.这一段文章都是诉诸触觉的.下一段描述,给人的视觉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人在“花园”看到五彩缤纷的“群花”.朱自清对颜色的感受能力极其丰富,与众不同.“恬静的红”“冷落的紫”“苦笑的白与绿”是什么样的颜色?读者不发挥诗的想象力,是不能了解这句话的含义的.最后是依靠嗅觉的一段描述.诗人闻到“一缕缕饿了似的花香”“潮湿的草丛的气息和泥土的滋味,”,还有“清新的蒸气”.从听觉开始,依次唤起触觉、视觉、嗅觉,最后回到听觉,《歌声》的结构可以说是非常巧妙的. 另外,还有三个技巧上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卓越的比喻.把“新鲜的微风”比作“爱人的鼻息”,“把“白矾石的甬道”喻为“正如涂了一层薄薄的乳油”,这是直喻.上面已提到的“恬静的红”“冷落的紫”“苦笑的白与绿”,可以说是一种隐喻.这些喻言有力地唤起读者的联想,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第二个特点是拟人法,“花园”里的“群花”做着“清梦”,她们像是“愁着芳春的销歇”“感着芳春的困倦”似的.这几句话使人感到她们“甜软的光泽”中的生命,并且给我们留下了非常亲切的印象.第三个特点是精巧的措词.意思差不多一样的“像~一样”“正如~”“~般”“~似的”等词语,他故意分别使用.“霏霏的”“薄薄的”“蒙蒙的”“涓涓的”等叠词,故意多用.陈述句里,有时穿插着一些推测句和疑问句.这些修辞上的工夫,把这个小品接近于一篇诗.读起来,有节奏感,又和谐,又流畅.对朱自清早期散文,叶圣陶曾经给以严厉的批评,说:“都有点做作,太过于注重修辞,见得不怎么自然”(《朱佩弦先生》).但这可能是因为关系亲密而敢说的苛刻话.《歌声》给人的印象是“朴素”“淡雅”,绝不是“浮华”“造作”.它是一篇富有朝气的青年诗人流露出自己心象世界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