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6 07:05:27
科学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科学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科学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
罗蒂
笛卡尔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重要传统之一,通常的含义是指要求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主张节制政治,以妥协的手段调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利益冲突的理论和思潮。
保守主义的起源:保守主义是20世纪西方最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保守派的意识形态。70年代以来,随着西欧福利国家运动和美国“伟大社会”运动受挫,中右势力赫然崛起,从70年代末开始保守派先后...
全部展开
保守主义(Conservatism)是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重要传统之一,通常的含义是指要求维护社会现状和历史传统,反对一切激进的革命和革新,主张节制政治,以妥协的手段调和各种社会力量的利益冲突的理论和思潮。
保守主义的起源:保守主义是20世纪西方最主要的政治思潮之一,保守派的意识形态。70年代以来,随着西欧福利国家运动和美国“伟大社会”运动受挫,中右势力赫然崛起,从70年代末开始保守派先后在英、美、西德等西方工业大国上台执政,在法、意、奥、瑞典等国也有相当进展,形成1848年革命以来最强劲的保守主义运动。其意识形态也因此而迅速扩大影响,成为80年代西方最流行的政治思潮之一。
保守主义在西方社会渊源深远,古希腊的柏拉图、中世纪的阿奎那、文艺复兴时期的马基雅维利、近代的霍布斯等大思想家均有程度不等的保守色彩。但作为一种明确的政治态度,政治哲学和政治运动的保守主义,却迟至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爆发时才形成。那场以自由、平等、博爱为旗帜、以暴力和恐怖为手段的社会激变,对欧洲以至整个世界产生了巨大冲击, 并引起各种政治力量的不同反应。保守主义就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首先奠定其思想基础的是英国政论家和议会活动家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1729-1797)。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人民群众所表现出来的巨大作用,使资产阶级内部的一些保守分子产生了很大的担心和恐惧。伯克于1790年出版了《法国革命感想录》(也译为《法国革命论》),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猛烈的批评,提出了一套系统的保守主义观点。这被公认为保守主义诞生的标志。但伯克从未使用过保守主义一词。保守主义来源于法文Conservateur,是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法国保王派创造的。这个术语迅速为其它反对法国革命的政治集团所采纳,美国共和派从1830年开始自命为“保守分子”,英国托利党也于同年得到“保守党”的称号。
伯克认为,人性是无知和容易犯错误的,平等只是一种虚构,社会政治体内必然存在等级差别,这是一种习惯的社会纪律。遵从社会的习惯和传统就是人的本性。法国大革命通过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不过是一派既无价值又含糊其词的具文。这是其一。其二,伯克认为,同国家相比,个人是渺小和短暂的,而国家或公共生活是伟大的、永久的;文明不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财富。国家是最高财富的化身,一个人只有成为社会成员才能摆脱野蛮,一个人所有的精神财富都来自有组织的社会成员的身份;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否则,个人就会成为一帮杂乱无章的逃兵和无赖。其三,伯克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是该国特定的自然条件、历史传统、民族性格、宗教信仰、伦理道德、社会习惯等所决定的,是经过若干世纪、若干代人慎重选择的结果,是约定俗成的产物。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础是习惯和传统。要创造什么新的政体是极其可笑而可悲的。他反对革命和改革,主张审慎的“改善”。他认为,伟大的政治传统一向包含有自身发展的提示,社会政治制度可以改进,但必须遵照人民的习惯,符合历史传统;改进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这种传统,如同修缮房屋一样,要使修缮尽可能地符合房屋的格局。(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1986,pp.670-694)伯克的思想,对后来的保守主义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伯克对法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全面批判,指出自由和法律秩序、伦理准则、个人尊严之间有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抽象的、孤立的自由只会蜕化为少数人的特权而终归毁灭。法国革命恰恰破坏了自由的条件,因此其结局必定是空前的混乱和新的专制。西方思想界对伯克的观点评价各不相同,但公认他对法国革命的前景有惊人的预见力。
伯克未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但阐发了保守主义的一些基本信念,诸如上帝缔造的、以身份和财产不平等为标志的“自然秩序”;“时效”所产生的权益;由无数世代共同创造、体现社会共同利益的“民族”概念;容忍渐进的和保存优秀传统的改良、反对蓄意破坏现存制度和社会秩序的激变的态度等等。伯克热情赞颂贵族精神,但并不是一个死板的复古主义者。他所维护的是英国社会由来已久的个人自由,他本人就曾属于自由主义的辉格党。因此伯克对西方政治思想有跨时代的深远影响,不仅为早期保守主义奠定了基础,而且依然是许多当代保守党人的精神源泉。
保守主义的演变。自伯克之后,保守主义在19世纪发展为三个不同学派。法国的正统主义,也称拉丁派,属于保守主义的极右翼。创始人和主要代表是两位法国贵族德·梅斯特尔(Joseph de Maistre l753一1821)和德·波纳德(Louis de Bonald11753—1840)。他们实际上是封建贵族的代表。这一派发挥伯克的神权思想并使之系统化,指责1789年大革命毁灭精神生活和社会秩序,造成无政府状态,并严厉批判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自利倾向。他们要求恢复革命前“黄金时代”的政治制度,即统一的世界性基督教会和绝对王权相结合的封建专制。正统主义在“神圣同盟”统治欧洲的年代盛极一时,但其专制主义立场完全违背历史潮流,同时也与温和派保守党人不合拍,因而自1848年欧洲革命后便渐趋衷落。不过它在后来的法国保守主义传统中仍有一定影响,20世纪20和30年代夏尔·莫腊和莫里斯·巴雷斯领导的“法兰西行动”就是其后继者。
德国的浪漫主义。该称号缘于赞美情感、贬低理智的精神倾向。其成员为一批缺乏科学头脑、憎恶资产阶级并支持贵族和君主制度的知识分子,主要代表有诺瓦利斯(1772—1801)、弗里德里克·冯·施莱格尔(1774—1829)、亚当·穆勒(Adam Muller 1779—1829)、海因里希·冯·特莱奇克(1834—1896)等。此外。英国的萨缪尔·泰勒·柯尔律治(1772—1834)和托马斯·卡莱尔(1795—1881)同他们也有关联。这派人持一种世俗的、辩证唯心主义的眼光。他们把伯克的思想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将社会历史理解为一个发展过程,其动因在于自然和时间。他们注重传统和历史的连续性,反对社会革命;倡导精神的绝对自由,但是与社会有机体论相结合,主张实现自由的唯一途径是个人应献身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事业,而不是追求个人权益。这种观点最终导致无限度的种族统一和国家权力,因而同样与温和派保守主义有冲突。他们反对理性,主张用人的情感、情绪和激情来体现现实。在政治领导权问题上,他们有一种类似精英论的观点,论证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如诗人、哲学家等)的统治使命。浪漫主义后来成为法西斯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英国的温和派。其主要代表除伯克外,还有威廉·科贝特(1763—1835)、罗伯特·塞西尔·索尔兹伯里侯爵(R·C·Salisbbry 1830—1903)、亨利·梅因(H·Main 1822—1885)、威廉·莱基(1838—1903)、詹姆斯·斯蒂芬爵士(1829—1894)等。此外,本杰明·孔斯坦(1767—1830)、德·托克维尔(1805—1859)等比较保守的法国自由主义者也与他们有相通之处。这一派的价值观有强烈的贵族主义色彩,但不像前两派那样绝对化,而比较灵活、实际。他们属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保守派,主要旗帜为个人自由、法治和议会民主,主张以妥协、温和的手段调解社会冲突。他们厌恶近代工业文明和资本主义民主,却又避免直接对抗,并能采取主动行动竭力将其纳入自己的轨道,防止其走向极端。本杰明·迪斯雷利(1804—1881)领导的“托利党民主”运动就是一个突出例证。英国温和派影响最大、最持久,是早期保守主义的主流。
19世纪的保守主义思潮是一个复杂的思潮,里面既有封建的保守势力的思想,又有资产阶级保守派的思想。这三个学派之间的界限不是绝对的,它们反对革命、抵制民主改革的基本立场接近一致。每一派在其它国度亦有代表人物,而不少思想家兼备两派、甚至三派特征。各派之间之所以存在显著差别,一是由于各国社会传统不同,如法国的政:冶斗争一向十分激烈,左右两翼没有妥协余地;二是由于各国发展程度不同,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进程落后于英国一个世纪以上,而当时的德国甚至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
进入20世纪、尤其是一战后,各国保守主义的差别日益缩小,因为它们的论敌趋于一致:国际上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运动和以意、德为代表的法西斯主义运动;各国国内的左翼和中左翼势力,即有组织的劳工运动和福利国家运动。在保守派看来,这些不同敌手的实质相同:威胁传统个人自由的国家干涉。因此欧美各地的保守主义逐渐联成一体。进入20世纪以来,保守主义的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20世纪初到二战前后为第一阶段。此时西方政治秩序正发生迅速而剧烈的变化,保守派遇到明显挫折。他们在思想上的主要表现是对消逝的旧传统的悲叹、对国家干预的新自由主义思潮的抵触、对民主运动和革命风潮的恐惧和对强有力的杰出人物即精英人物的强烈呼唤,但没有形成明确的政治纲领。这一时期主要有两派人物:一是精英派和专家治国派。以意大利的莫斯卡(G·Mossca 1858一1941)和帕累托(V·Pareto 1848一1923)为代表的精英派认为,人类社会永远存在有文化教养的杰出人物和愚昧无知的民众。学者、政治家、艺术家和企业的管理人物是杰出人物,而保持精英的素质和领导权是拯救西方的惟一途径。以美国的伯纳姆(J·Burnham 1905—)和加尔布雷思(J·K·Galbraith 1908—)为代表的专家治国派则根据现代工业社会的新变化认为,西方各工业国都进入管理社会,出现了新的管理阶级和作为社会主体的技术专家,他们是社会的真正领导者,议会民主行将灭亡。二是以英国的保守党政治家塞西尔为首的保守主义,塞西尔对伯克的保守主义作了新阐发。
从二战前后到70年代初为第二阶段,此时保守派处境进一步恶化。这一时期,是新自由主义的盛行时期。与此相应,正是新保守主义潜心研究、酝酿和提出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构建理论体系的时期。当代许多新保守主义者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观点、崭露头角的。由于部分欧洲保守分子曾同情、支持甚至参加法西斯运动,保守派在战后声名狼籍,以至于除英国之外的其它欧洲保守主义党派均被迫改换了招牌。与此同时,福利国家运动横扫西方世界,保守派为大势所趋在福利建设方面与申左翼竞争,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哈罗德·麦克米伦(1894—1987)的“中间道路”。这种思想现实可行并有所建树,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却丧失了独立价值。在此期间,美国涌现一批以欧文·克里斯托尔和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新保守主义者”,预示着保守主义的复苏。然而其思想并未完全越出“中间道路”的轨范,因而尚不具备改变政局的力量。
70年代中期以来为第三阶段。随着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面临的严峻挑战和西方社会的困境,从70年代后期开始,保守派开始接连赢得选举,而新保守主义思潮也迅速蔓延,成为80年代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这既是对福利国家的挑战,也是对保守主义中间道路的反省,但已不是传统或古典的保守主义,而是吸收部分自由主义成份的保守主义,即把古典自由主义同保守主义结合在一起,反对新自由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政策。因此,研究西方政治思潮的人们,通常把他们称为自由保守主义。而西方经济学界则多把他们称为新自由主义者。这两者含义的角度不同。这个时期另一令人瞩目的现象是具有深厚自由主义传统的美国取代英国而成为西方保守主义的中心。主要代表人物有哈耶克(F·A·Hayek l899—1992)、弗里德曼(M·Friedman l912—)及诺齐克(Robert Nozick 1938—2002)、布坎南(James M·Buchananlg 1919—)等。
70年代保守主义的崛起、崛起的主要原因及该思潮发展的一般概况可见教材pp.53-57。
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首先,保守主义反映一种守旧拒新的社会心理。著名英国保守主义思想家休·塞西尔说:“谨慎小心的普通人不相信那种未经自己的经验测试、也不知道别人的经验业已测试并发现是令人满意的事情。他宁可选择他所熟悉的、即使不完善的东西,也不选择未经测试的新东西,尽管那种东西可能是很吸引人的。”这种经验主义倾向使保守主义一向贬低理论的作用,因而自身也从未形成严整统一的学说体系。其哲学基础是:承认人的本性是恶的,是有缺陷的,必须通过法律和宗教对这些加以限制,否则,人的邪恶本质就会通过战争、暴力和掠夺等表现出来。故在哲学上,保守主义深受基督教原罪教义的影响,确认人类本性和理智有难以药救的缺陷,社会弊病只可减轻而无法根除。因此保守主义总是怀疑政治活动的功能,反对彻底改造社会的任何企图,特别是未经检验的乌托邦理想。节制政治的观念是它区别于其它政治思潮的分水岭。自由主义虽然也提倡节制政治,其出发点和目标却不同,它所鼓吹的人权、进步和理性等抽象概念都是保守主义不能接受的。
其次,保守主义的社会观是一种“机体论”。在对待社会变革的问题上,保守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长期发展而形成的有机体,它所依赖的是传统、习惯、法律和秩序;对社会变革必须采取非常审慎的态度。它把人类共同体理解为生物一般的有机组织,其中各局部之间、各局部和整体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赖关系,局部不可离开整体而独立生存。同时,各局部的地位也不同,如大脑和心脏在人体中的作用就超过手足和毛发。这种观念的现实含义是:社会问题是复杂的,没有简单的解决方案;社会的整体或公共利益应高于个人和集团利益,等级和阶级差别乃自然秩序所定,因此所以社会成员均应服从命运、各司其职。所以,在处理个人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保守主义强调国家和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人只有成为家庭、集体、国家和社会的一部分,才有存在的意义
再次,在政治上,保守主义坚持柏拉图创立的贤人治国原则,宣扬领导权必须交给素质优异的杰出人物,而不是那些善于蛊惑人心的群众领袖。统治权应该是永久性的,不能受频繁的选举活动的干扰和破坏,以确保政治的连续和稳定。保守派一贯强调秩序和法律,维护有利于统一的传统社会纽带如宗教、习俗、伦理、家庭等。由于这个缘故,他们得到“秩序党”的称号,与自由派的称号“进步党”恰成对照。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守旧拒新的保守态度主要表现为安于现状,不愿看到任何形式的剧变,无论急速前进还是大步倒退。因此一般说来,保守和反动不宜简单地等同起来。此外,保守态度也并不意味着其思想内容一成不变。首先,不同时代的社会现状和传统大不一样,如自由放任在19世纪是新生事物,到了20世纪就变为妨碍社会进步的一种消极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反而呼吁国家干预以对抗威胁个人自由的垄断组织,因而当代放任主义者不再属于自由派而属于保守派。其次,西方保守派是有执政能力的强大政治势力,他们出于竞争策略的需要不得不时常变换政纲,以吸引各阶层的广大选民,与自由派和社会党人进行竞争。当代保守主义者甚至高唱改革,当然这不过是权宜之计,是以变求保,以温和改革取代激进改革,或者说对别人的改革进行改革。
以上保守主义的特点只是概而论之,某些保守主义派别和理论家每每表现出更极端的论点和主张,甚至混迹于反动阵营。这是政治思想领域的正常现象,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
其它政治思潮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新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和作用。新保守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反国家主义”即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对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现在的政府已经超载,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己在那里运行。实际上,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发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原则。
新保守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重要影响。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西方主要国家“福利国家”政策陷入困境,经济出现滞胀,爆发严重的经济萧条,同时,政府机构膨胀,这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这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方式发生了新变化。新保守主义的出现对英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发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国家纷纷采取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大力推行以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政策为主的一系列政策。其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80年代到90年代获得了新的发展。撒切尔、里根、科尔等都因此而曾经连任。
新保守主义在理论上研究了一些重要问题:如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自由与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力图调节人们收入的差距,得到结果平等,这反过来必然危及机会平等和人们自由竞争的权利,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且会削弱那些机会好的人的状况,使那些辛苫劳作的人去养活那些靠社会福利而生活的人,这也是极不公道的。他们甚至认为,这样也会导致政治上的专制。因为要维护这种不公正的状况,只有靠专制才能做到。所以,国家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从而保证个人在市场中自由竞争和发展。新保守主义从与新自由主义不同的角度研究和处理了国家与个人、机会平等与结果平等的关系。
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这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说,新自由主义是对古典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立场的纠正,强调国家对市场的调节,主张扩大政府的权力,实行社会福利政策的话,那么,新保守主义的主要特点则在于对古典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的重新论证与复归。在这个意义上说,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的区别只有相对的意义。因此,许多人把哈耶克、弗里德曼称为自由主义者。
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思索和解决重大社会经济和政治问题的难兄难弟,都要维护资本主义的长治久安;它们都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学说及社会主义国家。它们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故它们在许多问题上吸收、采纳对方的主张十分正常。
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长达几十年的争论中,主要涉及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政策问题,如:如何看待自由市场的竞争和发展?政府要不要干预,如何干预?要不要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尽管它们的观点不同,但本质上又是一致的,都要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使新自由主义主张的国有化,实际上是私有制的一种变化而已;无论新自由主义主张国家干预,还是新保守主义主张自由竞争,最终都是为了维护个人自由,它们都不可能、也不会完全否认或者抛弃个人自由。这些使它们都可能成为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主流。
收起
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反对把自然科学看作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加以贬斥。但也有些不赞成科学 “至高无上”的人不用这个贬义词,而恰当地把这种看法叫做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罗蒂的著作《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年)出版以后,基础主义成为众矢之的。人们纷纷把当代西方哲学的走人死胡同,归咎于笛卡尔首创的基础主义。笛卡尔的论点大致是这样:科...
全部展开
指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的一种思潮或运动。反对把自然科学看作文化中价值最高部分的哲学家把他们所反对的看法称为“科学主义”加以贬斥。但也有些不赞成科学 “至高无上”的人不用这个贬义词,而恰当地把这种看法叫做认识论的基础主义和本体论的自然主义。罗蒂的著作《哲学和自然之镜》(1979年)出版以后,基础主义成为众矢之的。人们纷纷把当代西方哲学的走人死胡同,归咎于笛卡尔首创的基础主义。笛卡尔的论点大致是这样:科学是惟一的知识、永恒的真理。伦理的、美学的和神学的思想都将被科学的进步所排除。接受传统规范的惟一理由不过是,我们在一切实践领域还没有足够的科学知识的限度内,按照传统规则和基于经验的作法来生活是慎重的。这一点最重要,以下各点可由此直接或间接地推演出来;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在于它以主体中的明白清晰的观念为基础。这是知识的阿基米德点;自然科学之所以是客观实在的正确表象,是由于科学方法的应用。它成了一切知识的标准和范例;当一切知识都成为科学知识之日,就是一切人生问题(包括伦理道德问题)都得到解答之时。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