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文中虚词,古今意义词的用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05 02:31:48
语文古文中虚词,古今意义词的用法
语文古文中虚词,古今意义词的用法
语文古文中虚词,古今意义词的用法
古今异义词
教学目的:
1、了解考纲,掌握考点知识.
2、掌握推断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学内容:
一、考点解析
古汉语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即古今异义词.
如:“太丘舍去”中的“去”,古义是“离开”,后来演变为“到某地去”.
这类词语在阅读文言文时要加以注意.
词汇的发展,体现在实词上,最显著的就是词义的古今变化.古今词义的差别,因其演变情形的不同,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词义扩大
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又如“是女子不好.得更求好女”(《西门豹治邺》)的“好”,专指女子相貌好看,不涉及品德.而现在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练习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古义:母亲.今义:晚辈对任何女性长辈的亲切称呼.
③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古义:父母兄弟等亲属.今义:有婚姻关系的成员.
(二)词义缩小
如,“金就砺则利”(《荀子•劝学》)中的“金”原泛指一切金属,现在专指黄金.又如,“瓦”古代泛指一切陶制品,现代只把“一种铺盖屋顶的建筑材料”称为“瓦”. 如:“臭”,古代表示好坏气味均可,现在只表示坏的气味;“让”,古代既可表示辞让谦让之意,又可表示责备之意,现在则只有第一种意义了.
练习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沛公居山东时 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今义:妻,与“丈夫”相对
③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因为 古义:因此写作.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④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三)词义转移
有的词古今词义差别很大,词义发生了转移,即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了.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的“烈士”,本指有操守有抱负的男子,现在则专指为革命事业献身的人;“哭泣无涕,中心不戚”(《庄子》)中的“涕”指眼泪,现转移为“鼻涕”了;再如,“闻”,本指听见,是听觉,现一般指“嗅觉”. “偷”,古代指苟且、马虎、刻薄、不厚道,今义转移为偷窃.
练习3.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②颜色不少变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今义:色彩.
③秋天漠漠向昏黑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今义:秋季.
④上初即位,富于春秋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今义:春天和秋天.
(四)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中的“卑”是指地位地下,“鄙”是指知识浅陋,并没有贬义,现在的“卑鄙”则指品质恶劣,已变为贬义词.“爪牙”古代表示得力的帮手,褒义词,现在表示坏人的帮凶,贬义词.“锻炼,古代除有冶炼之意外,还有玩弄法律对人进行诬陷之意,属贬义词,现在是褒义词.
练习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东家有好女,可怜体无比 可怜:这里是可爱之意,褒义词,今意是令人怜悯之意,多含贬义.
② 牺牲玉帛,弗敢专也 牺牲:这里是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中性词,现在指为正义而舍弃生命或其他利益,褒义词.
③ 天下云集响应 响应:这里是像回声一样应和,中性词,现在指积极听从号召,褒义词.
(五)名称说法改变
文言中某些事物的称呼,在现代汉语中已换成另一种说法.只在某些特定的场合或固定短语中还保留着.如成语“目不识丁”现在已改用“眼睛”一词;“寡不敌众”中的“寡”现在已改用“少”字.
练习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 股:古代指大腿,现在已不用,指臀部、屁股.
② 愿为市鞍马 市:这里指买,现在已不用,指城镇、集市.
③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谢:古义指告戒、告诉,现已不用,用于指感谢.
(六)词义弱化
如,“很”,古义是凶狠,表示的程度很高,很深,现在表示的程度不怎么高深.“怨”,古义表示仇恨、怀恨,现在表示埋怨、责备.
练习6.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约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②戊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举 古义:攻克.今义:抬起.
③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④吾羞,不忍为之下 羞 古义:羞愧、感到耻辱.今义:害羞、不好意思.
(七)词义强化
如,“恨”,古代表示遗憾、不满的意思,今天表示仇恨、怀恨.“诛”,最初只是责备之意,后来强化为“杀戮”的意思.
练习7.结实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和用法.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古代表示地位低,见识短浅,今天表示品德低下.
②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烈士:古代表示刚直侠义之人,现在表示为正义牺牲的人.
③(廉颇)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宣言:古代是扬言的意思,现在表示宣告,声明.
④ 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代是指给人看,现在是表示上对下申明处理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⑤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绝境:古代表示与外界隔绝之地,现在表示走投无路之时.
二、课外练习
1.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古:跑.今:行下次.
2.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古:只有,只要.今:转折连词.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古:经常.今:平常,一般.
4.少时,—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古:离开.今:到某—地方称“去”(古称“往”).
5.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出处同上)
古:大腿.今:屁股.
6.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出处同上)
古:多少.今:数学中的一门学科.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古:鲜艳美丽.今:食物新鲜,味道好.
8.复前行,欲穷其林.(出处同上)
古:极,尽.今:资财缺乏(古时用“贫”)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出处同上)
古:交错相通.今:交通运输.
10.问所从来.(出处同上)
古:从哪里来.今:从过去到现在.
1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出处同上)
(1)妻子,古:妻子儿女.今:男子的配偶.
(2)绝境,古:与世隔绝的地方.今:没有出路的境地.
12.无论魏晋.(出处同上)
古:不要说,更不必说.今:连词,表无条件关系.
13.便扶向路.(出处同上)
古:沿着,顺着.今:扶持.
14.诣太守,说如此.(出处同上)
古:像这样.今:这样.
15.欣然规往.(出处同上)
古:计划.今:规则,成例.
16.愿为市鞍马.(《木兰诗》)
古:买.今:集市.
17.木兰不用尚书郎.(出处同上)
古:不愿作.今:没有必要.
18.当户理红妆.(出处同上)
古:窗户.今:门
19.坐我西阁床.(出处同上)
古:坐具.今:卧具.
20.出入无完裙.(杜甫《石壕吏》)
古:衣服.今:裙子.
21.天明登前途.(出处同上)
古:前面的路.今:将来的光景.
22.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古:这样.今:量词.
23.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古:适逢,正赶上.今:会见.
2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出处同上)
古:在这时.今:因此.
2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魏学 《核舟记》)
古:特别手巧.今:新奇而巧妙.
26.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彭端淑《为学》)
古:雇船.今:买船.
27.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出处同上)
古:及,到.今:过了.
28.邑人奇这,稍稍宾客其父.(王安石《伤仲永》)
古:渐渐.今:稍微.
29.孟尝君特鸡狗盗之雄耳.(王安石《读〈孟尝君传〉》)
古:只不过.今:特殊,超出一般.
30.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愚公移山》)
古:山岗高地.今:把持和独占.[注:陇同垄]
31.然而不能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
古:这样却.今:转折连词.
32.人恒过,然后能改.(出处同上)
古:这样以后.今:副词,表接着某种动作或情况之后.
33.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古:浅陋.今:粗俗,低下.
34.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出处同上)
(1)牺牲.古: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为正义而献出生命.
(2)加.古:虚夸,以少报多.今:增加.
35.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出处同上)
古:案件.今:监狱.
36.然后叹借者用心专,而少年之岁月为可惜也.(袁枚《黄生借书说》)
古:值得珍惜.今:值得惋惜.
37.先帝不以臣卑鄙.(诸葛亮《出师表》)
古:地位低微,见识浅陋.今:言行恶劣,不道德.
38.今当远离,临表涕零.(出处同上)
古:眼泪.今:鼻涕(古用“泗”)
39.未尝不叹惜痛恨于桓灵也.(出处同上)
古:遗憾.今:仇恨,怨恨.
40.若毒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1)若.古:你.今:像.(2)毒.古:怨恨.今:毒害,有毒的物质或事物.
41.则久已病矣.(出处同上)
古:困苦不堪.今:疾病.
42.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古:可惜,可叹.今:值得怜悯.
三、巩固掌握
1、亲戚:今义:旁系亲属;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义:妻和子女.例如: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 (《赤壁之战》)
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义:中原地区.例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 (《赤壁之战》)
4、非常:今义:很、大(副词);古义:意外事故(名词);例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
5、所以: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义:①缘故(名词);例如:余叩所以.(《狱中杂记》)②表原因的虚词.例如: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用来,靠它来.例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6、不过:今义:转折连词,古义:不超过.例如: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
7、用心:今义:读书用功或对事肯动脑筋(褒义);古义:思想意识的活动(中性).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8、无论: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义:更不必说.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9、稍稍:今义:稍微;古义:渐渐地、慢慢地.例如: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口技》)
10、无日:今义:不知还有多少时候,很久;古义:不久.例如: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赤壁之战》)
11、其实:今义:实际上(副词);古义:①它的果实.例如: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晏子使楚》)②那实际情况.例如: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李固与黄琼书》)
12、春秋:今义:①春季、秋季;②时代名称.古义:①年龄.例如:天子春秋鼎盛.(《治安策》)②一年.例如:蝼蛄不知春秋.(《庄子•逍遥游》).③书名.例如: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
13、美人:今义:美貌女子;古义:歌伎、宫妃.例如: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廉颇蔺相如列传》)
14、左右:今义:①大致范围(方位词).②控制(动词).古义:侍卫人员.例如: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
15、结束:今义:事情做完一个过程的完结.古义:整装.例如:婉贞于是率诸少年结束而出. (《冯婉贞》)
16、大风:今义:大的风;古义:麻疯病.例如:可以已大风. (《捕蛇者说》)
17、前进:今义:向前行进,思想进步;古义:前,走上前去;走,奉献.例如: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弟兄:今义:①同辈之间.②旧时军队称士兵.古义:有时单指兄.例如: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 (《孔雀东南飞》)
19、感激:今义:深深的感谢;古义:感,感动;激,奋激.例如: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出师表》)
20、初一:今义:农历每月的第一天;古义:刚刚开始.例如: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赤壁之战》)
21、即使:今义:表假设性让步连词;古义:即,就,让,叫.例如:即使吏卒共抱大巫妪投之河中. 《西门豹治邺》
22、至于:今义:表示另提一事的连词;古义:终于达到某种程度.例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
23、行为:今义:举动;古义:行,品行;为,做.例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五人墓碑记》)
24、地方:今义:①泛指空间的一部分.②民间.③地区.古义:①当地的事.例如:在外监司牧宇,亦皆含鄙成风,不以地方为意.(《方腊起义》)②土地方圆.例如:江东虽小,地方千里.(《项羽本纪》)③大地的形状是方的.例如:天圆地方.(《淮南子•天文训》)
25、致意:今义:表示问候;古义:抒发心情.如: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屈原列传》)
26、有意:今义:故意,居心;古义:①愿意.例如: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文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②有某种打算.例如: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27、故事: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古义:先例、旧事.例如: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28、扶老:今义:扶着老人;古义:拐杖.例:策扶老以流憩. (《归去来辞》)
29、一切:今义:所有的;古义:一律、一概、任何.例如:岂可一切拘以定月哉. (《梦溪笔谈》)
30、鞠躬:今义:行礼.古义:①弯着身子.例如:我鞠躬不敢息.(《中山狼传》)②恭敬地、谨慎地.例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
四、附录
1. 卑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地位低,见识浅. 今义:言行不道德.)
2. 处分:处分适兄意,进止敢自专
(古义:安排处理.今义:处罚.)
3. 从容: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言语、行动得体.今义:不慌不忙.)
4. 故事: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例.今义:真实或虚构的事情.)
5. 横行: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
(古义:纵横驰骋.今义:略.)
6. 烈士: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义:有抱负、有操守的男子.今义:为正义而牺牲的人.)
7. 是非:是非不能也,乃不为也
(古义:这不是.今义:略.)
8.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学习的人.今义: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9.野人: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
(古义:住在郊野的农民.今义:略.)
10.祖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略.)
11.莫非: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古义:没有什么不是.今义:表示揣测或反问的副词.)
12.舅姑: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舅姑
(古义:公婆.今义:略.)
13.爪牙:祈父予王之爪牙
(古义:得力的帮手和武士.今义:坏人的党羽.)
14.颜色:颜色憔悴
(古义:脸色.今义:略.)
15.形容:形容枯槁
(古义:形体容貌.今义:对事物加以描述.)
16.反复: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古义:恢复.今义:略.)
17.逢迎: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接.今义:言行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18.绝境: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略.)
19.消息: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古义:消失、生长.今义:略.)
20.于是:晋于是始墨
(古义:从此.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吾祖死于是
(古义:在这件事上.今义:表承接的连词.)
21.因为: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古义:于是写.今义:略.)
22.县官: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宫日有廪稍之供
(古义:朝廷.今义:略.)
23.殷勤:致殷勤之意
(古义:恳切慰司.今义:热情周到.)
24.具体:立土动及百尺……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古义:形体完备而规模较小.今义:特定的,不笼统的.)
25.痛心: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下相逐
(古义:痛恨.今义:极其伤心.)
26.婚姻: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亲家.今义:夫妻关系.)
27.长者:市人皆以赢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
(古义:有德行的人.今义:年老的人.)
28.迁徙:然陈涉……而迁徙之徒也
(古义:被征发的人.今义:迁移.)
29.智力: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力量.今义:略.)
30.夫人: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略.)
31.治理:(尹翁归)历守郡中,所居治理
(古义:太平清明.今义:略.)
32.中伤:属县长吏虽中伤,莫有怨者
(古义:内心不高兴.今义: 恶意诽谤他人.)
33.事情:案事发奸,穷竟事情
(古义:事情的真实情况.今义:略.)
34.暴露:将士暴露数十年,所欲者土地人民耳
(古义:在野外征战.今义:显露出来.)
35.山东: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古义:崤山以东.今义:行政省份之一.)
36.交通:出入章献皇后家,与诸贵人交通
(古义:交往.今义:略.)
37.绝食:郡界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古义:吃不上饭.今义:略.)
38.学问:(王)尊窃学问,能史书
(古义:学习请教.今义:略.)
39.河南、河北: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
(古义:黄河以南、以北地区.今义:行政:省份之一.)
40.便宜:数上书言便宜事
(古义:对国家有利的.今义:略.)
41.明年: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42.明日:明日,赦濂,安置茂州
(古义:第二天.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43.轻易:李文忠守严州,帝欲召还.后曰:“严,敌境也,轻易将不宜……”
(古义:随便改换.今义:随便;容易.)
44.分布:(陆)逊乃益施牙幢,分布角鼓
(古义:到处布置.今义:散布在一定区域内.)
45.意思:陆逊意思深长
(古义:内心思想.今义:略.)
46.下车:(张)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
(古义:到任.今义:略.)
47.中外:既而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
(古义:朝廷内外.今义:中国和外国.)
48.约束:秦自穆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古义:盟约.今义:限制.)
49.区区:孔融数之,因宣操区区之意
(古义:诚恳.今义:数量少或事物不重要.)
50.正视:(某人)恃势据民地,人莫敢正视
(古义:正眼看.今义:严肃认真地对待.)
51.生理:吾辈无生理矣
(古义:活命的机会.今义:生命活动和器官机能.)
52.从事:遣一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下属官职之一.今义:略.)
53.牺牲: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义:祭祀用的牲畜.今义:略.)
54.丈夫:使天下丈夫、女子莫不欢然
(古义:成年男子.今义:略.)
55.不起:诸府五辟,诏十至,坚卧不起
(古义:不出来做官.今义:略.)
56.不可:时有请立刘氏七庙者,太后问辅臣……鲁宗道不可
(古义:不同意,不认可.今义:不可以.)
57.中国:万一中国水旱,而边方有风尘之警
(古义:中原地区.今义:略.)
58.来者: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
(古义:以后的人.今义:到来的人.)
59.指示:璧有瑕,请指示王
(古义:指出来给……看.今义:上级对下级发布命令.)
60.秋天: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古义:秋季的天空.今义:略.)
61.突出: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古义:突然出现.今义:超出一般地显露,)
62.向前;凄凄不似句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古义:刚才.今义:略,)
63.可怜: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古义:可惜.今义:值得怜悯.)
64.行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今义:略.)
65.简练:敬亭退而凝神定气,简练揣摩
(古义:有所取舍地用心练习.今义:略.)
66.经济:古来经济才,何事独罕有
(古义:治理国家.今义:略.)
67.整顿: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义:整理.今义:变乱为治.)
68.丈人:子路从下后,遇丈人
(古义:老年男子.今义:岳父.)
69.睡觉: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古义:睡醒.今义:略.)
70.南面:宰执以下俱使之南面上坐
(古义:面向南.今义:表方位的名词.)
71.放心: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
(古义:放纵散漫的心.今义:略.)
72.向来: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古义:原来的.今义:从来,一向.)
73.诡辩: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谎言.今义:略.)
74.至于: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落到……的结局.今义:表另提一件事的连词.)
至于赵之为赵
(古义: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75.以为: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义:让……做.今义:认为.)
76.爱人: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古义;爱百姓.今义:丈夫或妻子.)
77.以致: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古义:来招纳.今义:引出某种不好的结果的连词.)
78.影响: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
(古义:影子、声响.今义:略.)
79.城市: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古义:城市里做买卖.今义:略.)
80.何苦: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古义:担心什么.今义:用反司语气表示不信得.)
81.首领:令五人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古义:头、颈.今义:略.)
82.前进:于是相如前进缶 -
(古义:上前献上.今义:略.)
83.亲戚:臣之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的内外亲属.今义:不包括父母兄弟的亲属.)
84.独立: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古义:与众不同.今义:不依赖他人.)
85.无聊:是以东垂被虚耗之害,关中有无聊之民
(古义:没有依靠.今义:因清闲而烦闷.)
86.感激:三顾至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
(古义:感动奋发.今义:略.)
87.聪明:耳目聪明,四肢坚固
(古义:听力好、视力好.今义:略.)
88.北面:何不按兵柬甲,北面下事之
(古义:面向北,投降.今义:方位名词之一.)
89.虽然: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古义:虽然这样.今义:用于转折复句的上半句的连词.)
90.可以:可以一战
(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可能或能够.)
91.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古义:中间夹杂.今义:略.)
92.不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93.牢笼:牢笼百态
(古义:包罗.今义:关鸟兽的东西.
94.告诉:则告诉不许
(古义:申诉.今义:让别人知道)
95.辛苦:臣之辛苦
(古义:辛酸苦楚.今义:身心劳苦)
96.痛心:吴之民方痛心焉
(古义:痛恨;今义:极端伤心.)
97.私人: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古义:党羽;今义:个人,非公家的.)
98.往往:墙往往而是
(古:处处;今:时常,经常.)
99.学者: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100.从而: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他)并且…….今义:表因果的连词.)
101.众人: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许多人.)
102.纵情: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自己的欲望.今义:尽情.)
103.其次:列坐其次
(古义:旁边,水边.今义:次序,等第.)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
全部展开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
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
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
(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
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
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他的。)
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
(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
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
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
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祭十二郎文》,难道。)
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而
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
(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
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则
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虎丘记》)
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勾践灭吴》)
以
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
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柳毅传》)
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
(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连词,表目的)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连词,因为)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虎丘记》连词,因为)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一、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在)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对)
二、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三、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今是溪见辱于愚。(《愚溪诗序》)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有吴则无越,有越则无吴。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在这里。)
为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例如: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谏太宗十思疏》,动词,成为。)
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一、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鸿门宴》)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介词,替。)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毅深为之戚。(《柳毅传》介词,表目的。)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虎丘记》,因为。)
(六)表示被动关系。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而夫婿乐逸,为婢仆所惑。(《柳毅传》)
二、用作助词
收起